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韵律构词学的原理,突厥语言的最小韵律词具有双韵紊特点。由双韵素音步构成的最小韵律词假设能够说明突厥语言单音节词以VV和VC韵部类型为主、语素形式交替、音节成分脱落等共时现象和短元音补偿性变长、音节合并、复合词内元音和谐关系形成等历时现象。非韵律词不能成为最小词,是附着成分,与宿主词位于同—元音和谐域内,因此受到元音和谐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藏语拉萨话不同声调类型的组合设计了双音节词库,并对这些双音节词内部的韵律参数,包括音节时长、音高和音强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得出了韵律词内部不同位置上的音节时长、音高和音强分布模式。最后对藏语拉萨话中双音节词的韵律节奏模式与双音节词重音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实验结论也验证出藏语拉萨话韵律词重音一般位于词尾音节。  相似文献   

3.
汉语词汇复音化对汉语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汉语词汇出现复音化趋势之后,汉语的整体面貌在许多方面都出现了较大的变化,语音系统的简化,新词、尤其是虚词和虚语素的产生,新的句式结构和语法范畴的出现,都与汉语双音节的韵律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从语音、词汇及语法等几个角度来探讨汉语词汇复音化对汉语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韵律是中国现代诗形式的重要质素,对现代诗韵律的探索,诗学界主要有四种观点:一是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然音节论,二是以新月派诗人为代表的诗应有音乐美的主张,三是以梁宗岱等人为代表的“纯诗”理论的音乐本体观,四是以戴望舒、艾青为代表的无韵自由体主张。在现代新诗的韵律观念的发展上存在着一种新诗歌谣化的趋势,而戴望舒和艾青对无韵体的倡扬其实是对中国现代新诗自由精神的坚守。  相似文献   

5.
汉语韵律文体学理论的提出意在解释中国文学史上有关文体发展的问题。本文将根据该理论中的整齐律、悬差律以及自然音步等规则来探讨文学史上的一个具体问题:何以六言诗及骈文六言句同为六音节一句,但六言诗不见兴盛而骈文却大行其道?本文先分析六言诗及骈文六言句于韵律及句法之特点,指出“文”“诗”两种文学体裁有不同之韵律要求。六言诗之所以依然为诗,全因其诗行齐整、音步自然,满足了诗律要求。然而违反了汉语诗歌结构的最佳条件,即一个诗行两个音步,此其所以不见盛于中国文学史之故。骈文则不然,六言为句,既有诗味又合文律,故畅而无碍,得其发展者必矣。  相似文献   

6.
韵律是影响语音合成自然度的一个重要因素,韵律结构的预测是一个韵律组块过程。使用自然话语材料,依靠听感,对语料进行了韵律切分。通过对切分结果的考察,可以发现,韵律组块受词性及节奏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现代音系学理论优选论可以对韵律组块问题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7.
李艳  仝国斌 《殷都学刊》2013,(4):97-101
汉语中述宾粘合式结构(VN)可以是一种表达现象的现象结构,这种现象结构表示一种常规化的活动。N可以是V的不同的语义角色,语义上具有突出的象征性,而V、N能够结合成为现象的代体结构根本上取决于社会的约定。N通常是词汇中的基本层次范畴成员,可以是单音节的也可以是双音节的,单音节的构成韵律词,更易作为一个结构整体而进一步词汇化。  相似文献   

8.
对诗歌韵律的研究既可以从传统视角出发,如美学视角、音乐学视角、语音学视角、音义学视角,也可以结合现代音系学理论,甚至可以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来探讨。从多维度的视角来尝试解释诗歌的韵律特征和韵律结构,期望能扩展诗歌语言的研究视野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9.
范桂忠 《兰州学刊》2010,(Z1):112-118
文章要研究的是汉语传统标准诗歌的音乐性与泰语传统标准诗歌的音乐性。这项研究会注意到汉泰语言音乐性的相近与差别。汉语的近体诗是汉语诗歌最标准的诗律,泰语的"八Glaun"也是最典型的泰国诗律,这两种艺术必然有相同与区别。由于文化的习惯,两种语言的特征就在这两种诗歌里表现了它们自己音乐性的特点。汉语是汉字化,每个字等于每个音节,因此,汉语近体诗的声调格律是非常重要,但泰语的"八Glaun"最重要的方面而是押韵与轻重音的位置,音节数字与每个音节的声调并不是最重要的方面。近体诗与"八Glaun"都重视押韵,也是由于不同的语言文化,它们两才有不同的严格韵律,有相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方面。泰语的押韵在句外与句内,押韵是最能产生音乐性的工具,汉语的押韵都在最后的位置,最后的位置是最能表现出来声音的性质。文章要详细谈汉泰两种语言与诗歌的音乐性的对比。  相似文献   

10.
易花萍  王治琴 《理论界》2008,1(1):148-149
汉语的韵律本质是功能韵律,具体体现为“声气说”、“核论”、“弹性节律”等。韵律构词法和造句法主张结构决定功能,不能探索到汉语的精髓和实质。故本文在论述汉语韵律特质的同时,指出了冯胜利《汉语韵律句法学》研究方法上的不足以及一些需要商榷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英语韵律水平与听力理解能力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51名大二学生为研究对象,就他们的英语韵律水平与听力理解能力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证明:大学生英语韵律水平与听力理解能力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进一步的统计分析发现,组成韵律概念的各个因素中,意群影响作用最强,单词和语调居中,重读稍弱;而且,在英语韵律水平与英语听力理解能力之间的相关性方面,女生比男生更强。文章结尾指明了实验结果对英语教学、尤其是对听力教学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2.
"管他"是一个至今未被收入虚词词典的连词性成分。在现代汉语中,"管他"虽然没有词汇化为一个词,但它是一个经过句法上的并入操作而实现的韵律词,比"管"更有资格充当连词性成分。"管他"语法化为连词性成分首先是语义条件,即"管"由行为动词演变为心理动词、代词"他"的意义虚化,其次是语音条件,即现代汉语双音节的自然音步模式。此外,"管他"语法化为连词的直接语境是反问句,相关语境是否定句。  相似文献   

13.
《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极高的地位,因为它开创了一个辞赋的时代。但《楚辞》对汉语文学的韵律究竟有什么具体的贡献,这方面的探讨还不多见。本文旨在讨论中国诗歌史上《楚辞》韵律贡献。然而,本文的研究与其说看哪些是《楚辞》对诗歌韵律的贡献,不如说是给这个领域的研究提出问题,引起从新角度研究的兴趣,进一步在“韵律诗体学”这个目标下进行探索,做一次继《诗经》定格的二步律以后的大改革的韵律美学的离析。这里虽然不是纯美学的鉴赏,但却是一种“美从何来”的语言学分析。通过最近的韵律诗体学的原理分析和讨论前人《离骚》韵律分析的成果及其未尽如人意之处,总结屈原《离骚》的韵律贡献。  相似文献   

14.
"宁可"类取舍句式的演变经历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元明清和现当代四个阶段.综观此四个阶段,"宁可"类取舍句式的演变主要呈现以下规律:(一)前标式"宁可"类取舍句式不断增多,而后标式"宁可"类取舍句式不断减少.(二)"宁"的语用频率最终被"宁可(愿、肯)"所超越.(三)"宁可"、"宁愿"、"宁肯"的演变过程呈现不平衡状态.(四)出现了几类固定的取舍句武.这些规律背后有其深刻的动因,即汉语韵律追求"和谐、对称"的审美要求、音步和词的双音节化、语用频率效应以及语言作为一个系统的属性特征等.  相似文献   

15.
汉语韵律句法学引论(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系作者对其创立的汉语韵律句法学这一新的语言学分支学科的概括性探讨。该学科主要研究韵律制约语法的现象及其规律。本文系统论证了汉语韵律句法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其基本原理 ,全面展现了这一新兴学科的理论价值及其学术前景  相似文献   

16.
文章运用人类学、文学与韵律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参照15~18世纪哈萨克族民间艺人口头创作的诗歌文本,对其创作中所使用的韵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归类.其所运用的韵脚主要有喀拉约令、阿依喀斯、恰里斯、叶格孜、考斯尔玛、曲布尔提帕勒和叶里克提等,这些韵律不仅押脚韵,而且押头韵的现象也很普遍.这一修辞手法既反映了哈萨克族民间艺人口头创作的特色,又显现了哈萨克语自身构造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百年新诗在韵律要求上经历了对旧格律的松绑、新诗格律的绷紧、自由诗再松绑的过程,而今又在呼吁声音探索上的可能性。诗歌有别于散文的文体特征是历史形成的,从最古老的诗到现代的自由诗都共享着基本的韵律手段与耦合形式特征,它们本质上是反概念的表意手段。但中国现代诗人的新诗格律探索在认知与实践上并不一致,由于无法从艺术符号角度把握节奏等韵律要素的表意功能,以致步入形式主义的死胡同:如音、义分离,以“形”害“义”,等等。当代诗歌基本放弃新诗格律,回归形式与内容合一的语言艺术原则,恢复声音要素在艺术符号创造中的潜能,致力于声音语象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汉语韵律句法学引论(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作者对其创立的汉语韵律句法学这一新的语言学分支学科的概括性探讨。该学科主要研究韵律制约语法的现象及其规律本文系统论证了汉语韵律句法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其基本原理 ,全面展现了这一新兴学科的理论价值及其学术前景  相似文献   

19.
"把"字句的产生是汉语史上一个重要的语法现象,很多学者都研究过,也有许多的成果,但大都从语法的角度去论证。我们认为"把"字句的产生是一种语法化过程,而且这个过程受到语音因素的影响。"把"字的韵律特征弱化,"把"由动词变为介词,使整个句子的韵律特征减弱,最后完成语法化过程,形成"把"字句。  相似文献   

20.
石毓智 《学术研究》2005,35(2):140-143
中国文学史上诗歌体裁嬗变的背后往往具有深刻的语言因素。语言对诗歌体裁演化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业已存在的语音特征的发现以及对其韵律特征的自觉运用;另一方面是 因为语言的发展而带来的新的韵律特征,诗人们自觉地把它们用在诗歌创作之中而产生新的诗体。魏晋南 北朝时期双音化趋势的迅速发展,使得双音节成为汉语的基本韵律单位,这是唐代律诗以双音节为基本韵 律单位的语言因素,律诗的形成正是这两种语言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随着语音系统的变化,诗歌形式 便会产生新的嬗变,轻音的出现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汉语句子的韵律特征,从而影响了宋元以后的诗歌体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