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
2004年成立的中阿合作论坛是中国和阿拉伯国家沟通的重要平台,其创造性地构建了发展中国家之间合作的新范式。中阿合作论坛成立10多年来为中阿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各方面交往的深入发展,中阿合作论坛的相关机制在某些方面已无法满足双方日益增长的需求,尤其是2011年“阿拉伯之春”运动爆发以来,阿拉伯国家联盟内部权力结构面临的重组,域外国家如美国在该地区活动的加强,中国与伊郎、以色列外交关系的处理,对中阿关系和中阿合作论坛的进一步发展均产生了严峻挑战。有挑战就有机遇,有必要理清当今阿拉伯世界格局,适时调整相关外交政策,抓住机遇推动中阿合作论坛向更高水平的合作模式演变。为此,首先,应将国际法作为中国制定对外政策的基点,不仅自己的行为要符合国际法,而且还要倡导用国际法来解决双边或地区热点问题;其次,应确定对阿外交的重点国家和区域,以经济合作促进政治交往;再次,中国的外交政策应坚持国际正义;最后,在对阿关系中要进行全面交流,不应仅限于政府间对话。当前,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完善中阿合作机制:一是提高中阿合作水平;二是借鉴国外相关经验;三是重视人文交流,加强软实力建设。  相似文献   

3.
历史上,德意志、法兰西两个民族曾因多次发生战争而结为世仇。二战后,德法两国走向和解,并于1963年签订了友好条约。20世纪60年代,德法关系在曲折中向前发展。之所以曲折,是由于两国政府中的各派在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共同体发展方向上出现分歧所引发的。两国关系是在分歧协调中向前发展的。  相似文献   

4.
某种意义上说,美国对以色列的援助是美以关系的晴雨表。以色列建国伊始,美国就通过援助拯救了这个新生国家,从而奠定了美以关系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以前,美国对以色列的援助主要以经济援助为主,军事援助所占比重很小。进入60年代,美国对以援助总量和援助结构均发生明显转变,美以关系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转变是冷战背景下美国对以色列乃至整个中东战略的调整,对中东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具有伊斯兰鲜明特征的阿拉伯国家是亚非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合作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在2004年4月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的“构筑长期稳定、内涵丰富、与时俱进的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外交构想下,中国将在政治、经济、文化、安全4个方面进一步加强与阿拉伯国家合作。积极推动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中的中阿合作,既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也符合阿拉伯人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6.
美国是联邦德国重要的盟国,法国是德国邻国,但二战后美法两国在如何处理德国问题上存在着分歧.如何平衡德美、德法关系成为联邦德国政府的重要关注点. 20世纪60年代,联邦德国前后三位总理阿登纳、艾哈德和基辛格都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调整德美、德法关系,试图寻找平衡点,致使这一时期德美、德法关系出现摇摆.  相似文献   

7.
2008年金融危机对中国和阿拉伯国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阿拉伯国家经济发展放慢步伐,而中国经济在危机的影响下也充满了不确定性。中国和阿拉伯国家为了摆脱危机采取了相应的对策,保证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双方的经贸合作创造了条件。金融危机对中阿经贸合作的影响主要有:金融危机加强了中阿经贸往来;加深了中阿之间的相互认知程度;推动了对经贸合作新模式的探索;为中阿贸易合作创造了机遇。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阿经贸合作,应充分利用机遇,加快合作步伐;促进中阿经贸合作从互补型向战略型转变;推动合作机制的规范化和市场化;加强合作平台建设,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阿拉伯世界大变局已过去近3年,埃及等转型国家政局出现转折,成为动荡焦点的叙利亚危机也因化武问题出现转机,持续10年的伊朗核谈判在2013年底前取得重要进展。这些重大变化对中东地区局势的走向产生微妙影响,推动中东地区政治生态继续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在西亚北非地区历史性变化中既坚持不干涉主权、国家内政等原则立场,又重视外交创新,积极有所作为,所发挥的建设性作用为各方关注。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友好关系有着稳固扎实的发展基础,中阿合作具有巨大潜力和美好前景。中国领导人所倡导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共享繁荣的政治理念为世界发展注入了新的战略内涵。国际社会应以命运共同体的意识看待中东变局,共同维护该地区和平,推动该地区社会政治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20世纪50年代,广大农村妇女开始大规模地走出家门、走向社会,形成了史无前例的社会劳动参与热潮.她们之所以能在如此短的时间之内被广泛地动员起来,是因为土地改革的胜利、"妇女解放"、"劳动光荣"的宣传教育以及按劳分配与男女"同工同酬"的收入分配方式的施行,妇女婚姻自由的实现与家庭关系的改善以及农村托幼机构的快速发展也为广大农村妇女走向社会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0.
11.
近代遗留下来的中国边界领土争端大致可以分为"位置性边界争端"和"领土性边界争端"。针对不同的边界问题,新中国政府制订了相应的原则与办法。60年代初,国际关系的紧张与中国边疆局势的动荡促使中共领导人加快了解决边界问题的步伐,中国相继与缅甸等6国解决了边界问题。中国政府在边界谈判过程中所贯彻的原则性与灵活性,保障了这一时期边界问题的顺利解决,体现出中国领导人尽快解决边界争端的意愿。从国家长远利益来看,在中国对外战略从"一边倒"转向"两条线"的60年代,陆地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为中国赢得了较为安定的边疆局势。  相似文献   

12.
印度对中印边界问题的态度包括两层含义,即对地理上的习惯线和实际控制线的立场,以及对解决中印在地理边界问题上的分歧的态度。70年来印度在地理边界上的立场没有明显变化,但其政府、议会、军方、媒体和公众,特别是学术界,对边界问题的认知以及解决问题的态度,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对于中印关系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有关方面档案文献的解读分析,既可对中印边界问题的极端复杂性和解决问题的长期性有充分的认识,也会对解决问题的前景充满信心。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中叶以来,英俄两国不断在中亚地区进行扩张活动,两国都把阿富汗作为在中亚角逐的重要场所。随着扩张的深人,双方的矛盾日益突出,为缓和矛盾,英俄双方决定对阿富汗的东北部边界进行划分。  相似文献   

14.
在“十七年”政治文化批判运动前仆后继的特殊氛围中,60年代的历史剧大讨论因保持了相对独立的学术品格而备受瞩目。其奥妙在于戴着政治的枷锁在学术的舞台上起舞,在“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意识形态操纵下,以表面的真实性论争掩盖了问题的现实性本质,从而规避了政治风险。其间也发出了质疑的声音,但实质上却是对政治权力的顺从与逢迎。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60年代初期①,我国粮食的严重短缺造成大量人口非正常死亡,而国内粮食市场和紧急采取的应急措施已无能为力,在“不吃进口粮”观念转变的前提下,粮食进口②工作适时开启.党和国家领导人审时度势,成功解决了粮食进口的外汇短缺和进口粮源问题,同时正确处理了敏感的国际粮食援助,出色完成了我国在60年代初期意义深远的粮食进口工作.关键时刻的进口粮食在挽救人民生命,稳定粮食市场,缓解粮食危机和减轻农民负担,缓和农民和国家关系,促进农村生产力的恢复等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粮食进口工作的实施也促进了我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双边贸易,为我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典范.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60,70年代的非主流诗歌思潮是当代诗歌史中的重要现象。它在文革时期北京等地的社会与文化缝隙中发育,在混乱动荡环境中滋生的启蒙主义思想是它的思维基础;其代表性群落"贵州诗人群"成为在封闭地域发育的范例,这一群落的创作表现出了鲜明的启蒙主义思想特质;食指吟咏青春苦闷、生命尊严和命运之痛的写作,在客观上也光大了个体生命价值,成为另一形式的启蒙思想实践;在白洋淀地区活跃的诗人群体则以比较现代的诗歌形式开辟了现代性写作的新道路,成为这一时代启蒙主义思想的强音。  相似文献   

17.
60年代以来,韩国经济开始步入高速增长阶段,使韩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跃居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人均收入超过了1万美元。尽管1997年底,一场来势凶猛的金融危机席卷了韩国,但不到两年,韩国经济已经全面复苏,各项宏观经济指标都已达到或超过了危机前的水平。韩国经济的发展再次说明,不同国家的发展有其不同的特色和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50-60年代,美国成为郊区化国家,郊区人口特征也发生了变化,白领阶层成为郊区的主流阶层,核心家庭占据主导地位,单亲家庭和老人减少。黑人郊区人口逐渐增长,甚至超过了郊区白人的增长速度,更多的郊区妇女开始参加工作。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发生了一场以青年为主体的抗议活动.运动波及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影响至今.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反抗权威、反抗当时的法律及传统价值观念,为追求自由,为建立一个充满爱与和平的社会而反抗.肯-凯西的代表作<飞跃布谷鸟巢>发表于1962年.作品的历史意义在于他把50 年代发端的"垮掉派"运动同60 年代的反文化/嬉皮运动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20.
“二战”后,原为美国习俗和社会道德所不容、国家法律所禁止的毒品泛滥且成了大批年轻人的“自由选择”,文章对其原因及后果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