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梦要靠人在劳动中实现与自然的和谐来实现.“文明”与“生态”是一对隐含着深刻矛盾的概念,人类文明成果的取得和美丽梦想的实现奠定在改造外部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而有改造就意味着与原有生态环境发生偏离,偏离即是疏离,即是矛盾,整个人类文明史见证了这种疏离.文明必须走向生态,“文明”与“生态”之间的矛盾必须得到解决.这就要求从“文明”的深层设定出发,帮助人们正确界定其在世界中的位置,树立“有限性”思维方式,完成思维方式的转型,从根本上实现“文明”与“生态”的结合,进而在中国实现“美丽中国”的梦想.  相似文献   

2.
正“感谢人大的建议,我们乡村保洁员的工资待遇终于有保障啦!”,2016年12月29日采访期间,河南省内乡县15个乡镇282个行政村1000多名乡村保洁员兴高采烈地告诉笔者。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尴尬群体乡村环境卫生是乡村文明的重要标志。近些年来,内乡县在推进县城“双创”(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和文明县城)  相似文献   

3.
美丽中国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时代意义的重大实践,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作出了重大原创性贡献。美丽中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目标,开创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牢固生态基础,擘画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图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统筹美丽中国建设全局,提出和践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厚植美丽中国建设理论根基,坚持和发展“生态兴则文明兴”的唯物史观,激发美丽中国建设的历史主动精神;创新和应用“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坚持系统观念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开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境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的生态价值观、生态生产力观、生态民生观、绿色发展观,打通了美丽中国建设“两山”生态价值转换通道、拓宽了美丽中国建设的生产力实践空间、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激发了美丽中国建设新动能、拓展了绿色化低碳化高质量发展新空间,充分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魅力和实践伟力。  相似文献   

4.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美丽中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战略之一,是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与美丽中国建设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两者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前提,同样地,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对美丽中国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美丽中国视域下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目标与实现路径,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营造更好的人居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5.
“美丽中国”战略目标的提出对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必须深入把握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现状及特征,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教育的切入点与落脚点,积极探索新的教育路径,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人才保证和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6.
十八大报告用“美丽中国”这一充满诗意和想象的文学性词语来刻画生态文明建设所追求的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昭示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形态、结构和内容有着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和把握。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优化土地开发格局,节约生态资源,强化防污治污措施,建立符合生态理性要求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十个坚持”的基本命题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和深厚的哲学意蕴,其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实践论三个基本维度进行思想体系构建。其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为思想原点,解决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的元哲学问题;以生态历史观、生态发展观、生态民生观等为逻辑展开,从文明形态、发展道路、价值立场等方面进行了“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的理论建构;以生态政治领导观、生态系统治理观、生态法治观、生态全民行动观、生态全球共赢观等为方法论指导,回答了“怎么建设生态文明”现实问题,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总的遵循,为建设美丽世界和发展中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8.
[摘要]2012年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国家“五位一体”建设高度,并明确提出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努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美丽中国”诗化愿景。2013年“美丽中国之旅”正式成为我国整体旅游形象,进一步强化了生态文明建设对旅游发展的重要作用。旅游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充分考虑旅游利益相关者各方现实情况,强化生态文明开发观,确保旅游开发合理有序;倡导生态文明消费观,提升旅游者的生态文明意识;树立生态文明认知观,推动利益相关者各方积极参与;形成生态文明利益公平观,实现代内和代际公平。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实现“美丽中国”愿景的迫切要求,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建设事业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因此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统筹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根本方法,以创新生态文明理念为先导,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为保障,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作为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和扬弃, 生态文明意味着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变革,在依次经历依赖——征服——敬畏后,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转向和谐共生的发展过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形态的必然趋势,标志着现代文明的伦理转向,它主要体现在价值主体范围的扩大、更新的道德观念、重塑平等观念和“自然权利”的辩护等四个方面。选择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是一条力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的绿色道路,可以构建出一个美丽多彩的新世界。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毫无疑问,群众路线与生态文明建设法制保障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关联,一方面,我们需要将生态文明建设法制观念内化为群众的公共认知,借助社会公众的相互交往与深入沟通,形成福柯意义上的“权力话语”与哈贝马斯意义上的“交往权力”,监督法制之运行.另一方面,若要实现生态文明与环境法制,必须一如既往的坚持群众路线,践行环境民主原则,构建生态环境权利,落实政府安全保障责任,这也是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蕴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凝结着中华文明的生态智慧,是具有完整理论框架及鲜明理论特质的科学理论体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呈现出“人民、国家、世界”三重价值指向,彰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宗旨要求,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生态”需要;超越了西方生态文明思想,引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立足三个“共同体”基本站位,提供了全球生态治理的中国方案。新时代新征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应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建立“生态+”长效机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以科技创新赋能碳达峰碳中和,推动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加强全民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养成,凝聚协同共建力量;将建设美丽中国和建设清洁美丽世界有机结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3.
自从十八大以来,党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科学的部署,“五位一体”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清晰地描绘了全面小康社会的远景.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幸福生活和国家未来发展为基础,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论,构建了以“绿水青山”为主体的美丽中国,开创了生态文明的新时代.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步,是关乎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大举措,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的丰富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明结构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界对文明问题的研究,有见“物”不见“人”的片面倾向,即只从改造世界的客体的角度来界定文明,强调改造世界的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成果”或“财富”,而把人的文明逐出文明结构系统。文明只有在主客体的关系中才能把握其真谛,文明应分为两类即客体文明和主体文明,或四种即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人的文明。把主体文明或人的文明作为文明结构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基本要素或类型来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既是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实践问题,也是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问题。本刊为从多学科的视野解读生态文明,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模式和路径,近日特举办了“生态文明笔谈会”。与会者就什么是生态文明,如何面对生态文明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现刊出部分来稿,以推动这方面的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16.
文化与文明     
在科学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文明的定义。“文明”概念往往标志着整个人类共同的文化或其发展的现代阶段。在社会哲学文献中,野蛮期后面的人类历史阶段称为文明。摩尔根和恩格斯持这一思想。三段式“蒙昧——野蛮——文明”迄今仍然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概念之一。同时,文献中还常常出现以下定义:“欧洲文明”、“美国文明”、“俄罗斯文明”  相似文献   

17.
“文明”概念在东(主要指中国)西方何时出现,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在中国,“文明”一词的出现较西方为早,但对“文明”较早进行系统研究的是西方人。关于文明的定义,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同的学派和不同的理论,对“文明”的理解也各不相同,但“文明”都具有以下的基本含义:文明是和蒙昧、野蛮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人类的一种进化状态;文明和政治同源,文明具有政治的意义,具有价值、制度、组织等多方面的涵义。  相似文献   

18.
生态环境与生命健康、美丽中国与健康中国是当前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两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生态文明思想的同时,提出了大量关于生命健康的重要论述,揭示了生态环境与生命健康的深层关系。论文基于人民生命健康的维度梳理解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主要包括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色是生命与健康的象征、良好生态环境是健康的基础、营造绿色安全的健康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以及坚持人民生命健康安全至上。旨在为深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促进“十四五”环境与健康工作、统筹美丽中国与健康中国建设等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文明是决定和影响人类活动的长期的基本因素。冷战结束后,特别是随着“文明冲突论”的提出,各种文明观的讨论逐渐演化成“文明学”的各种派系。从政治学、历史学和国际关系学的角度出发,目前学术界流行着三种基本的文明观:文明冲突论、文明对话论、文明交往论,而这三种文明观的发展趋势是文明和谐、文明相处。  相似文献   

20.
文明是城市的表情。在日流量达3.5万人次的南京长途汽车站。有这样一个服务群体,旅客们从她们身上,可以感受到最贴心的服务,感受南京的“博爱”与文明。这个群体,就是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的,以全国劳模李瑞名字命名的车站服务班组——“李瑞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