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西方自然美学对如画的批评把自然美和艺术的关系问题凸显出来,对这个问题的解答需要对自然美如画的人文根据进行探究。如画的人文根据是:人的"如画之眼"的光学机制及其"镜子式"的再现使得自然生成为美的风景图像;"如画之眼"的文化哲学基础在于我们必须透过艺术的界面来欣赏自然,风景画的"赋形"使自然美必然显得如画;人类文化实践的整体(社会历史实践)构建了自然美如画的审美经验。该文的探讨揭示了艺术在自然美的显现、自然审美中的基础性的赋形作用。  相似文献   

2.
我国众多少数民族分布在祖国的四面八方,而且各有其具体的历史发展过程和文化渊源,因此,各民族的艺术特色是大有区别的,即便在一个民族内部,其艺术色调也千姿百态。但是,我们也看到,迄今为止,存在于大多数少数民族的艺术画廊中最普遍、最基本、影响也最大的那部分艺术还是一种可以用“古朴”二字概括其艺术特色的艺术,我们将它称之为古朴型艺术。它们用朴素的、简约的方式表达对淳正乃至纯真情意的向往,它们不尚雕饰,重视用自然之形状自然之物、绘自然之景、抒自然之情,一切顺其自然,不做作,不变态,力  相似文献   

3.
“喜剧”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美学的一种范畴,二是指艺术的一种形式。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喜剧”,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喜剧”是指戏剧性的喜剧,如带有喜剧性的小说、诗歌、笑话、幽默故事以及曲艺、漫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狭义的“喜剧”仅指戏剧中的喜剧。本文所要研究的,是广义的喜剧的艺术手法问题。喜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各种艺术形式所通用的一般手法自然均可为其所用,此外喜剧还有其特有的或惯用的一些艺术手法,我们仅就其中一些比较稳定的基本手法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曲线之美     
冯海鹏 《社区》2012,(14):26-26
文章无波澜,如女人无曲线。 天下生物都是曲的,死物都是直的。自然界好曲,如烟霞,如云锦,如透墙花枝。如大川回澜。人造物好直,如马路,如洋楼,如火车铁轨,如工厂房屋。美术则在善用其曲。中国美术建筑之特点,在懂得仿效自然界的曲线,如园林湖石,如通幽曲径,如画檐,如板桥,皆能尽曲折之妙,以近自然为止境。 中国艺术的冲动,发源于山水;西洋艺术的冲动。发源于女人。 西人知人体曲线之美,而不知自然曲线之美。 中国人知自然曲线之美,而不知人体曲线之美。中国人画春景,是画一只鹧鸪。西人画春景,是画一裸体女人被一个半羊半人之神追着。  相似文献   

5.
论艺术之魂     
不同的艺术毫无疑问存在种种不同的差异性和特殊性,但在这差异性和特殊性之中,又寓含着种种相似性和普遍性,而其最重要的便是闪耀在各种艺术之中的人的自由精神这一艺术之魂。当然,作为艺术之魂的人的自由精神,虽有其普遍性,但并非抽象的东西,它总是通过不同的时代、民族、阶级以及创作个性、艺术风格等等特征具体体现出来的。因此,我们看待艺术之魂的自由精神,既要看到异中之同,又要看到同中之异,否定任何一个方面,都  相似文献   

6.
论艺术之魂     
不同的艺术毫无疑问存在种种不同的差异性和特殊性,但在这差异性和特殊性之中,又寓含着种种相似性和普遍性,而其最重要的便是闪耀在各种艺术之中的人的自由精神这一艺术之魂。当然,作为艺术之魂的人的自由精神,虽有其普遍性,但并非抽象的东西,它总是通过不同的时代、民族、阶级以及创作个性、艺术风格等等特征具体体现出来的。因此,我们看待艺术之魂的自由精神,既要看到异中之同,又要看到同中之异,否定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一种片面性。  相似文献   

7.
《后汉书》对偶艺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汉书》大量使用了对偶辞格。其数量之巨、种类之多、艺术水平之高,都较以往史籍更为突出。为此,对其进行数据比较、品类列举、范例品评等实证性研究,无疑将有助于促进我们对骈偶艺术发展史的探索,有助于索解骈文艺术特点对史传文学的影响,有助于发掘《后汉书》对联语艺术发展的贡献,并进一步认识《后汉书》之对偶运用在史传文学修辞上的传承意义。  相似文献   

8.
写作者的最高兴趣莫过于勘破艺术的奥秘!艺术的堂奥幽深莫测,给写作者以困惑、迷茫,但从无数写作家的写作实践来看,从无数的优秀文本来看,写作的艺术很大程度上就是辩证的艺术。艺术辩证法似乎可算是开启艺术奥秘之门的一把钥匙。在中国,先哲们曾提出了“和”的美学原则。《左传·昭公二十年》有云:“和如美焉。水火醢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诚其过。”意思是说,“和”如烧菜,把不同的东西烧在一起,加以调和,然后烧成美味的菜来。而创作亦然。例如音乐:“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也是说,音乐的美是由  相似文献   

9.
印章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从殷周时期发展到现代有迹可考的历史已经三千多年,一直在我国人民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文献通考》是这样描述印章的重要性的:“无玺书,则九重之号不能达之于四海;无印章,则有司之文移不能行之于所属。”印章的缘起是源于社会生活的需要,是以信物的身份出现的。但因其所依托的载体是汉文字,又主要依托于汉字中的篆字,使其极富于汉字造字原则的各种意义。所以印章艺术一如中国书法艺术,在其方寸之间,一样包含着“于天地山川得方圆流峙之常,于日月星辰得经纬昭回之度,于云霞草木得霏布滋蔓之容,于衣冠人物得揖让周旋之体,于须眉口鼻得喜怒惨舒之分,于虫鱼鸟兽得屈伸飞动之理,于骨角齿牙得摆拉咀嚼之势……”的”天人合一”的中国式哲学理念。即是说,如同书法一样,通过印章艺术的演变发展历史,我们可以据之而寻绎出一个历史发展的缩影。其艺术、文化的意义从一开始就已经隐然地存在着。在那个艺术的创造尚不是自觉的古代社会,印章艺术展示了一种随意的、自由的、朴质的所谓“无意于佳而佳“的天然之美。可以说,印章艺术作为一种将图案或中国文字,透过印材表现有情、有意及有趣的方寸空间艺术,经历了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与历史变迁。至今仍然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  相似文献   

10.
一代大儒饶宗颐不仅富于学而且精于艺。他着意于诗词歌赋,醉心于琴曲书画,常有独到之创作,多发醒人之言论。在其艺术观点的表达中往往隐含着理性的艺术诉求和艺术理想,艺术创作中亦蕴含着共同的艺术心灵。他认为“和”是中国艺术的核心思想,“太和”则是艺术心灵的极致境界。“和”的艺术理念引领着其艺术创作的求和之心、向和之路、成和之境,成为其艺术作品的内在理趣。  相似文献   

11.
纳兰性德是清代著名词人之一,有“满清第一词人”之称,王国维更赞其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早期的纳兰研究多关注其感伤抒情的词作,而他的边塞词作也不容忽视,尤其在数量上超越前人.纵观其边塞词,我们会发现他的边塞词在立意、取材、艺术形式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其边塞词既有沉郁豪放之气,又有凄婉迷离之美,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成为中国文学诗词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相似文献   

12.
“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的传统命题,中国现代艺术美学家宗白华和邓以蛰对此有独到的见解。前者从生命本体和艺术意境的角度认为,书者生命之如,画者笔墨之舞;后者从文字发生学和工具创造论层面认为,书(字)生于画,画如笔通心。本文提出“差异中汇通”的“书画同源”观。  相似文献   

13.
中国美学史上以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概括作品风格的姚鼐,在论述阳刚之美的具体特征时说:“自诸子而降,其为文无弗有偏者。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月,如火,如金鏐铁;其于人也,如冯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①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从中得到这样的信息,即具这种风格的作品必须有巨大的力量,非凡的气势,有强烈的程度;体现在人身上则要居高临下,超群出众,气魄宏伟。  相似文献   

14.
艺术是人的创造,其根源在于人及其实践活动,本来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自从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后的西方哲学和美学的不断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竟然使得艺术之根的问题变得模糊不清起来。到了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康德、席勒从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的本体论出发重新思考艺术之源的问题,尤其是席勒,作为诗人、艺术家、美学家,以诗歌的形式阐述过艺术的人类学基础,更以数篇论文明确地指出,艺术是人类的审美创造,艺术之根在于人的游戏冲动和游戏活动,创立了艺术起源的游戏说,并且在西方美学史和思想史上产生了广泛而巨大的影响,值得我们批判地继承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以“雅谑”为其传统风格的中国幽默,在杜甫中有着不可忽视的文学表现。今天,日趋精深的理论发展为我们重新认识“老杜的特别风趣”(胡适),提供了艺术赏鉴方面的思维基础。以诗为文体,我们能从中探寻到其幽默的人文内容和艺术属性。自嘲,是杜诗幽默中最为普泛的一个主题。自嘲意识的最常见的表现方式,是自我玩笑的方式,即从极为理智的角度观照自身处境或形象,从而体现了一种变苦为谐的超脱心态,如《将适吴楚》中“昔如纵壑鱼,今如丧家狗”等等。又如《独坐二首》,前首写  相似文献   

16.
艺术视觉效应中的"形"与"型"辨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如何观照客观物象之"形"、"形"如何介入艺术塑造之"型"、造"型"如何对物"形"进行艺术取舍加工,这是艺术创作成败的前提.一切美术形式的律动和力效,只有在个人体验和感知及对视觉对象的描绘服务于主观融会之后,艺术表现才更具有内涵,才更触及艺术本质.  相似文献   

17.
<正>文学上的创作,本来只要是出自内心的要求,原不必有什么预定的目的。然而我们于创作时,如果把我们的内心的活动,十分存在意识里面的时候,我们是很容易使我们的内心的活动取一定之方向的。这不仅是可能的事情,而且是可喜的现象。一讲到文学上的目的,我们每每立刻感着一种可惊的矛盾。原来世上的东西,没有比文学更加意见纷纷,莫衷一是的。有些人说它是不值一文钱的东西,有些人简直把它当做了自己的一切。即在一样肯定文学的人,都有人生的艺术I’art pour lavie与艺术的艺术I’art pour I’art之别。艺术的价值与根本既然那样摇摇不定,所以我们如把它应用在一个特别的目的,或是说它应有一个特别的目的,简直是在沙堆上营筑宫殿了。然而这种争论也不是决不可以避开的。如果我们把内心的要求作一切文学上创造的原动力,那么艺术与人生便两方都不能干涉我们,而我们的创作便可以不至为它们的奴隶。而且这种争论是没有止境的,如果我们没头去斗争,则我们将永无创作之一日。文学没有创作,是与没有文学相等。所以我们最好是把文学的根蒂放在一个超越一切无用的争论之地点。这与科学家取绝对的静止点absolute re...  相似文献   

18.
面对命运的多舛,不同艺术家有着不同的态度。一些人以自己的艺术为武器,顽强地同命运抗争,如贝多芬、凡高,其作品留下了搏斗的痕迹;还有一类人,在生活中沉着应对苦难,却从不把它们带到艺术当中,他们觉得艺术是用来礼赞生命,而不是用来做报复的。他们的艺术只表达自己天使般的温柔与圣洁的灵魂,始终保持着笑容可鞠和清明纯净的面貌,决不让命运的考验烙上印记,决不让眼泪把它沾湿。如伟大的作曲家莫扎特。一个世纪后,有一位与之心心相印的画家满怀景仰之情创作一幅《向莫扎特致敬》,他就是法国野兽派画家杜飞。和莫扎特一样,从…  相似文献   

19.
明代肖像画在历经唐宋元的延续与嬗变之后,达到一个艺术高度,并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与完善的体系。透过大量的存世之作,我们有幸较全面地认知其艺术高度以及相关时代社会、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20.
把握现代西方艺术必须将之置于其得以产生的特定的话语模式中。为此,本文提出:首先,现代西方艺术产生于与传统文化经验系统根本不同的现代文化经验系统,这是理解现代西方艺术的首要前提;其次,把握现代西方艺术,还有待我们对“美”有一正确的认识,那就是,并不存在所谓“永恒”的美和艺术,存在的只是特定话语模式下的“美”或“对象”,为此,现代西方艺术给予我们的“美”不同于大家熟知的古希腊艺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浪漫主义艺术给予我们的“美”的感受。最后,解读现代西方艺术的话语模式启示我们不能违背自己的文化精神,硬着头皮去艺术“现代化”,与西方“接轨”同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