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威权主义国家统治者即精英政治集团需要为自身的存在寻找合法性依据。威权主义的合法性如果不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或人民主权的基础之上,就只能依靠经济的增长为主的政绩合法性来维持。为了维持政权的存在,威权主义国家的精英政治集团需要而且可以实现国家的稳定、发展和改革。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成熟,经济增长为主的政绩合法性会出现不足,这就需要政治精英将国家的合法性稳步地建立在人民民主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2.
2011年埃及政治转型是窥探当代埃及政治逻辑的窗口。其吊诡之处是在强威权国家未见明显衰弱的情况下,民众抗议运动能在短时间内推翻穆巴拉克长达三十年的统治。基于国家—社会视角的回溯性分析可以发现,转型之前的埃及在国家层面上体现出"一体两面"特征。一面是一个未曾出现衰弱迹象的强威权国家形象:经济总量实现持续增长、国家能力保持中等强度、威权执政者绝对掌控国家机构。另一面则是在四种因素侵蚀下呈现出的脆弱性。它们分别是经济增长之下的严重民生问题、低效且脆弱的国家治理、相对独立的司法机构、相对自由的社会空间。而在社会层面,埃及呈现为深刻的官民对立与分裂:阶层分野的日益极化、严重的政治冷漠、对总统和议会以及执政党极低的信任程度、不公平的公共资源分配。当时机成熟时,严重的官民对立则成为极化民众动员的最佳催化剂。2011年政治转型的发生正是强威权埃及脆弱性与严重官民对立在特殊时间节点相互作用的产物。而未曾衰弱的强威权国家则为塞西的威权复归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3.
1970年后叙利亚在阿萨德领导下,重树政治威权及其政治合法性,重建威权主义政治体制,借助意识形态控制以及务实的内外政策,实现了长达30年的政治稳定。但是,在阿萨德威权主义统治下,由于政治民主缺失,经济发展迟缓,阿拉维宗派主义专权以及地缘政治环境险恶等因素的交互作用,叙利亚又成为一个稳中有忧的国家。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国家学说的演进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国家学说在其理论体系中具有独立的地位。早期马克思用"林木偶像"来隐喻现代国家。透过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现代国家作为一种"虚幻的共同体形式"这一观念为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现代国家的合法性奠定了基础。通过对法国大革命后国家政权的研究,马克思意识到,资本主义现代国家有可能演化为一种独立的、保守的政治力量,马克思指出这是资产阶级不能直接统治的后果,也是资产阶级市侩化政治的集中表现。针对国家机器不可改良的性质,马克思提出要"打碎国家机器",并且以巴黎公社为原型,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社会共和国"这一替代性政治建构。  相似文献   

5.
试析韩国威权政体的合法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威权主义概念被广泛使用是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东亚、拉美等地出现发展导向型政府并取得很大经济成就之后,因此应被赋予特定的历史与现实内涵.韩国威权政体是指军人政体,不包括李承晚政权.其合法性的获得主要依靠"进取性"和"防御性"方案,即全力推动经济增长和保护社会免遭内部颠覆与外部侵略.但这种合法性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与教育的普及、社会结构的变动与社会期望值的提高以及国际上"冷战"的结束,韩国威权政体未能相应变更合法性来源,因此在经济相当成功时崩溃.  相似文献   

6.
政治合法性是指民众基于正当理由对政治体系或政治权威的认同和忠诚。政治合法性基础是不断变化的。如果说传统社会的政治合法性是建立在"道德"基础上,建国初期政治合法性是建立在政权政治的基础上,那么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就成为了中国政权政治合法性的源泉。但是,重经济增长轻其它发展,造成了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导致政治合法性不断减弱。在新形势下,应加强民生政治建设,在民生政治的基础上构建我国政治合法性,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7.
合法性是关系到党和国家政权生死存亡的根本问题."文革"结束后,党和国家政权的合法性问题凸现出来.邓小平从这一特定历史时空出发,对新时期我国政治的合法性问题进行了全面认真的思考,从历史、经济、民主、法治、道德五个方面阐述了我国政治的合法性,并提出了判断政治合法性的标准,形成了其系统的政治合法性思想,有力地维护了我国政治的合法性,促进了社会主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威权政治是一种由不具备竞争性和多数选民参加的选举制度构成的统治形式。威权政治与极权政治是两种不同的统治形式。东南亚国家的威权政治制度可以从霍布斯的"自然状态理论"和"亚洲价值观"中找到理据。威权政治作为一种成功的政治制度和管理范例,为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面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民众民主意识的觉醒必将对威权政治的前景带来挑战。威权政治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最终必然走向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9.
沙特阿拉伯是一个伊斯兰君主制国家,其政治发展模式在发展中国家颇具典型性。本文旨在探讨沙特王国政治体制演变的历史轨迹、特点和规律,从而启迪人们对沙特国情及其所蕴含的伊斯兰政治的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10.
民族国家是近代以来最基本的国际政治行为主体,有学者将民族国家和民主国家作为现代国家的两个特性,并以此为框架分析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本文认为民族国家本身就是一种独立的现代国家形式,将其作为现代国家的特性稍有不妥。同时,这种简单认定忽视了民族国家与民主国家划分标准的差异以及内在关联,在给民族国家"瘦身"。事实上即使在全球化的今天,民族国家仍然显示出巨大的解释力和活力,二者是并非并列或互补关系,而是包含关系,民族国家是民主国家建立的基础,民族国家构建目标包含民主国家所承载的使命,将民主制度建设视为民族国家发展的一个阶段更符合逻辑,也更符合实际。对政权合法性的追求也是民族国家建构的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叙利亚政治危机源于其社会制度无法容纳社会的变化。巴沙尔的政治和经济改革非但没能解决深刻的社会矛盾,反而加剧贫富分化,导致社会发展滞后和政治合法性缺失。叙利亚复兴党一直奉行的阿拉伯民族主义也因此破产。而阿拉伯政治认同和严重的旱灾最终引爆了叙利亚政治危机。巴沙尔政权仍具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军事实力,从短期来看叙利亚局势仍将处于相持阶段,其走向很大程度取决于外部因素。中国在坚持"不干涉原则"和"多边机制"的基础上"创造性介入"叙利亚问题,有助于维护中东地区的安全和稳定,也是中国扩大在中东的政治影响力,增强软实力,实现和平崛起的契机。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当政时期所采取的威权政治,从历史的角度审视利比亚威权主义的特征,从国家部族、地缘等方面讲述了对威权政治的影响,使得利比亚从威权过渡到现代的威权,从而总结出了卡扎菲独特的政治个性。  相似文献   

13.
"阿拉伯之春"十年来,阿拉伯国家总体处境呈现出悲剧性演变的趋势。一方面,民主转型导致政治衰朽。中东剧变前,中东国家原来的威权政体尚能维持政局稳定、提供公共产品,但民主转型导致相关国家中央政府权威弱化,最终不得不实行"再集权化",更多国家则面临"回不到过去,看不到未来"的困难处境。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每况愈下。经济停滞和民生困难原本是导致中东剧变的主要原因,但"阿拉伯之春"并未使相关国家的经济结构、经济增速、失业率等重要指标根本好转,利比亚、叙利亚等国家经济甚至倒退三四十年。这种悲剧性结果是内外两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从内因看,阿拉伯国家在中东剧变后向民主化方向转型犯了方向性错误,中东国家治理问题的主要症结是统治者"忘记初心",但抗议者却将问题归咎于集权政体本身,由此导致灾难性结果。从外因看,西方大国从自身利益出发,对出现政局动荡的阿拉伯国进行"选择性干预",由此导致中东国家日趋偏离正轨,更加依附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长远看,中东国家当务之急是解决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消除贫富分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二战结束后,美国对日本的占领使其走上了民主化和经济繁荣的道路,反观美军在战争结束后对伊拉克的占领却使其陷入困境。美国发动战争的目的之一是推翻萨达姆政权,把伊拉克改造为阿拉伯世界中"民主的样板"。通过两国政治、经济、宗教文化以及国际环境的对比可以看出,"日本模式"并不能在伊拉克适用,伊拉克的重建和民主化只能另觅他途。  相似文献   

15.
后秦统治集团在立国之前已经完成了"变夷从夏"的转变。姚兴遵行华夏政治传统并将后秦推至鼎盛,正是以南安姚氏、滠头集团乃至关陇河西各族集体的中华认同为观念基础。后秦官僚君主制与滠头集团的政治传统具有冲突性。姚兴采用扶植"才兼文武"皇子的方式来巩固皇权,但动摇了储君制度的政治基础。用以维护南安姚氏第一家族地位的宗室出镇制度,也因姚泓的弱势而孕育出分离势力。后秦的灭亡根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僚君主制与门阀统治之间的矛盾,并非缘于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问题。  相似文献   

16.
发展型国家理论是解释东亚地区迅速崛起的最具代表性的理论尝试。20世纪60-70年代的韩国是最为典型的发展型国家之一。作为以威权政体为基础的发展型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与随之带来的社会结构变化加大了对威权政体的种种压力,而政治决策者错误的战略选择,致使韩国发展型国家面临空前的发展危机。  相似文献   

17.
由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副研究员,王铁铮博士主编的《沙特阿拉伯的国家与政治》一书,近期已由陕西三秦出版社出版。该书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课题“沙特阿拉伯君主制,家族统治的历史与现状及其与伊斯兰教的关系”研究的最终成果,也是目前国内由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具...  相似文献   

18.
以威权主义的视角来看,国民党以党治国政治体制也是一种威权政体.然而国民党以党治国政治体制试图向民主政治转型是失败的,其原因是:社会经济、政治基础薄弱,缺乏实行民主政治的稳定社会环境;力量整合失败引发合法性危机;传统政治文化中的负面因素积重难返.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中共高举民主大旗,不仅保障了抗战的顺利进行,而且成功地进行了党政权合法性的建构。政权合法性,简言之,就是统治者赢得更多被统治者对现存政治秩序的认同。将从统治者“使服从”能力的塑造过程来分析抗战时期民主对政权合法性的建构。  相似文献   

20.
宜昌商会在清末民初的政权更迭中,不断"顺应时势",选择与先后当政宜昌地方的革命党政权、袁世凯政权、王占元集团合作。而其"合作"处境则经历了从扬眉吐气到感恩戴德再到含恨忍痛的渐次变化。宜昌商会在强权面前越来越显柔懦的心态与行为变化,浸透着宜昌商会对政治权力庇佑的强烈渴望,深切反映着宜昌社会力量的发育成长始终受制于国家政权力量的现实,折射出借国家政权自上而下催生出来的幼弱的新型民间社团商会在自身成长过程中,始终难以离开国家襁褓的历史定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