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刘丽 《北方论丛》2015,(3):76-79
明清鼎革之后, 相当部分的前明官员没有选择为明朝死节或守节, 而是选择了与新兴政权的合作, 成为所谓的 "贰臣". 对于这部分文人的选择, 后人多以贪生怕死谓之, 这远不能说明这一群体文人选择的真正原因, 对他们心态的解读也流于肤浅. 究其原因, 清初 "贰臣文人" 的这种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传统文人用世之心的体现. 这种用世之心, 使他们超越了传统文化中 "忠君" 思想及 "夷夏" 观念, 积极投身于新政权的建设中, 对清初的社会稳定、 制度重建及文化保护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清廷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在清代诗歌发展史中,清初诗歌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它为整个清代的诗歌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作为清初诗歌创作主体--遗民诗人与贰臣诗人,理应进入学界研究的视野,得到相应的重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以往学术界囿于传统的政治道德观念,对清初诗坛贰臣诗人群体的评价多失客观.近年来,随着学术气氛的宽松与研究视角的转换,上述现象逐渐得到改变,但对贰臣诗人的研究仍有大量的空白领域,如清初的京师贰臣诗人群体,这是一个在清初诗坛有着重要影响、对清初诗歌发展的走向起到了重要作用的诗歌群体.因此,本文力求立足历史与文本,以期还原这个群体在清代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清初朝廷与明遗民关于“治统”与“道统”合法性的较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清易代,"非我族类"的满洲贵族入主中原,这在深浸"夷夏大防"观念的汉族士人特别是明遗民看来,不仅意味着汉族"治统"的丧失,更象征着中华文化"道统"面临中断之虞.于是,他们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都不承认清廷的合法性.面对这种信任危机,清初统治者一方面在政治上自造"治统",宣示其"得统之正";另一方面在文化上建构"道统",塑造其儒家"道统传人"形象.这样,在清初,围绕清廷"治统"和"道统"合法性问题,在朝廷和明遗民之间展开了一场针锋相对的角力.这种发生在朝廷与民间的论争,深刻影响到清初社会秩序的重建,因此检视这一论争的实况,对于深入了解和理解清初政治和文化史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两截人是清初贰臣处境与心态的典型写照。他们在明朝的前半截人生,大多具有较为完美的自我人格,持有传统儒家道德观念。改节仕清,对他们固有的道德观念是较大的挑战,他们因此而以改节为分界,形成了完美前半截与失节后半截的双重自我。部分贰臣试图抛弃原有的自我而开始新朝的人生,也有少部分一度失节的贰臣执著于挽留过去的自我。所以,入清以后,他们普遍在双重自我之间挣扎而无所依归,面对着自我评价大幅度降低,人格前后割裂的痛苦处境。  相似文献   

5.
清初史学史上的贰臣——兼谈贰臣的社会文化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贰臣,因违背封建社会标榜的忠义之道而备受清初社会舆论谴责,对该社会群体的文化功能研究往往因其政治行为而被忽略.本文拟探讨贰臣在清初吏学史上的作为,并分析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在清初史学发展的进程中所显现出的社会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6.
在明清易代之际,身为南明弘光政权内阁大学士、位居次辅的王铎,因率众归降于清朝而成为后世数百年来人们讥议不已的贰臣。王铎之最终成为"贰臣",既与其坦荡简易、不设城府的个性、久耽于文学艺术而注重现实感受、疏于政治理性的思维倾向有着直接关系,更与其在晚明腐败政治环境中日益感到人生追求和政治信仰迷茫有着紧密联系,而清初政治上压制和利用明遗臣的特殊需要则最终将他作为牺牲品而置于"贰臣"境地。  相似文献   

7.
岁有生 《兰州学刊》2008,(4):151-154
对于清初江南奏销案,一般论者大多从清廷对士绅的政策层面着眼。文章则将此案置于清代财政制度建构的过程之中加以考察,认为江南奏销案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清廷之所以在全国范围内发动奏销案是因为清初财政肩负双重使命,这种双重使命导致国家异常重视财政制度的完善和执行。江南奏销案对绅士的打击比较广泛是江南特殊的情形使然。  相似文献   

8.
《聊斋志异》对冥界题材的开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最不现实的形式做最现实的文章,这是《聊斋志异》对冥界题材的开拓。具体表现在三个主要方面:一、用冥界题材反映清初的民族灾难和贰臣丑面。二、用冥界题材投射封建吏治。三、用冥界题材揭露科举取士制度的弊端。  相似文献   

9.
贰臣是一种人格概念,是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国古代儒家忠君思想观照下的产物,与传统的华夷之辨相关。在地域上,表现为南人北仕;在民族上,表现为汉族士人出仕少数民族政权。由于时代的不同,仕金宋人作为贰臣,有着独特的心态,其人格特征更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他们对金代初期的文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硕被革职驻藏大臣为西藏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事件。本文从清廷革掉文硕驻藏大臣职务的谕旨及文硕所记该旨对比分析出发,探求文硕被革职背后涉及的人事矛盾与派系冲突,认为文硕被革职的原因与其"清流"心态大有关系。出身"清流"的文硕,在外放出任驻藏大臣后他依然持有"清流"心态,并在隆吐山事件处理中展现出来,这违背了清廷当时处理该事件的"逻辑"。他终因此惹怒清廷最高统治者而被革职。  相似文献   

11.
清太祖努尔哈赤以遗甲十三副起兵,他创建的军政合一,兵民一体的八旗兵制为满族夺得全国政权奠定了基础。1644年(顺治元年),世祖福临定鼎于北京,设“禁旅八旗”警备京师,保卫宫廷;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清廷又先后派遣八旗劲旅分驻各地要冲,在边陲形胜之地,设将军、都统督率镇守,这种八旗官兵被称为“驻防八旗”。新疆地处西北边陲,清初为准噶尔部割据,平定之后,清廷设驻防八旗(1)与绿营等共同屯戍天山南北。驻防八旗作为清廷在新疆统治的重要支柱之一,与清廷在新疆长达一个半世纪  相似文献   

12.
“明遗民”与“贰臣”交游的情形十分复杂,交游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在明末已有交游,“明遗民”难忘故旧,不忍割席;二是“明遗民”生计维艰,处境险恶,遂投奔“贰臣”,寻求资助与庇护;三是“明遗民”伺机而动,向“贰臣”降将请兵抗清,以图恢复故明。“明遗民”与“贰臣”虽有交游,然并未忘却彼此政治立场与道德操守的底线,常常面临“交”与“绝”的两难选择。不能把“明遗民”与“贰臣”的交游作为对其人格评价的唯一标准,更不能因此而怀疑甚至整体否定“明遗民”的人格气节,应抱着“了解之同情”,体恤“明遗民”生存的艰难、依附的无奈与隐忍的苦心。  相似文献   

13.
张文珍 《阴山学刊》2006,19(1):24-27
才子佳人小说是清初影响很大的一个小说流派,主要以恋爱婚姻为题,其中的女性角色不仅美貌才情兼具,而且自觉遵崇践履礼仪道德,被作者塑造成"无懈可击"的"完美"人物.而清初又是一个动荡残破的时期,出现这样一批莺歌燕舞卿卿我我的小说,着实给人以不合时宜之感,但正寄寓着作者"难与外人道"的复杂的心态.  相似文献   

14.
"通经""致用"两相离--论清代"通经致用"观念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世光 《人文杂志》2001,(3):125-130
清初的经世思潮有着不同的思路,蕴涵着通经与致用的内在张力;清代中期,在多数考据学家的价值观念中,立言居于核心地位,通经只是为了通经,就意味着通经不必致用;晚清今文经学虽力倡通经致用,但其发展历程也导致通经与致用的疏离.从"通经致用"到"中体西用"标志着儒学价值观念的重大转折.经过层层剥落,儒家传统通经致用观念逐渐走向解体.  相似文献   

15.
略论清初河南的垦荒王珂(郑州大学历史系)农业是封建王朝赖以生存的主要支柱,而农业生产又是与土地密不可分的。清初,由于经过长期的战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耕地大量荒芜,全国各地呈现一片荒凉萧条的景象。这种状况,不但严重影响了清政府的赋税收入,使清廷...  相似文献   

16.
钱谦益入清后的诗从清初以来便被指责为"作伪"、"自刻饰",甚而说是"表演"。由于论诗逻辑的武断简单,使钱谦益诗处于百口难辩的境地。分析话语者的时代和心理背景,考察钱诗所写的事与情,我们认为,钱谦益入清后的诗是真诚的,符合他"诗其人"的诗学理论。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大节隳颓的尴尬和反清志行,亡国之痛,沧桑之感是经历了鼎革之变后全社会共有的感情。在钱谦益评价上,我们不能以其曾经有过贰臣的经历而重蹈前人的覆辙。  相似文献   

17.
论乾隆朝清廷对东北的封禁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初清朝统治者为恢复东北地区残破的经济,积极鼓励汉族民人出关开垦土地,而当汉族民人大量涌入东北地区后,清廷又于乾隆五年颁布旨在阻止汉族民人出关的封禁政策。封禁政策集中体现了清朝首崇满洲的基本国策,对东北地区的发展无疑起到阻碍作用,这种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政策最终注定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18.
张良在秦末汉初之际,募力士椎击秦始皇;后佐刘邦,运筹帷幄,降秦灭楚.明朝乱于农民军,亡于清兵入关.清初汉族知识分子中不同阶层围绕张良的意义,阐发了忠臣、义士、仁人的不同见解.下层求仕文人迎合政治,将张良定位为"为君父报仇"的忠臣孝子;在朝受恩官吏以张良顺应时势,康济天下为怀的义士仁人自喻;明遗民因复明无望,通权达变,张良则由兴复为急的忠臣转变为救民为重的仁人.这一文化现象的阐释,表达了清初汉族知识分子对待清朝统治的不同心态,揭示了清初不同时期汉族知识分子对清朝政权情感转化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9.
清人选清诗的风气在清初盛极一时,流传至今的清初清诗选本尚有百种之多.清初士人的好诗风气以及由此形成的以诗求名的功利心态,是其得以流行的外在因素.而选本广流传、集精华、"传传者以传不传者"的传播功效,是其脱颖而出并成为最具优势的传播方式之一的内在原因.随着清初清诗选本的流行,选家通过批评不正之风、评选当代典型、梳理诗学源流和评点时人作品等方式介入诗坛,希望以此来达到转变诗风的目的.然而,选本在对清初诗坛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因部分选家涉嫌射利、通声气之弊而受到舆论的广泛批评.这些弊端不仅助长了诗坛的恶习,同时也削弱了部分选本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雍正时期的曾静案及随之颁布的《大义觉迷录》集中反映了明遗民和清廷在华夷之辨、明亡之恨、君臣之义、治统与道统等历史观念上的冲突,体现了他们在文化秩序上的不同诉求。明遗民将明清易代视为篡逆之举,以华夷之辨和君臣之义作为否定清廷正统性与合法性的思想武器,将道统作为自己的精神堡垒,以此寻求自身在文化秩序中的主导权。雍正则以儒家理念为依据,宣扬"天下一统,华夷一家",力求治统与道统的合一,建立以清廷为主导的文化秩序。二者的冲突与调适反映了清初异质文化之间的互动与融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