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呼啸山庄》的作者赋予女主人公凯瑟琳爱与美的象征,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理解和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相似文献   

2.
路遥《人生》中的审美文化心理,蕴含着丰富深邃的生命意蕴。其感情基调忧愤悲凉,寄寓着作者对底层人生的悲悯之情,彰显了生命至上的价值观念;在对土地的出走与回归中,寓示了生命历程中多重矛盾的二律悖反;对耻感伦理文化所滋生的报复心理的多元抒写,“复调”式叙事,则表达了作者对充满友爱的美好人生的憧憬。  相似文献   

3.
社会工作起步于人类的需要,躬身于生命的互动,显然是理论与实践相得益彰的专业领域。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中国社会工作提出了时代之问,那就是如何形成服务中国人民,体现中国之治的专业知识体系。西藏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中国化意义上的本地化,理论的起点既要植根于专业脉络,又更需紧扣现实生活。我们以美好社会为题,回溯这一概念蕴含的学理意义,并将之定义为人与人和睦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社会形态。西藏社会工作理论的视角原点启封于个体,着眼于社区,也自然与美好社会表达的社会发展之意严丝合缝。  相似文献   

4.
董宇宇 《理论界》2013,(5):139-142
《秋风辞》作者问题实可存疑,由此带来两种释读方式,且都深契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情理结构:1.若确为汉武帝所作,则是最强烈的生命悲剧意识。其“圣君”胸怀,是政治本体的极度乐感;却不能改变“衷情多”、“奈老何”等悲剧与困境,正是生命悲剧意识;其指向是对有限性、悲剧性的审美超越,进而事功追求。2.在作者“佚名”前提下,则体现了悲情意识。全面涵盖了感性生命,即时间、共在、欲求、价值等方面;融有多重悲情,所谓悲情意识是觉知到悲情是人生与历史的常态;更易“弥合”,消解方式即感性生命的深情体认和情理融合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5.
村上春树的短篇小说与其长篇小说可谓双星同耀。在其首部短篇小说集《去中国的小船》中,作者通过对日本后工业社会中人性的审视与社会黑暗面的寓言式书写,表达了他对高度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与否定,以及对美好人性的呼唤与理想家园的期盼。  相似文献   

6.
中元节饱含着中国祭祖与鬼信仰文化的传统,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体现了中国文化真善美的本质特征。张燕玲的散文作品《此岸,彼岸》将台湾中元节倾城倾家、非凡热闹的祭祀场景与台湾大陆老兵苦海无涯的生活状况联系在一起描绘,穿过深蕴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台湾中元节,展示出台湾人与台湾大陆老兵深层的文化乡愁以及作者深广的文化乡愁创作情怀、对生命哲学关怀的创作精神和对文学真、善、美的创作追求,《此岸,彼岸》由此获得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文章不朽说”,是以人生价值为终极指向的文学价值命题。它以探讨文学作品功用和价值的形式,阐发了文章著述事业对于人生的功用和价值,人的肉体生命转瞬即逝,只有文章能使作者扬名于时,流名于世,容载作家生命的内涵超越时空限制而获得永恒。政治生命的不朽和艺术生命的不朽两种人生观念,前者侧重强调文学的政治功利价值,后者则重视文学容载作者个体生命的意义及传播作者艺术声名的价值。两种文学价值观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价值观,但是在文学与生命意义这一契点上,两者统一到了“文章不朽说”之中。  相似文献   

8.
道教艺术的符号象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符号学的角度对道教艺术进行探讨,指出道教艺术本身就是一个符号象征系统。作者区分了道教艺术的自然符号与人工符号之特性和功能,考察了具象符号与抽象符号在道教艺术中的不同表现及其象征蕴含。在此基础上,作者从道教艺术的审美功能上发掘了隐含于道教艺术中的人的精神,说明道教的生命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符号象征来体现的。道教艺术之所以充满生命的气息和律动,正在于关注生命之精神的作用;也正因为此,这种艺术形式才闪烁着独具魅力的美的灵光  相似文献   

9.
语文的教学是思想的教育,思想是生命的灯塔。语文教学要发挥生命之光,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可贵,感悟生命的美好,探索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0.
存在的澄明:中国古典美学的人文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认为,美学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美学所关注的是人的精神发展与生命的意义。中国古代的诗人、艺术家将人生赋予一种诗意,提倡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通过审美活动塑造人的灵魂,用审美态度去体验人生,在审美体验中追求有限生命与无限宇宙融合为一的澄明的境界,明确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人文意蕴。  相似文献   

11.
语录类文献在中国古代经史子集中占据了很大比例,语录体成为古人思想表达的一大特色.受其影响,诗话体裁也在古代文学理论与批评领域成为主流.从语录与诗话的源流演变关系、诗话对不同哲学思想观念的传达、古代文论诗话文体的选择与生成,以及诗话对古代文论整体风貌和内容特征的影响看,再通过中西比较,可以发现儒、释、道各家不同思想话语与诗话体裁的结合,体现出古代文论完全不同于西方文化特征的指向生命之本然状态的本体性的生活/生命审美特色.这与中国古代思想追求沟通天人之道的内在理路是一脉相承的,体现出中国古代文化内在生命精神的一以贯之,以及中国古人通过审美获得感性共识和深度共鸣的独特智慧.  相似文献   

12.
朱季贤创作的歌曲写作分析范例一松花江的歌》向世了。这本书收集了百余首歌曲。每首都体现了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理论积累的成果。如果没有高超的艺术实践和渊博的理论造诣,是难以实现这样的创作的。这些歌曲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工作的热爱,体现了一个作曲家的黑土情怀。丰富的经验、广阔的生活经历的积累,是这些陈炙人口的歌曲产生的源泉。好的素材都来自于生活,没有生活深刻的体验是不会有这些成功的创作的。从朱老师作品的题材上看,内容非常丰富。如《化工工人之歌》、《我们是人民的排水冲/发电工人之歌》等等,在这些歌曲…  相似文献   

13.
作者认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他在80年代提出的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这是正确分析世界历史性变化作出的崭新判断。邓小平理论的时代特征,不仅仅体现在对发展了的世界实际的认识和判断上,也体现在对发展了的中国国内实际的认识和判断上。  相似文献   

14.
死亡是海明威小说创作的重大主题。面对死亡时的恐惧与坦荡的交织、快乐与痛苦的并存,形成了海明威独特的死亡意识:死亡是生命的结束,死亡更是对生命的肯定,个体生命的价值存在于生与死的拼搏中。海明威的死亡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它伴随着主体自我人格防御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死亡意识既体现了作者自我人生的深层心理学上的精神冲突,也体现了他对现代社会个体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怀和对所处逆境的不懈抗争。  相似文献   

15.
庄子的《养生主》是直接建立在《齐物论》哲学框架之上的。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养生主》所体现的庄子的生命观做了更加细致而深入的解读。对"缘督以为经"中的"督"、"帝之悬解"中的"悬解"等核心概念,以及对寓言"右师一足",作者都有与前人不尽相同的理解和阐释,对"庖丁解牛"、"秦失吊老聃"两则寓言,作者也进行了不同于前人的细读式分析。  相似文献   

16.
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昆德拉刻画出现代社会的三种爱情模式及其困境,并通过对托马斯与特蕾莎在农村幸福生活的描述探讨了当代社会守护完美爱情的一种可能性:回归自然,过一种感性牧歌式的生活。作品表达了作者对现代人类生活方式的反思以及对自然和女性的尊重,体现了其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名现代主义诗人,穆旦的沉思使他超前地感受到了深远的痛苦,他以其灵魂的苦难体验上升为玄学的思考,并推之深远,达到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沉思,对生命意识和生命价值的把握,在20世纪的中国诗坛体现出无可替代的先锋性,并把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推向了一个令人瞩目的高峰。  相似文献   

18.
“一切为了中国的现代化。”夏振坤教授将它作为自己治学的目标。中国的现代化问题,是百余年来中国社会变迁的主题,作为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自然不能置身于这一主题之外。《夏振坤选集》收录了作者关于社会主义问题讨论的若干篇代表作,映现出作者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理论中许多重大问题的看法。作者的思想,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立足于火热的社会实践,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部上狠下工夫,深入探讨,既闪烁着哲人的智慧光芒,又体现了不凡的学术价值。社会主义实践进入本世纪80年代后,面临着两大挑战:一是将…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名男性作家,师陀不吝热情拥抱女性的世界。他执著于表现乡土中国这一特定环境之下,处于女儿、妻子、母亲这三个不同生命阶段的女性典型的生存方式和生命形式,以及最终难逃的悲剧命运。它实现了作家对女性社会、文化生存环境反自然、非人性的揭露与批判,体现了作家对女性生命的理解、关怀与洞见。他的写作对于传统的男权中心文化来说是一种颠覆。  相似文献   

20.
佘向军 《船山学刊》2004,(2):156-160
悲剧意识是艾青早期诗歌的审美内核.在作品中,其悲剧意识体现为对个体命运、阶级压迫与民族危机的悲剧性感悟,对生命本体的终极关怀和面对苦难敢于用生命去殉道的悲壮精神.艾青诗歌中的这种悲剧意识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汇通、承传与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