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桂柳人成墨渍式主要分布在桂北以及桂西北、桂中和桂东北部分县城,人口约500万。桂柳人因以桂柳话为基本特征,故称“桂柳人”。桂柳话为西南官话中桂林话与柳州话之俗称。据韦树关先生的考察,广西的西南官话除桂林话和柳州话外,还有一种湖广话。讲湖广话的人主要分...  相似文献   

2.
天津方言中三字组连读变调属于纯语音条件的连读变调,以两字组变调规则为基础,是为异化字组内部相邻音节调型,或简化连调式。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在推广普通话的影响下,天津方言的三字组一次连读变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前两字中,而这种变化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其发展趋势必定将进一步向普通话靠拢。  相似文献   

3.
王新华 《文史哲》2005,(4):42-47
敦煌变文中有一种特殊通假,即用“以”、“亦”、“意”等字替代“一”字,这种异乎寻常的通假,表明了一种特殊的语音变化,而这种变化又与语法功能有着一定的联系。通过与《中原音韵》声调和现代汉语北京话变调的比较,我们可以解决“一”字变调的来源问题,同时在变调的序列里为这种通假找到一个位置。现代汉语中“一”字的变调不同于敦煌变文中所表现的变调,但其间的传承关系还可以考见。  相似文献   

4.
本文描写韶关本城话一种特殊变音现象,从变音的语音特点、变音字的来源和位置以及变音的语法和词汇意义入手,总结其特点如下:1、变音以韵母中嵌喉塞并变调为话音形式,变音字中有古舒声韵与古入声韵混同的现象;2、变音字来自古平、上、去、入四声,其中古入声字发生变音的最多;3、变音字多出现在单音词及多音词的末音节;4、变音具有名物化的作用;5、变音的名词多为生活中常用的普通名词;6、变音字如有本音、变音两读的,往往伴有词性与词义的变化,也有部分为本音、变音自由变读。  相似文献   

5.
西南官话属官话方言,是与湘语完全不同的汉语方言;但官话作为一种优势方言,对湘语的渗透影响则是巨大的,加上西南官话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以及湖南、湖北、广西等省的部分县市,与湘语区紧密相连,两种方言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因此二者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试图从词汇的角度来反映湘语与西南官话的区别与联系。一、湘语与西南官话在词汇上的区别湘语与西南官话在词汇上的主要区别是:湘语多“子”尾词,西南官话多“儿”尾词:西南官话多用重叠方式构词,湘语极少采用这种方式构词;湘语和西南官话还有一些其他的词形各异的词语…  相似文献   

6.
《华音启蒙谚解》和《你呢贵姓》的语言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音启蒙谚解》和《你呢贵姓》的语言基础有北京官话与东北官话两说,学者们的论证各执一隅,难以达成共识。结合现代方言和历史文献资料,我们对两书的语音和词汇特点分析之后,认为《华音启蒙谚解》和《你呢贵姓》的语言基础为东北官话,在东北官话中又以辽东官话为主体。  相似文献   

7.
固始话的阴阳平异读安华林固始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隅,处在鄂豫皖三省交界处,历史悠久,人口众多,交通便利。语言上,属北方官话区,但与以开封、郑州为代表的中原官语明显不同。固始话内部存在丰富的变异现象,本文讨论的阴阳平异读就是一种声调变异,它是指同一个字因发...  相似文献   

8.
广州话的动词可以通过变调表示完成.根据对粤语其他次方言的调查发现,除了动词本身变调表示完成外,一些体标记虚词也可以变调,模式是“动词+体标记词(变调)”.这种变调有两类,一是经历体标记通过变调,表示完成体;二是表完成体的标记词通过变调,表达强调意.这种体变调可以看作是内部屈折.不过,粤语中这类曲折变调已经萎缩退化.  相似文献   

9.
<正>此为廉政文化平面类公益系列海报,分"权官"篇、"财官"篇和"色官"篇。主题思想为弘扬清正廉洁、勤政为民之精神,倡导秉公用权、廉洁从政之风气。主要创意构思为:在形似"囚"字的放大镜的鉴定下:"权官"篇中,"官"字下半部分变化为抽象的官印,并配上广告文案:"释义:贪权误民,尸位素餐;官为重、权为重、名为重、利为重。鉴曰: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权为民所用,方能脱囚笼!""财官"篇中,"官"字下半部分以抽象的铜钱变化为手铐,并配上广告文案:"释义:贪财损民,欲壑难填;喜  相似文献   

10.
赖先刚 《天府新论》2004,(6):135-138,141
从乐山方言音系内部(声、韵、调)、音系外部(外来成分)和音变(变调和儿化)三个方面,分析乐山话语音的偏移情况,包括当前语音变化方面的一些新动向。说明乐山话语音的偏移主要是受成都话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普通话的一定影响。产生这种影响的深层的原因,是乐山人在文化心理方面有一种“改土俗为时兴”强烈意欲。  相似文献   

11.
同心县位于兰银官话和中原官话的过渡地带,人口近28万,80%以上为回族。境内方言有三片:北片话属兰银官话,南片话、下马关话属中原官话。各片内部回、汉民话均有差异。回民话在语法方面既显示出与甘肃、青海、新疆的回、东乡、保安、撒拉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汉语方言诸多的一致——如宾语、状语的位置,“给、把、是”的用法;也显示出上承近代汉语语法的发展关系——如趋向动词“起去”的留存,助词“着”、语气词“哩、哪”的用法。本文介绍以县城话为代表的同心北片回民话的语法特点和一些虚词的用法,旨在为汉语共时和历时的比较研究提供些许有用的语料。例句下有浪线“﹏”者是阿拉伯、波斯等语言的借词。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上声 轻音”的变调问题,现在大家都认为有两种变调规则。第一种变调规则是“上声 轻音→‘半上’ 轻音”。例如: A类:补丁 眼睛 喜欢 考究 B类:老婆 我们 起来 暖和 C类:买卖 管教 本事 打扮 D类:姐姐 斧子 耳朵 痒痒 第二种变调规则是“上声 轻音→阳平 轻音”。 例如: E类:小姐 水里 裹腿 打点 A类里的轻音来源于阴平,B类里的轻音来源于阳乎,C类里的轻音来源于去声,都来源于非上声,都按照第一种变调规则变调,大家没有争议,本文不拟讨论。 D类、E类里的轻音都来源于上声,却按照两种截然不同的变调规则变调。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过去有不同的看法,本文想作一探讨。D类、E类各包括哪些词语,本文也想谈谈。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北京话的变调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总结归纳为语音变调、音系变调和语法变调三种类型,并对它们的形成过程和机制进行了探讨,从中可以看出北京话的变调是在不同时期,由不同的原因而形成的复杂的组合体,构成了变调的序列。并试图对其形成原因进行解释。作为共时音变的变调现象,有的是共时层面上的语音之间相互影响所致,有的是语音历时演变遗留下的痕迹,还有的是为了一定的语法作用而使用的手段,表现出变调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4.
在粤语系内的大部分地区,古全浊塞音、塞擦音声母字清化后的发音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即阳平及仍保留读阳上的为送气音,浊上变了去声的及阳去、阳入的读为不送气音。广东南海县沙头话古全浊平声字的演变情况则另具特色①。本文拟着重对其特点作动态的分析,即区分沙头话古全浊平声字读音的历史层次。  相似文献   

15.
具贤娥 《理论界》2010,(10):157-158
《翻译老乞大》、《翻译朴通事》里最早出现关于上声连读变调的描述,凡例中说"连两字皆上声而势难俱依本声之呼者,则呼上字如平声浊音之势,然后呼下字可存本音",正反映了上声加上声时前一字读为阳平的现象。本文根据这条对《翻译老乞大》、《翻译朴通事》里的上声字组的声调标记进行了分析,查明了它们出现的情况和其特征。  相似文献   

16.
1974年4月,在吉林省洮安县向阳公社玉城大队七官营子村西南一里许的明代遗址中出土了一方明代铜印。它是当地农民张永庆在耕地时发现的。印为铜铸方形,边长9厘米,厚1.7——2.2厘米,直纽。纽高9厘米,通高11.2厘米。印背左边竖刻两行:“永乐七年九月日”、“礼部造”。印背右边竖刻“禾屯吉卫指挥使司印”;左侧刻“礼字四十三号”。印文为阳铸九叠篆文——“禾屯吉卫指挥使司印”。(见印模)  相似文献   

17.
《徽州社会科学》2006,(9):21-21
吴际可,字文甫,明朝歙县篁南人。中举人后被授为合州(今属广东)州学博士。不久调任温州(今属浙江)推官。专门负责勘问刑狱。  相似文献   

18.
大概是七十年代,江西九江博物馆在九江市为纪念自居易谪官江州建亭其地,请人书白诗刻石于亭之左近,嘱我书《首夏》五古一首(经手人为九江博物馆王少华)。附来篇幅尺寸,字须径两寸许。我还没写过这样大的字,深怕写不好,加以书案小,纸铺不开,写起来感到局促。记得写了两张,以后一张交卷。后打听确已刻石,向索拓本,迄不可得。今年丁丑,去写时已越二十余年,少华忽以墨拓见寄,喜出望外。字甚拙,且有点画不全者,如虫字缺一点,行款及字之大小甚不匀整。傅青主先生论书,主朴拙,忌纤巧,此书诚拙矣,或能为青主先生所不弃。差幸通幅尚无尘氛俗气耳。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云南普遍实行“土流并治”的管理模式,即便改土归流也不是对该模式的完全否定。通过改土归流,不少府州县的治理方式和权力格局从“令土官为之钤制,以流官为之弹压”转变为“以土目管土人,以流官管土目”,流官的权力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因此得以加强,但是王朝国家在当地的治理逻辑仍为典型的“土流并治”。从里甲名色和赋税征收标准的制定过程来看,改土归流之后,地方流官对于西南边疆地区的治理并不会完全采用中原内地的统治方式,更不是刻板地“复制中国式社会”,相反地,流官会充分尊重甚至倚赖于原土司的管理传统,将其作为构建新治理秩序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20.
《郭店楚墓竹简》释文正误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店楚墓竹简《成之闻之》中有一个字,原释文中误释为"加",致使整段话文义不明,难以通读。今将此字改释为"耕",乃"耕"字之原始会意初文,其在简文中是当耕作讲。整段话之文义遂得以畅通无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