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戏剧传统在大众传媒时代的命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不同的艺术媒介决定不同的艺术形式。戏剧是以演员与观众 共同拥有一个规定的时空环境为前提,是一种场效应。当戏剧被搬到屏幕,在镜头的推拉摇 移下,场效应被破坏。西方戏剧基本上是一种文人传统,悲剧理论的脉络体现了这一点,而 喜剧是渊源于民间戏剧传统的。西方戏剧是文人戏剧传统呈显性形式,民间戏剧传统呈隐形 形式。一明一暗两条线索交织而成。中国的戏剧传统基本上是以民间戏剧传统为主要表现形 式,是成熟的喜剧文化。比照话剧经验的戏改,割断了传统戏剧与民间的血缘关系。中国传 统戏剧的危机在于它的生态环境已经被破坏。以城市为中心的大众传媒文化取代了传统断裂 的空白。  相似文献   

2.
《钦契》是雪莱的一部取材于意大利真实历史事件的诗体悲剧,它在雪莱文学生涯中占有重要地位。遗憾的是国内很少有人关注它的价值,而国外这些年的研究多从戏剧艺术与人物、互文性、社会历史、宗教、伦理学、心理学、女性主义角度进行。本文另辟蹊径,采取文类研究方法,从文类政治角度对《钦契》进行研究,力图证明它是一部哥特式文学作品,进而说明作者充分利用这种文类的潜在的功能表达政治主题,实现对传统哥特文学的超越。  相似文献   

3.
中国戏剧历经八百余年,传承悠久,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唱、念、做、打和叙事为一体,又有群体表演和群体观赏的便利和锣鼓喧天的热闹气氛,从而成为比诗词歌赋和小说更为大众化的艺术形式。中国戏剧舞台的表演,有“东方芭蕾”之称。它的形式化、程式化、虚拟性、象征性和表现性等艺术特征,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和美学风格。也更吻合毛泽东艺术欣赏旨趣。毛泽东的戏剧思想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瑰宝,也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戏剧立场上的人民性、戏剧风格上的多样性、戏剧内容上的创新性、戏剧形式上的民族性,是其戏剧思想的突出特点,为我国戏剧的繁荣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4.
李健吾的戏剧人物多为旧式,性格偏传统一面,带有旧式的温情和感伤,缺乏淋漓的决绝和凄厉的呐喊。李健吾戏剧人物的塑造在不同形式上探索了向善的可能,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和社会价值。李健吾的戏剧人物多呈现一种寂寞的姿态,这种寂寞姿态的艺术反抗,使其孤独与艺术达成了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戏剧与影视跨界由来已久,尤其在叙事与传播上,戏剧与影视既各有范围又互有跨界。无论外国还是中国,电影之成为艺术总是与戏剧“互文”,电影和戏剧在叙事上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且同属时空双跨综合叙事艺术。数字技术条件下传播媒介与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为戏剧影视等艺术的跨界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改编成为戏剧影视等跨界多向传播的一种有效方式,戏剧影视等艺术的传播路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民以食为天”。“吃喝”,因其事关人生“第一层次的需要”,所以在中国的戏剧艺术里也不免占有一席之地,成为刻画人物、推进情节的一种手段。中国戏剧有别于欧洲传统戏剧之处,即在于艺术表现上的写意传神性,在这一艺术准则的规定之下,“吃喝”这一平凡的生活行为搬上舞台后,表  相似文献   

7.
21世纪始,台湾的经济形态发生转型,走向了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道路,并融合“美学”的要素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风格社会。明华园戏剧团作为传统艺术产业活化的典型,在保留传统艺术精髓的基础上,不断创造出符合现代人文化消费需求的元素,并通过现代化的艺术行销手段将传统戏剧发扬光大,这为大陆戏剧行业活化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8.
黄佐临先生在他的《漫谈戏剧观》一文中,将我国传统戏剧与西方戏剧的艺术原则作了比较研究,认为相对于西方的“写实”戏剧传统而言,中国传统戏剧的实质是“写意”。他借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艺术特征,说明“写意”“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艺术家注重的是客观对象的精神气质,而不是对象的模拟。具体地说,“写意”戏剧反映生活时应择取那些最能表现客观对象精神气质的部分,运用语言、动作、造型等多种艺术手段给观众以特定的美的感受。“写意”戏剧艺术应远比客观对象(生活的原型)具有更大的审美作用、黄佐临先生所说的“写意”戏剧,如果用来  相似文献   

9.
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戏剧舞台上的一切都是“假的”,包括人物、时空、情境。“假定”可谓是戏剧艺术的本质属性。它的艺术张力则主要表现在其作为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的关系中所居有的特殊结构.而戏剧“假定性”艺术的接受障碍则主要表现为:知识障碍和审美障碍。  相似文献   

10.
鬼魂形象是人类艺术创作中一种十分特殊的表现形态,它广泛地存在于文学艺术中,与西方戏剧、中国戏曲也有着深广的文化因缘。通过对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中的鬼魂形象表现模式的具体解析与比较,发掘鬼魂形象艺术上的独特魅力以及中国戏曲不同于西方戏剧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1.
研究当前国际上戏剧和影视作品发现,能够被艺术届认可的,其中都包含戏剧与影视的融合。戏剧与影视艺术的“跨界”传播,已经成为了当前戏剧、影视艺术发展的一种主流趋势。戏剧与影视艺术都属于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叙事艺术,同时也同属于社会艺术的范畴,因此二者的“跨界”具有可行性。戏剧与影视艺术的“跨界”传播,拓展了艺术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促进艺术的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彼得·布鲁克从批判僵化的传统戏剧开始,通过对阿尔托“残酷戏剧”的接受和实践,旨在探索一种能够表达全世界人类心灵的普世戏剧。  相似文献   

13.
80 年代以来发生在台湾与大陆的小剧场运动,可谓“一母所生”,同中有异。两者都是文化开放的产物,都是在西方戏剧新潮的影响下突破传统现实主义的结果,又都是在借鉴西方艺术的同时把艺术的目光盯到了中国传统戏曲上。但这一运动在台湾的酝酿要早一些,海峡两岸在艺术探索的“前卫性”与对主流戏剧的“反叛性”上是有差异的。台湾的小剧场运动,其业余性、独立性很强,而大陆的小剧场运动则大体上是主流戏剧的“分枝”与“附庸”。此外,前者多以“喜剧之美”取胜,后者则多出之以正剧或悲剧。把两者放在本世纪世界文化的总体格局中观察,它们都带着“弱势文化”的矛盾与尴尬。  相似文献   

14.
汉乐府叙事诗的戏剧性阮忠众所周知,早期艺术的发展不是单一的,所谓“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①,反映出来的诗、歌、舞三位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很晚才脱离一种混沌状态,使各自有自己的发展趋向。然而,在戏剧里,它们又常常交织在一起。戏剧对于多种艺术的兼包并...  相似文献   

15.
科诨,即插科打诨的简称,是我国古典戏曲一种传统的戏剧手法。明代宫廷杂剧,其创作者和演出者都是地位低下的无名艺人,特定的身份导致了宫廷杂剧特有的风格。《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中的明代宫廷杂剧中的科诨使用具有特殊性和多种艺术功能,对此进行研究,以引起我们对这种艺术技巧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中国歌剧事业如何走出低谷的几点思考徐平歌剧是集文学、音乐、舞蹈、戏剧于一身的既古老又年轻的一种艺术。说其古老,是因为早在古希腊的戏剧中就有类似于歌剧性质的众人伴唱,尽管那只是歌剧艺术的雏形;真正称得上较完美的音乐戏剧的歌剧,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文化视角对当下传统戏剧的生存环境进行了分析,从传统戏剧艺术在脱离农耕文明背景后的艺术生产、传播和消费的三个环节进行考察,探讨了戏剧艺术面临的工业化复制生产,多元媒介大众文化传播的媚俗性,和观众"后现代消费主义"的审美趣味异化等三重困境。  相似文献   

18.
舞台剧是一种综合性的叙事艺术,西方现代派戏剧的舞美呈现出多维的、立体的、动态的、开放的叙事态势;布景、灯光、服装、道具、音响等作为舞美的重要叙事要素和视角积极参与戏剧情节、人物的叙事。由于西方现代派戏剧具有比较强的观念性,因此舞美在叙事中突破了传统戏剧的写实性原则,力图通过象征性、寓意性、写意性的戏剧要素对观众表达一种观念,传递出剧作家和导演的叙事意图和对现实的主观感受。  相似文献   

19.
高行健的戏剧创作、戏剧理论和表导演艺术观念均深受中国传统戏曲影响。高行健对传统戏曲在当代的存与变的独特思考和话剧学习戏曲的大胆试验,彰显出对传统戏曲的宏大复归理想和革新精神,并体现在其全能的戏剧追求中。中国传统戏曲给予高行健戏剧以丰富滋养,自身也在世界舞台上焕发出鲜活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0.
相声是中国喜剧的典型代表,一直被定位在“语言的艺术”,事实上它不单纯是一种语言艺术,其艺术本体介乎表演艺术和叙事艺术之间:是听觉艺术,也是视觉艺术;其戏剧情境极具开放性,表演元素兼容并服务于叙述元素;它包含了叙述体和戏剧体并存的两种结构;相声演员将叙述者和角色集于一身。总之,相声成为兼容了戏剧体和叙述体成为典型的兼体艺术——“叙述体戏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