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们第二生活场景,在这一场景中人们要完成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情感交流活动,这是人类最主要的情感生活。因此这一场景需要多维构建,在不断完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在设计过程中还需要充分考虑人类的情感因素,也就是人情化要素,才能创建出人类适居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2.
宫同伟  史津  杨悦 《城市》2011,(2):14-17
晋城古称泽州,是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1985年,晋城升格为地级市,城市建设随之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近年来,在快速城市化大潮中,晋城更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2006年以来高层住宅建筑的大量涌现,使原本平淡的城市空间形象有了质的变化。高层住宅建筑风格对晋城的城市风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层住宅建筑的尺度和体量会对城市景观产生重要影响,它的造型关乎城市文脉的延续与发展,它的色彩影响着城市的主色调。  相似文献   

3.
齐骥 《城市观察》2013,27(5):113-121
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文化产业规划旨在提供一种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和提升文化产业发展层次的路径设计。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极是城市设计与文化产业规划中重要空间载体,它以文化产业中心区、文化产业集聚区和文化产业新城区等不同形态为空间组织方式,以"增长极理论"为基本工具,旨在通过倡导一种融纳文化建设、经济发展、城市设计、区域开发的空间表达思想,为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王健 《城市》2010,(9):49-51
巴黎与天津同为沿河而建的大都市,在城市起源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河流为空间发展轴线的城市格局。但由于城市发展历史和建设历程的不同,两个城市在空间格局和建筑形态等多方面呈现出巨大差异。巴黎作为西方发达国家最具魅力的城市之一,在城市空间规划、建筑风格保护、城市空间轮廓和城市建筑界面控制等方面拥有大量成功经验。而天津作为成长中的城市,其独特的历史进程、多元化的建筑文化以及在发展中的些微混乱与不确定性都使天津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高长海 《城市》2013,(9):60-62
一、问题的提出区域发展是不均衡的,城市作为一个特殊的区域,发展也是不均衡的。城市中轴线有利于集约利用资源、资金、生活和生产设施,提高城市资源利用效益,使城市空间形态组织化、有序化和结构化。《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城市轴线的定义是:组织城市空间的重要手段,通过轴线可以把城市空间布局成一个有秩序的整体。王建国认为,城市轴线通常是指一种在城市空间布局中起空间结构驾驭作用的线形空间要素。从古人营造聚  相似文献   

6.
城市物质空间发展迅速,但宜居城市的独特个性却不易取得,“千城一面”,这是存在于当下快速发展中的普遍现象。本文通过对珠三角中等城市江门市新区建设实例的研究,指出问题的结症在于快速发展推动力机制的实际作用指向与宜居城市建设的发展目标之间存在价值取向的矛盾和偏差。在解决的途径上,需要突出“量”之上的“质”,尤其是“形而上质”的建构,即从城市规划的层面开始,重视空间环境的连续性,调整“政府主导”的作用,持续着力于经营城市生活的精神感受,包括城市居民对于城市的体验,城市文化认同及归属感等,催生丰富多样的城市气质。  相似文献   

7.
邵继中 《城市》2015,(8):35-41
随着城市地下空间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其在解决日益严重的空间资源危机、推进城市宜居环境建设等方面显现出其他空间资源所不具备的巨大优势,也越来越受到学术研究界的关注。笔者对地下空间历史发展演变过程进行了初步的概要性研究,总结了人类在不同的发展历史阶段对地下空间改造设计利用的利弊,为解决当前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设计所面临的问题、更加科学地探索未来地下空间的发展方向吸取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郑洋洋 《城市》2018,(6):59-67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热潮的推动下,智慧城市的空间形态、 特点和组织方式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以产业空间、 政务空间、 居住空间、 活动空间和文教空间为代表的城市空间面临全新的空间建构.全新构建的智慧城市空间更加突出服务化和人性化的特征,对于提升城市整体运营效率、 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吴琳 《城市观察》2014,(1):180-187,159
回顾地铁发展史,作为载体之一的地铁公共艺术对城市而言,至少具有两个有益的作用:一是地域文化、彰显城市特色;二是引导市民行为、推动城市文明。有鉴于此,在当前中国城市地铁的快速发展时期,也应该同时注重地铁公共艺术的设计和建设。本文以武汉为例提出加强地铁公共艺术空间建设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0.
周颖  杨艳红  徐泰一 《城市》2012,(8):71-75
现代意义上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是人的一切行为的表达.对于城市而言,公共空间中文化的表达对增强城市意象、弘扬城市特色、塑造城市公共空间文化来说至关重要.城市地铁站作为城市新兴公共空间,正逐渐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门户,对城市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作为城市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文化,在地铁站设计中予以表现和表达则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城市空间是一个城市对外展示独特魅力的文化和旅游名片,后疫情时代,创新传统文化传承方式和文化传播载体,增强传统文化在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的作用,可以使城市品质和文化旅游更具特色。通过对济南传统文化元素的深入挖掘,多维度创新城市空间建设,并将信息技术融入城市空间设计中,有利于继承、发扬当地传统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凝聚力与认同感,也为提升城市品质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王超  夏吉祥 《城市》2009,(8):59-62
城市地下空间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空间拥挤、交通堵塞、环境恶化、资源匮乏等问题逐渐突出.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已成为增加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的必要手段。近年来,随着地铁等大规模地下工程在全国各大城市广泛开展.城市地下空间管理逐渐成为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地下空间资源管理.建立地下空间信息数据库.实现地下空间信息化管理.成为许多城市规划管理建设的重要课题和工作目标。  相似文献   

13.
沈佶  沈伦 《城市》2007,(6):58-61
纽约的城市发展与城市建设始终走在美国城市发展的前列,每一阶段的发展与建设都体现了当时最为流行的规划理念、设计手法与工程技术,因此在整个曼哈顿区,城市中的街道肌理、建筑风格、开发空间、交通组织,处处可以使人感受到时代发展的脉络,大师之作俯拾即是.而源自于美学艺术大师们的精心设计,又与源自于多彩生活的城市居民的再创造相结合.加上时间的积累与沉淀,使整个城市富于生机与活力.对于每一位年轻的设计师来说,曼哈顿区无疑是一座最为直观鲜活、最具美学价值、最能激荡灵感的设计殿堂.  相似文献   

14.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与统筹城乡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艳慧 《城市》2007,(6):55-57
一、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提出的背景及内涵 (一)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提出的背景 土地是城市发展不可缺少的资源,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的进行以及城市人口的增加必然会使建设用地需求增大,单纯的城市内部用地不可能满足城市人口增长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城市规模的扩张不可避免,许多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周围的若干区县已建设成为城市新区,而土地征用成为当前国家建设用地的主要增量来源.  相似文献   

15.
王啟元  李娜  王晓伟 《城市》2008,(9):64-67
以地铁为龙头的地下空间开发有节约城市土地、减缓交通压力、带动沿线房地产发展、带动城市发展等巨大优势。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若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大城市将进入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高潮。我国城市亦是如此。在地铁建设迅速发展的同时.如何更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地铁地下空间,促进城市地下空间的有序开发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地铁建设和管理者们的重点课题。  相似文献   

16.
刘霖 《城市》2011,(5):43-45
随着城市这一有机体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建筑、新区域产生,同时,原有的一些旧建筑、旧区域因其特定功能的消失、迁移,渐渐成为闲置空间。当城市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土地资源稀缺、成本高等问题就凸显出来,为了促进城市的良性发展,“空间再利用”便成了展示现代城市建设水平和解决相关城市问题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7.
人才是促进城市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以杭州市为实证,应用核密度分析法对2000年、2010年、2016年杭州市的人才规模和空间格局进行计算分析。结果显示:杭州市的人才规模具有"先快后慢"的增长趋缓特征;人才分布格局具有从"单中心结构"向"多中心结构"演化的趋势;城市中心区是各年龄阶段人才的高度集聚区域,同时城市外围空间已成为人才规模增长与空间集聚的主要区域。进一步判断:城市地理空间对人才集聚格局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城市重要的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企业和政策措施等对人才集聚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使城市外围的人才分布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在此基础上,对促进城市人才规模增长、优化人才分布格局以及创新发展提出相应的空间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熊理然  骆华松 《城市》2008,(2):36-38
城市发展空间的拓展可以经由多条路径和方式实现.城市兼并是其主要路径和方式之一。通过城市兼并.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对整个城市的发展会产生极大的空间结构效应。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人类的发展都与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人的亲水性是与生俱来的,所以自古就有傍水筑城之说。滨水区作为城市发展的起点,是城市重要的公共开放区域,但也是生态最为敏感和脆弱的区域。城市滨水区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需要对其按照自然生态理念进行规划设计,这样不仅能保留其原始的自然风貌,增加滨水空间的公共性,还能防止滨水空间的生物灭绝、洪水泛滥等。由于滨水区的特殊优势,其景观规划已经在各江河区域展开,但其中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弊端。  相似文献   

20.
新纪的中国正以飞快的速度推进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在日益迈出国际化、信息化、市场化和法治化前进步伐的同时,我国城市软件建设离国际标准还有差距,知行不一、非道德现象、道德评价不公正等,严重地影响着城市市民的道德素质。在此,强化社会舆论和伦理底线教育,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培育全新的城市精神已成为人们热切的企盼和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