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武汉市经济与环境发展协调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城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理论及数学模式等分析方法,对武汉市城市生态系统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的综合分析。得出的结果是:武汉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处于良好协调发展类环境滞后型阶段,即与城市经济的发展相比,武汉市城区的环境保护相对滞后。  相似文献   

2.
把武汉城市圈打造成中部地区重要战略支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武汉市的发展战略和武汉市的战略地位定位几经变迁,在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以后才被中央定格为“中部地区重要的战略支点”。笔者以为武汉市必须以中部地区重要战略支点理论为指导,密切与武汉城市圈内其他城市的分工协作联系,创新发展战略,并且主动与中部地区其他省会中心城市主要通过贸易手段建立协调发展机制,才能够承担起支撑中部崛起的重要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3.
三年来,我国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部门的同志,特别是湖北省、武汉市的同志们,对武汉市的经济发展战略问题,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作了有益的探讨。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之时,在省、市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由武汉大学发起,一九八四年十月二十日、二十一日在武汉大学举行了又一次“武汉市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改革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武汉市体制改革委员会,武汉市经济委员会,武汉市经济研究所,武汉市委党校,武汉市人民银行,武汉市旅游公司,湖北省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4.
湖北省在发挥武汉市中心城市龙头作用的同时,在鄂西地区确立一到两个城市承担起鄂西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带动作用的"一主两副"战略,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也适应现实的经济资源约束和发展要求,是我省省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是可以将"一主两副"融入湖北省当前"两圈一带"战略,作为其战略支撑点去推进,以此促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二是可以统筹武汉城市圈与省域副中心城市协调发展,给予省域副中心城市更多支持;三是在省域副中心城市进行必要的机制、体制创新,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措施;四是在继续推进省直管县的财政管理体制的同时,因地制宜,对省域副中心城市给予区别对待;五是扩大城市的区划空间,以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推动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5.
<正> 城市经济发展战略是城市经济学理论运用于城市现实经济活动的过渡环节:一方面,它是城市经济运动规律的具体化与现实化,另一方而,它是城市经济活动和发展的科学化。战略问题是研究事物全局规律性的东西。就全局而论,特定的城市经济发展战略是城市经济自身的因素与外在条件交互作用的产物。城市与城市之间经济发展战略存在着相异性。但是,制定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理论却是共同的。本文着重阐述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的规定性、指导思想、原则和内容等具有一般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三年来,我国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部门的同志,特别是湖北省,武汉市的同志们,对武汉市的经济发展战略问题,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作了有益的探讨。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之时,在省,市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由武汉大学发起,一九八四年十月二十日、二十一日在武汉大学举行了又一次“武汉市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改革讨论会”。  相似文献   

7.
构建中心城市辐射力评价指标,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了武汉市的辐射力现状和制约因素,结果显示武汉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优化程度、科技以及对外开放水平尚待提高。武汉市要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发展现代物流业,以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力。  相似文献   

8.
武汉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的脱钩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国家和省域层面研究低碳问题,相关分析比较宏观,难以发现具体市域经济实体内部存在的环境问题。针对具体市域,研究其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之间的脱钩状况可以为城市的低碳发展提供参考。应用Tapio脱钩模型分析了武汉市1996-2008年的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脱钩状况,同时分析了武汉市能源消耗现状及引致因素。结果发现1996-2008年期间脱钩值的剧烈波动主要来自于能源消耗的波动;武汉市能源消耗的引致因素具体分解为人口因素、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提出了武汉市实现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强脱钩的政策建议: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实现清洁生产;合理规划武汉市人口数量,加快改进武汉市交通现状,实现城市生活低碳化;加强武汉市绿化带的建设,增加碳汇。  相似文献   

9.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断实施 ,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的现实需求日益增强。本文借鉴世界发达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经验 ,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 ,全面分析了当前武汉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自身环境 ,提出了从六大创新来推动建设武汉市这一特大中心城市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现代社会的经济活动是综合复杂的矛盾运动。必须制定正确的战略,才能推动经济较快地发展。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中心,制定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尤为重要。中等城市通过制定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的发展,使之充分发挥其功能,将对改善和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起重要作用。湖北中等城市多,要实现在中部崛起,必须高度重视研究和制定中等城市的经济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1.
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战略任务。为了胜利实现这项战略任务,我们武汉市这样的中心城市,应该在研究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制定精神文明建设战略,高度重视抓好精神文明建设,这是当前客观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两个文明建设,把武汉建成多功能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文明中心城市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2.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区域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本的作用日益凸现。各级政府获得区域经济发展优势的途径,不仅在于注重物质性生产要素的开发和利用,更必须重视人力资本的投入与开发。人力资本的合理开发可以节省物质资本的投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程度。文章首先介绍选题的背景,然后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计算武汉市人力资本的投资对于武汉市经济发展的作用,最后对武汉市发展人力资本的优势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总部经济是中心城市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选择。武汉市具有发展总部经济所需的雄厚产业基础和完备的产业体系,但与中国现有的国家中心城市相比,也存在规划不统一、配套不足和产业升级面临障碍等问题。应不断优化投资环境,以增强对总部企业的吸引力,加强区域综合规划,突破产业布局的同构性,建立传统优势产业总部功能区,并围绕总部经济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实现产业升级,从而加快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的步伐。  相似文献   

14.
西部主要城市经济发展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部地区城市少,城市间距大,城市的经济功能较弱。西部主要城市的经济状况对整个西部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应该通过对主要城市的经济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进行分析,构建不同级次的城市发展轴线,确立西部城市发展的重点,从而为西部城市发展战略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知识经济的到来,改变了国家的成长模式与国际竞争力。武汉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特大中心城市,能否在跨世纪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实现中部崛起,关键在于能否主动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全面贯彻落实科教兴市战略,抢占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为此,记者专门采访了著名经济学家,全国政协常委,武汉市副市长辜胜阻博士……  相似文献   

16.
南阳市是豫西南重镇,历史文化名城,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也是我国古代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古代南阳城审的形成与发展既得益于这种优越的地理位l置,同时又受害于这种具有战略色彩的地位位工,几度兴衰.今天,南阳市虽不具备形成国内突出特色城市的条件,但必须有自己相对侧重的发展方向--经济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7.
武汉市"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中明确提出,武汉市要巩固中部中心城市的地位,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武汉作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要紧紧依托工业、科教、区位、交通、物流、市场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优化发展环境、突出产业转移特色、加大引资力度、实现招商集约化、吸引人力资本、注重科技创新,积极承接东部沿海产业战略转移,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竞争能力,努力打造成国家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18.
城市腹地经济是区域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依托。本文在分析了焦作城市腹地经济发展的条件、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焦作城市腹地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和战略对策,如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市的扩散效应、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实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腹地开放程度和营造良好的腹地经济发展环境等,以期为焦作城市腹地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张轶水 《社区》2013,(7):5-5
城市管理管什么?怎么管?谁来管?湖北省武汉市城管局2月18日召开新闻发布会称,自3月1日起,中国内地首部“大城管”法规——“武汉市城市综合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将首次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明确城市管理范围、细化城市管理标准。(《武汉晚报》2月19日)  相似文献   

20.
本文系武汉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与美国匹茨堡大学社会学系、现代中国研究中心的合作研究项目“中国城市教育分流及教育机会分配”的中期成果之一。以武汉市五所中学1992年初中毕业生作样本,运用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了中国城市教育机会期待的个体差异及其制约因素。匹茨堡大学现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C·M·布劳戴德(包梦德)博士参加了木文的讨论及资料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