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即墨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即墨市农村劳动力结构及转移现状,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高效农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即墨市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增多.2004年底全市总人口108.2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2.44万人.非农业人口15.78万人。劳动力资源总数68.2万人(含外来劳动力6.1万人).本市劳动力总数62.1万人,其中全市农村劳动力57.75万人,  相似文献   

2.
一、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制约因素 1.农村劳动力数量持续增加,劳动力就业结构更趋合理.随着我区个体私营企业的蓬勃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二、三产业转移,使得农村劳动力结构更趋合理.到2003年底,全区转向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共计17.86万人,比1995年底增加8.26万人,其中转到第二产业的15.24万人,占转移总数的85.3%;转移到第三产业的2.62万人,占转移总数的14.7%.在转移的地域上,以就地转移为主.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由单一的种植业结构向工、建、运、商等多种行业结构发展,并经历了一个超常规回流的发展过程。1990年底,我国农村劳动力人数为 42009.5万人,比上年增长 2.6%,其中男劳动力占53.7%,女劳动力占46.3%.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速度有所加快,并且开始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据对全国29个省、区、市 9936个村组的抽样调查,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79.4%,从事农村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占20.6%.调查资料表明:1.转移到农村二、三产业的劳动力继续增加,回流人数显著减少。1990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人数占农村总劳动力的3.7%。比上年增长28%;而从非农产业返回农业的劳动力比上年减少75%。  相似文献   

4.
农村劳动力从业桔构及转移状况江西是一个农业省份,农业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80%,据统计资料显示:1997年末,江西省农村劳动力总数1550.5万人,其中乡村劳动力1089.37万人,占70.26%,所占乡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比1987年下降12.94个百...  相似文献   

5.
对西部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的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别通过国际标准比较法与生产资源配置优化方法对我国西部各省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进行了估算,两种方法估算的结果显示,西部地区2008年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分别为1328万人、687万人,占西部劳动力总数的12.92%、6.68%,西部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较原先已大为减少。这对于我国农村资源、农村发展调整思路提供了一定的决策基础。我国发展西部农村的重点应该从过去输出劳动力转变为提高劳动力资源的质量,提高劳动力的效率上来。  相似文献   

6.
随着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增加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批农业劳动力从农牧业生产中分离出来,形成了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成为当前经济发展中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的现状 1999年伊盟农村劳动力共有49.4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约有12万人,占农村有劳动能力人数的20%。尽管近年来国家、各级政府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上做了很多工作,采取了许多措施,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剩余劳力的出路及劳动力的流向并非完全合理。纵观当前我盟农村剩余劳力的流向,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l、农村…  相似文献   

7.
“十一五”期间,随着国家一系列扩大内需政策措施及针对农民工的各种增加就业措施的实施,农民就业机会增多,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进一步增加。据对全省158个县(市、区)1.37万户农村住户抽样调查,2010年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占农村从业劳动力总数的37.5%。比2005年提高了8.9个百分点。据此推算,全省4915万农村劳动力中实现转移的人数约1843万人,比2005年增加483.2万人,增长35.5%,年均增长6.3%。调查显示,“十一五”期间,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统计》2002,(3):17-18
一、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主要有以下特征:(一)从1979年至1985年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起步阶段。由于农村在这段时间里逐步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牧民有了经营自主权,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主体也由生产队转变为家庭。在强大的内部冲动和外部拉力的双重作用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格局开始发生变化。1985年内蒙古的非农业劳动力比1978年增加了11.5万人,非农业劳动力占农村牧区劳动力总数的比重由1978年7.3%上升到8.5%。虽然非农业劳动力增长幅度不大,但农业内部劳动力就业结构有了较大调整,劳动力资  相似文献   

9.
一、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征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牧区劳动力的就业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剩余劳动力转移在规模、从业时间、从业结构、从业地域方面都具有明显的特征,其表现是:1.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农村改革以后,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比较明显。据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1996年全区农村牧区从业人员中,从事非农牧业人数达95.6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比重为11.4%;全区农村牧区兼营或经营工业、建筑业、效通运输业、批零贸易、餐饮业和其他各业的户数为24.7万户,占7.9%,按收入主要来源看,非农业户…  相似文献   

10.
1993年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3年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陈治平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抽样调查,1993年我国从事二、三产业的农业劳动力已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9.8%,比上年增加9.6个百分点,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的人数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8.6%,比上年增加4.3个百分点,是...  相似文献   

11.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晋中地区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这是伴随着经济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出现的必然趋势。近6年来晋中地区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进程加快,有34万多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农村劳动力非农化信况1996年全区乡村实有劳动力99.9万人,比1990年增加71万人,增长77%。1996年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率(非农产业劳动力占全区劳动力的比重)为34.7%,比1990年上升1.5个百分点。晋中地区真正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逐年下降,1980年为90.8%,199O年下降为66.8%,…  相似文献   

12.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四川劳务输出产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正模 《四川省情》2006,(10):29-30
四川是一个内陆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全省8700万人口中农村人口即约5000万,其中有3900万农村劳动力。而四川耕地总量相对人口和劳动力偏少,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劳动力的剩余保守的估计都在1/3以上。因此,在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农村劳动力转移一直是影响城乡经济发展的主线。四川早在上世纪90年代即成为我国跨地区劳务输出的主力,为我国劳务输出最多的省份,人员分布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其中最集中的是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据统计,2006年上半年四川共输出劳动力1633万人,占全省农村劳动力的42.5%,其中省外877万,省内820万人。2006…  相似文献   

13.
根据对分布在全省29个县(市、区)的2400户农户中7570个农村劳动力的抽样调查:1999年广东农村劳动力中当年转移的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比重为6.4%,扣除当年返回农业的部分,净转移所占比重为5.7%。若按此推算,全省当年由农村转向农业外以及外出就业的约有180万人,比上年减少12万人。1999年广东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具有如下特点:1.转移速度减缓,初显周期性回落态势历年的调查资料显示,农村劳动力转移增长态势具有明显的周期性。这种周期性变化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紧密相关。从下图我们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14.
上海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征及对策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本市近几年农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村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每年有大批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分离,一部分劳动力走向二、三产业,但也有一部分劳动力形成了剩余劳动力。这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整个宏观经济结构调整中,一时也很难全部解决就业问题。为此,市统计局农调队对本市6个区县、60个镇、600农户、1988个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开展了抽样调查。本文就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分析,为逐步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对社会的压力作一些探索,为各级党政决策部门更好服务。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所形成的流动人口大潮,是我国20世纪最值得关注和深入研究的人口经济现象。它是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育、城乡经济的繁荣和城镇化进程而出现的。流动人口的产生和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一、南充流动人口的基本特征南充是人口大市,排名全省第二位。2004年全市有农村劳动力资源418万人,农业生产实际需要劳动力203万人,扣除16岁以上在校学生,剩余劳动力高达180万人,农业劳动力剩余率为43%。面对这么多的剩余劳动力,在欠发达的南充,吸收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必然要大量地向市外…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农村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与特点四川农业人口比重大,总人口8750万人,农业人口占6730万人,乡村劳动力3820万人。全省7200万亩可耕地按人均可承担5亩耕地耕作的理论测算,直接从事种植业生产的只需1400万人,畜牧水产业可吸纳300多万人,需转移2000万人以上。而且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转移任  相似文献   

17.
四川是农村劳动力大省,农村劳动力数量占西部12个省、市、区的24.8%,占全国的7.7%。多年来,四川为把农村人口包袱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再把人力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在农村劳务开发的道路上做了艰难而富有成效的探索,转移和输出的农村劳动力数量、劳务收入逐年增加,2004年分别达到1490万人、576亿元,劳务收入已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3.3%,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已成为农民增加收入、转变观念、获取信息、重新创业的重要渠道,民工潮也有力地推动了我省城市化进程。但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需要有关各方广辟渠道…  相似文献   

18.
杨芳 《山东统计》2005,(5):36-37
枣庄市山亭区地处鲁南丘陵山区,总面积101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万公顷.且80%属于山岭薄地.总人口46.6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1.04万人,占总人口的88%。随着耕地资源日趋减少,农村人口不断增加,导致了农村劳动力处于不断增长状态,因而造成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科学合理的配置农村劳动力,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充分就业,这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问题.对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人.实现农村全面小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市是农业大市,全市乡村实有从业人员116385人,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占从业人员总数的83.9%,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的演化人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今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会越来越多。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滞留对经济发展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影响了农业扩大规模经营和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大量过剩农村劳动力难以转化为生产力,农民人均收入低下,消费水平难以提高,造成二、三产业和城市经济出现了不景气的局面。小城镇大量过剩劳动力没创造出应有的价值,使农民收入低,自我积累不够,以农民…  相似文献   

20.
劳动力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农村劳动力是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劳动力的充分就业与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密切相关。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和生产率的逐步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不断增加,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