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被占领时期日本联合国政策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占领时期,日本在研究媾和问题的同时积极探索与联合国的关系,确立了尽早加入联合国的目标。此举主要目的在于摆脱孤立,重返国际社会,并依靠联合国安保体制维护自身的安全。在美国单独占领日本的现实下,日本的联合国政策又不得不严重受制于美国,其对联合国的安全依赖伴随美苏冷战的加剧而不断弱化、虚化,最终被日美安保合作取代。  相似文献   

2.
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推动了它的国际化进程。日本对国际化的追求,使日本政府在教育领域适时地调整了留学生交流制度等对外教育政策;其对外教育政策转向以人员交流为主的、外向"发射型"的方向发展;日本对外教育政策的调整与国际化之间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3.
辛亥革命时期日本对东三省政策大致分为革命爆发后的混乱时期、拉拢赵尔巽、张作霖时期以及蓝天蔚北伐时期。日本对华外交的混乱、对辛亥革命所导致的政体变化及政治力量的对比缺乏正确判断,以及列强对日本的掣肘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使作为二流帝国主义强国的日本,在辛亥革命时期对东三省的政策呈现出落后时势与手段拙劣等特征,因而注定了其不可避免的被动格局。  相似文献   

4.
公民的语言能力是国家重要的语言资源,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母语教学关系到国家未来建设者的发展潜力。一百多年以来,随着近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等,日本的国语教育政策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一是政府部门邀请学者、社会名人共同参与相关政策的制定;二是刚性与柔性的国语教育政策互为补充;三是在政府、学校、家庭、媒体等各界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国语教育已被视作整个社会的课题;四是日本的国语与爱国之关系仍为国际敏感话题。总结日本国语教育政策形成和发展的经验、教训,目的是为我国完善母语乃至国家通用语言的教育政策、提升公民的母语意识、加强公民的母语能力等提供参考。~((1))  相似文献   

5.
1895-1945年间,台湾作为日本的殖民地被日本占领50年。在前30年中,台湾成为日本的原料产地,但随着日本在台湾的政策中心发生转移,开始由农业转向工业,使台湾成了日本的"兵工基地",执行着殖民地对宗主国应尽的使命。进而为了保证台湾青壮年的健康体魄以备战争之需,鸦片政策也发生相应的变化,由"渐禁政策"转向"断禁政策"。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元不包含着宗主国对殖民地的剥削和掠夺。  相似文献   

6.
个性教育是日本德育的核心内容,其辩证式的教育理念、基础知识与个性培养并重的教育课程、校家社三方协同的教育方式、立体多维的教育评价体系使个性教育效果显著。借鉴这些经验有利于我国积极探索学校德育改革,以推进个性教育的发展。我国学校德育应通过树立社会化与个性化辩证统一的理念、构建知信行合一的教育模式、因材施教、构建赏识式的德育评价体系等途径,推进我国个性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日本侵占海南前和侵占海南后,推行的所谓经济开发政策及其活动,既有阶段性,又有其重点。侵占之前,日本对海南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侵占后,推行经济“开发”政策,政策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从卢沟桥事变后到太平洋战争爆发,第2阶段从太平洋战争发生到抗日战争结束。在实施经济政策中,日本侵略者的“开发”活动主要在于农业和商业两方面,其性质和目的都是掠夺与为侵略军服务的。  相似文献   

8.
日本侵占海南时期的经济“开发”政策及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侵占海南前和侵占海南后 ,推行的所谓经济开发政策及其活动 ,既有阶段性 ,又有其重点。侵占之前 ,日本对海南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侵占后 ,推行经济“开发”政策 ,政策分为两个阶段 :第 1阶段从卢沟桥事变后到太平洋战争爆发 ,第 2阶段从太平洋战争发生到抗日战争结束。在实施经济政策中 ,日本侵略者的“开发”活动主要在于农业和商业两方面 ,其性质和目的都是掠夺与为侵略军服务的  相似文献   

9.
日本战后中小企业发展及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后日本中小企业的发展,对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研究日本战后中小企业在产业结构中,由过去大型企业的缓冲器到高速增长阶段中的生力军,最后形成具有日本特色的“二重结构”这一系列的转型过程,对我国为中小企业在存在不利因素的产业结构中,如何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大学教育政策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抗战时期,我国大学教育陷入危机.国民政府教育部根据"战时需作平时看"的方针,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政策.主要有:内迁并调整院校科系,实施战时救济,改革教育制度,服务抗战、配合抗战等.这些政策对战时大学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我国当今大学教育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日本经济经历了二战后的经济腾飞和20世纪末的衰落。政府干预政策也在发生变化,但一直困扰着学者们的是政府政策的直接或间接的干预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了日本经济的发展方向。在新世纪,如何定位并发挥产业政策以及经济政策的作用,仍是日本政府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战后创造过经济奇迹的日本 ,在 2 0世纪的最后十年陷入了极其深重的经济危机。究其原因 ,一是独特的法人相互持股制度已从多方面对日本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桎梏 ;二是银行与企业融合的主办银行制度在进入 80年代后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三是以终身雇佣制度为核心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显现出严重的机制性缺陷 ;四是双向式控制的公司治理结构的负作用越来越明显 ;五是政府强干预的经济管理体制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  相似文献   

13.
艾森豪威尔时期,帮助日本开拓国外市场以实现经济复兴是美国对日政策的核心。这既是美国以“遏制中国”为核心的东亚遏制战略实施的必然结果,也与朝鲜战争临近尾声时日本爆发的严重经济危机密切相关。这一政策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侧重点。美国先把重点放在促使日本面向东南亚发展经济关系之上,旋即改变战略,面向西方市场,全力推动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这种双管齐下的贸易政策既有效地帮助了日本的经济复兴,也成功地巩固和发展了美日同盟,但其负面影响则是为其后美日严重的经济摩擦埋下了导火索。  相似文献   

14.
冷战结束后,日本政府试图在政治方面限制中国的崛起,同时又不断深化对华经济关系谋求摆脱经济萧条的影响,由此导致了冷战后日本对华政策的“政经分离”.究其实质而言,日本对华政策的“政经分离”是其传统现实主义外交路线与其“商业立国”的国策相融合的结果;是日本游走于接受“美国治下和平”与攫取“中国特需”带来的红利的结构性选择,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日本“政治大国”的目标.从中美日三边结构层面观察日本“政经分离”路线有助于我们破解日本两面性的对华政策,赋予东北亚地区整合以建设性力量.  相似文献   

15.
冷战结束后的 10余年 ,日美中三国的经济发展形势各具特点。总体上看 ,日本的现实表现最差 ,而美国与中国则属于“优等生”。这种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力量对比关系的演变使三大国之间的经济竞争态势正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美国仍能维系竞争中的“老大”地位 ,日本却在竞争中暂时陷于被动。无论是从时代潮流还是从各方的战略需求看 ,巩固和推动中美日三边合作 ,实现互利是历史的必然 ,合作大于竞争 ,机遇多于挑战 ,应是对本世纪三大国间经济竞争关系总体发展态势的恰当描述。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多处、多次发生了资产价格泡沫膨胀、破裂事件.这些事件不仅对宏观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对学术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仅要求学术界更深刻地理解资产泡沫的发生机制,也对泡沫破裂下货币政策的“危机管理”提出新的要求.通过对日本泡沫经济破裂时期货币政策效率的实证分析,发现在此阶段日本货币政策对产出和价格水平的影响时滞较短,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效果较弱.此外,研究结果也表明价格型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在资产泡沫破裂时,央行可以通过利率等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减少泡沫破裂对宏观经济的冲击,但难以减缓泡沫破裂的速度.  相似文献   

17.
武汉会战是日本对华战略进攻时期的最后一战。日本发动的武汉会战包括政略攻势和军事作战两方面。由于中国政府坚决抗日,日本的政略攻势并未奏效。在军事方面,日本虽然取得了武汉会战的胜利,但却未能歼灭中国军队主力,也未获得结束战争的机会。相反,以武汉会战为起点,日本终于深陷中日长期战争的泥沼而难以自拔。武汉会战则成为日本侵华战争从战略进攻到战略相持的重大转折点,也是中国抗日战争从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18.
我国宏观审慎管理与货币政策的双支柱体系能否有效实现价格、金融、经济的多重稳定有待检验。实证研究发现:(1)宏观审慎政策可以有效应对信用风险冲击,减缓波动,使经济、金融保持稳定;(2)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搭配在应对不同外部冲击时的效果不同,面临技术性冲击时放松宏观审慎政策能更好地调节经济;(3)宏观审慎政策对经济波动、金融波动的影响存在U形效应。因此,考虑宏观审慎政策、货币政策的协调搭配,更为灵活地调控宏观审慎政策幅度将有助于减少我国经济、金融波动,顺利度过经济结构转型期。  相似文献   

19.
重新解读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迂回过渡的政策,不仅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政策,而且也不是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新经济政策是退却,但这是有限度的、有秩序的、适时将转入反攻的退却。新经济政策并没有改变列宁的社会主义观,列宁与马恩的社会主义观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0.
由于约翰逊政府的无所作为,尼克松政府上台之时,美国经济便在困境之中,1973年石油危机更加深了美国的经济危机.为了缓解经济危机中的不利局面,保持美国在冷战中的战略优势地位,尼克松政府果断实施了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标志着美元在战后国际金融中的霸主地位的消亡,也是依据凯恩斯经济理论克服经济发展停滞和通货膨胀双重危机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