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2010年美国中期选举中,共和党赢得众议院控制权,民主党尽管维持了参议院的控制权但是优势减小。民主党的失利可视作美国选民对奥巴马和民主党的惩罚,分裂的新一届国会将使奥巴马的施政变得艰难。美国两党拿中国问题作为竞选的工具,存在哗众取宠的一面,同时也有中国与美国民众之间的联系正在变得越来越紧密的一面。此次中期选举所折射出的美国政治生态以及选举后的美国政坛格局的变化,均影响着未来的中美关系。  相似文献   

2.
媒体的议题设置功能就是指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近年来,西方媒体在涉华报道中设置了一个个符合其国家利益的议题,内容涉及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在涉华议题越来越多地成为国际报道热点的背景下,国内媒体如何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提高分析、判断西方媒体新闻的能力,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过程中,意识形态议题设置作为一种关乎国家发展的战略,日益为各国政府所重视。中美两国意识形态议题设置的交锋,实质上是两国的利益博弈。美国基于新时期国家意识形态博弈的新情况、争夺和掌握话语权的现实需要、宣传机制存在缺口等客观现实,采取政治丑化、经济操控、文化解构、技术控制等手段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议题设置,力图形成一套系统且隐蔽、软硬兼施、战略与策略相配合的"多位一体"的意识形态议题设置运作体系,以解构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实现价值同化的梦想。对此,我们需要从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意识形态议题设置的策略、专家队伍、宣传媒体、沟通渠道、依法治网等多角度,探讨应对美国对华意识形态议题设置策略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4.
媒体的议题设置功能就是指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近年来.西方媒体在涉华报道中设置了一个个符合其国家利益的议题,内容涉及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在涉华议题越来越多地成为国际报道热点的背景下,国内媒体如何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提高分析、判断西方媒体新闻的能力,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议题设置理论主要研究大众传播影响民众关注社会议题的机制问题.应将议题设置理论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主动性和导向性.议题设置主要有自主设置和借力设置两种模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中,要遵循议题设置的基本理念,按照确认议题、分析议题、确定议题转化策略、制定议题行动计划和评估效果...  相似文献   

6.
美国主流文化发端于早期北美殖民地时期,它继承了欧洲尤其是盎格鲁—萨克森文化体系,在美国历史上演变为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随着时代主旋律的变化,主流文化直接影响美国总统选举中选民结构的组成,决定候选人在选举中的命运  相似文献   

7.
从传播学的角度,解读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中的媒体与新媒体的作用和影响,以及传播与政治的关系。分析了这届大选与往届大选的主要区别,提出值得探讨和进一步反思的几个问题:一是对新媒体的研究问题,其中涉及对新媒体的重新定义问题;二是沉默的螺旋理论效应问题;三是关于西方主流媒体在西方社会中对民主机制构建的作用问题;四是民意调查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丁雨 《中国农村》2007,(1):28-30
美国激烈的中期选举尘埃落定.民主党一举夺得众议院多数。由此形成的行政与国会相互制衡的局面是否会有利于限制政府开支.遏制政府财政赤字的快速增长呢?而国会选举的结果又会在何种程度上影响美国经济呢?  相似文献   

9.
美国政治选举中的金钱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政坛有云:“金钱是政治的母乳”,一语道破了美国政治的要害。金钱与政治紧密纠缠在一起,是美国民主政治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们所无法回避的事实,并且愈演愈烈。今天的美国政治几乎是躺在金钱的温床上酝酿与运作着,这种现象尤其集中体现在其政治选举的过程中。如今的美国没有免费的公职,要想竞逐联邦政府的重要职位,已经找不到一条廉价的途径。从筹备、制定计划开始,到实际投入竞选,把自己的政治理念传达给选民,采取各种手段拉票,最后赢得选民的支持,整个过程的花费越来越昂贵。  相似文献   

10.
浅析《南方周末》的新闻理念与议题设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国内一家影响很大的城市周末报 ,《南方周末》已有较为成熟和独特的新闻理念 ,在议题设置方面也有鲜明特点。通过对该报内容的分析 ,文章从新闻理念和议题设置两个方面对《南方周末》进行了个案研究  相似文献   

11.
2015年4月美国再次担任北极理事会轮值主席国,这为其在北极理事会中引入美国议程以及塑造美国在北极事务中的领导地位提供了机遇。美国能否成功主导北极议程面临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的挑战:美国在北极事务中能力建设不足、决策体制分散,国内多种力量对优先议程设置存在竞争,其他国家对美国设置议程的认同程度不一等。  相似文献   

12.
2015—2016年南海地区形势发生了质的变化,南海争端从地区性的领土主权和权益之争向大国间的地区主导权竞争转变。在这一背景下,美国智库围绕着南海仲裁案、美国的南海利益、中美关系、南海形势发展趋势四个重要议题展开了全方位的研究,并形成了几个试图影响美国南海政策的倾向性意见。通过对美国智库近期南海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分析,有利于我们把握美国南海政策的风向和趋势,为南海权益维护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美道歉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做出和接受(拒绝)道歉上,中国和美国有不同的策略。但这种策略的选择既不是完全由中美两国文化的不同所决定,也不完全是由于两个国家现实的政治选择。本文通过对2001年中美南海撞机事件和2008年美国CNN主持人辱华事件的解决过程,和中美双方在如何做出道歉和接受,拒绝道歉上的选择的分析,得出既不是“文化决定论”又不是“现实策略论”的结论,及道歉受到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同时,道歉语言选择上的模糊帮助解决了两国的矛盾,但这种解决只是表面的,深层次的矛盾还需要两国加强对彼此的了解中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对中国研究一直并非是美国经济人类学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时,中国学术界对于这一在大洋彼岸兴起的边缘学科也非常地陌生,仅有零星的少量论作问世。本文首次对这些"特例性"的学术行为与观点,作了全面系统的回溯,并对经济人类学中国化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思考与梳理。  相似文献   

15.
美国在中国的经济扩展,迟于欧洲各国及日本。一次大战后,美国在中国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加强活动,以增强在中国的竞争力。中国留美学生和美国“世界主义者”对这些活动也起了促进作用。美国这些努力为30年代中美关系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由于清政府的禁教政策、闭关政策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早期美国赴华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因此,主张强硬政策,鼓动社会舆论,以及强迫清廷签定不平等条约的活动,贯穿了美国赴华传教士早期活动的始终。  相似文献   

17.
美国此次金融危机使得此前作为学者个人建议的"中美集团"(G2)概念迅速成为一个争论的焦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是美国国内关于"中国崛起"和"霸权衰落"两大讨论现时交汇的一个集中体现,其实质就是如何因应中国的崛起和即将到来的后霸权时代对美国的挑战。不断扩大的共同利益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共同需要,促进美国对华认知逐步改善。但到目前为止,美国仍然缺乏对中国道路的必要认同和对中国意向的足够信任。这导致美国在推进与中国合作的同时,仍将继续保持对中国的防范。而且,在合作的过程中,将加大对中国的责任压力和行为塑造。  相似文献   

18.
随着美国2012BIT范本的出台,以及中国对美国做出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承诺,中美间BIT的谈判已经取得重要进展并进入实质性文本谈判阶段.文章旨在研究美国2012BIT范本及其新变化,分析新范本中可能与我国政策有重大分歧的问题,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析我国在中美BIT谈判过程中可以接受的条款范围、我们的困难所在,以及如何应对美方在这些问题上的诉求,就此提出合理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潘蓉  肖河 《国际论坛》2020,(2):93-109,158,159
"修昔底德陷阱"是一个颇具改进潜力的理论机制,简单地批判和拒斥这一概念既无助于拓展对大国竞争的理论研究,也不符合对当前中美关系发展现实的直观感受。如果用军备、冷战竞赛或者破坏性政策来代替战争作为因变量,"修昔底德陷阱"理论更是能够具备相当程度的解释力。不过即使如此,利用该机制来分析当前的中美关系时,仍然要仔细审视这对关系是否适用于该理论的关键逻辑--美国对中国的实力增长真正地感到恐惧。从政治心理学中恐惧的概念出发,结合美国国内的相关讨论、政策表述和对华行为,可以看出美国目前并未恐惧中国,其行为更多是为了追逐利益和声誉,其整体对华外交政策以"碎片化"和"追逐风险收益"为主要特征。这意味着"修昔底德陷阱"可能尚未在双边关系中触发。美国的对华政策的主要变化是将"规范"中国的重点从政治和安全领域转移到经济领域,更多是其对冲战略的重心调整而非"质变"。"修昔底德陷阱"尚未触发的结论有其双重意义:积极而言,不必夸大美国的制华政策,激烈的经贸摩擦并不必然滑向"新冷战";消极而言,中美关系仍然有很大的恶化空间,如果持续互动不当,还会招致更具破坏性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2017年1月美国新一届政府将开始执政,中美关系将受到美国总统、政府与国会更迭的影响,会有一个相互磨合的"调适期"。美国新总统的对华政策框架不会发生根本性的重大改变,而将继承奥巴马政府对华政策与网络空间战略的基本框架,但在与中国打交道上的态度和策略可能会比奥马巴政府更强势、更强硬,更着力和积极向外推行美国的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围绕网络安全、网络经济、网络治理和网络自由四个方面展开"网络空间外交"。保持中美双方在网络安全议题上的良性互动与合作能够对双边关系的稳定和改善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