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桃李"原本就是指桃和李.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华如桃李"的诗句,因此后世用桃李来形容貌美,也喻人青春年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说桃李虽不会说话,但是凭着花和果实,自然能吸引人们在树下走出一条小道.比喻只要真诚、忠实,就会感动人,为人所景仰.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吃馒头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战国,《事物绀珠》记载"秦昭王作蒸饼".萧子显在《齐书》中记载,朝廷规定太庙祭祀时用"面起饼",即"入酵面中,令松松然也"."馒头"一词最早见于西晋《饼赋》中.郎瑛所撰《七修类移》说":馒头本名蛮头."  相似文献   

3.
近来,有关"推迟退休年龄"的话题引发出很多不同争议。在中国古代,退休年龄同样是一个敏感话题,有的朝代宽松,有的要求严格。古人管退休叫"致仕",另有"致事""致政""休致"等多种说法,意思都是把手中的权力交还出来,退休回家;还有的朝代管退休叫"悬车",也是年老不再使用的意思。朱元璋颁令"六十以上"皆"致仕"中国是规定退休年龄较早的国家。《礼记》中有这样的文字:  相似文献   

4.
"丁忧"一词由谁首创,史书上没有记载。但作为一个词汇,"丁忧"最早见于《宋史·礼志》:"咸平元年,诏任三司、馆阁职事者丁忧,并令持服。"那么,古人为什么把居丧守制称为"丁忧"呢?究竟什么是"丁"?什么又是"忧"呢?据《尔雅·释诂》:"丁,当也。"  相似文献   

5.
"出灯"是什么?这是山西汾西的方言土语,意即火柴。早年的老人们,一直把火柴叫作"出灯",随后,则又有"洋出灯""洋火"等叫法。为何如此称火柴?清福格《听雨丛谈》说:"京师有市取灯者,其名甚雅。"就是说,当时的京师,人们把火柴叫作"取灯",市场上有卖,且他认为这个名称很雅致。他还引《辍耕录》,说杭州人称  相似文献   

6.
林杉 《人才瞭望》2013,(9):83-84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人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们有着"天、地、君、亲、师"的传统尊崇,到了现代,人们更是将教师定位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见教师在人们心中的尊崇地位.  相似文献   

7.
自古以来,朗读就是人们学习语言、陶冶情操的重要方法,是我们祖先文以载道的一种教学手段。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可见我们古人特别重视朗读。  相似文献   

8.
"朋"在古代是一个货币单位,相当于现在的元角分. 通常是五贝为一朋, 也有说十贝为一朋的. 《诗·小雅·菁菁者莪》中就说:"既见君子,锡我百朋. "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朋"解释为群鸟聚在一起, 多少有点勉强. 因过去的私塾先生大都只教三五个学生, 最多也就是十来个弟子,所以人们把"同学"称为"朋", 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易·兑》曰:"君子以朋友讲习. "这里的"朋"就是"同学"之意. 孔颖达疏:"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  相似文献   

9.
成语"信口雌黄"和"口中雌黄"中的"雌黄",就是我们如今所说的"修正液",在古时用以修改书写中的错别字."雌黄"与"修正液"所含成分虽然不同,但它们的作用却是完全一样的. 雌黄,又叫鸡冠石,化学成分为三硫化二砷,是一种橙黄色微透明的矿物质,多为细粒状、片状或柱块状,也有为肾状者,有珍珠光泽,可用作绘画颜料或者褪色剂.雌黄的颜色和褪色作用,让古人很自然地把它用到了修改错别字上.  相似文献   

10.
从古至今,中国女性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赢得了广泛的尊敬和爱戴。由此,在古籍诗文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对她们的尊称、敬称,美称和雅称。"女士",源于《诗经》"厘尔女士"孔颖达疏"女士,谓女而有士行者",比喻女子有男子般的作为和才华,即对有知识、有修养女子的尊称。"女流"这是对旧时女人的泛称。"女郎",寓有"女中之郎"的壮志之意,也是对年轻女子的代称。"巾帼",源自《晋书》,是古  相似文献   

11.
《黄帝内经》中认为五谷即"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而在《孟子.藤文公》中称五谷为"稻、黍、稷、麦、菽",在佛教祭祖时又称五谷为"大麦、小麦、稻、小豆、胡麻",再后便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谷类有33种,豆类有14种,  相似文献   

12.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 张勤 数说命运共同体》:挖掘超过1亿GB的数据 2015年10月,也就是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两周年时,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节目、新闻频道和新媒体平台上,同时推出7集"一带一路"特别报道《数说命运共同体》,这也是主流媒体中最早推出的关于"一带一路"的重点报道.  相似文献   

13.
古人很有趣,不知道为什么喜欢把事情定为七件事,比如《周礼》规定治国有七件事:祭祀、朝觐、会同、宾客、军旅、田役、丧荒。唐代的武官要随身佩戴七样东西,也称作七件事:佩刀、刀子、砺  相似文献   

14.
2005年2月2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遏制教育公平性的恶化趋向》一文,文章严厉批评了现阶段我国教育领域存在的农村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教育领域严重乱收费、高校招生严重腐败等问题,可谓义正词严,令人动容。但我们注意到,文章的三位作者都是"原"领导:湖南省教育厅"原"副厅长刘欣森、湖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彭干梓、湖南师范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戴海;而"见到这篇文章很高兴",认为"当前教育工作问题较多,你们在千头万绪中抓住了一个关键问题。太需要有这样的意见"了的,也是一位"前"国家教委领导!这是一个十分耐人寻  相似文献   

15.
无我之境     
韩青 《人才瞭望》2017,(17):76-77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越是想把事做好,越是做不好. 这在心理学上属于"目的颤抖",也叫"穿针心理". 正如古人所言:"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  相似文献   

16.
在数字浪潮洗礼中,国产影片的题材可谓特色较之前更鲜明、更突出、更具"人"性化、平民化、热门话、国情化,如,《棋王和他的儿子》、《婉》、《太阳伞》、《幸福的小河》、《枪手》、《狗小的自行车》、《四点半的铃声》、《走出廊桥》、《村官过大年》、《军人本色》……这些影片在艺术创作上有了新的亮点——创作题材,她通过一些"小人物"的"小事情",来反映社会的"新闻热点",来感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相似文献   

17.
《说文》曰:"走,趋也。""趋",就是"跑"的意思。"走"在甲骨文中是一个象形字,像一个人挥动双臂用力向前奔跑。金文"走"的上半部与甲骨文相同,下半部增加了一个"止"字,"止"就是脚,突出用脚奔跑,有了会意的成分。古代的"走"是"跑"的意思,那么古代的走是用什么代替呢?是用"步"代替的。《说文》曰":步,行也。"《礼记·祭义》:"跬步而不  相似文献   

18.
《说文解字》曰:"跪,拜也."也就是说,古人的跪,就是用来行拜礼的.要想知道跪与拜的关系,这里不能不说到"坐". 有人说,《三国演义》插曲"这一拜,春风得意遇知音,桃花也含笑映祭台"是不准确的,因为在桃园三结义中,刘关张是跪不是拜.这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因为古时候所谓的拜,其实就是跪.  相似文献   

19.
"一字千金"是用来形容文章写得出奇的好,浑然一体,一个字也改不得。这一成语最早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据书中记载,2000多年前,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组织他的门客集体编纂了一部大书——《吕氏春秋》。书成之后,他把"稿本"挂  相似文献   

20.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军事上不打无准备之仗,同样,教学作为科学的事业也要保证教学质量,教师只有以科学的态度运筹帷幄,对课堂教学进行周密的计划和准备,才能"决胜千里之外",因此教师有规律,有方法的备好课,对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