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包容性社会交往对于进一步提高个人生产力、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包容性社会交往应当具备多元性、开放性、接纳性、学习性和可持续性五个特征。当前,我国大学生在包容性社会交往方面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交往动机功利化、交往范围狭隘化、交往行为戏剧化以及交往方式简单化等方面。促进大学生包容性社会交往应当树立正确的大学生社会交往观,扩大大学生社会交往范围,培养大学生包容性社会交往能力,加强对大学生网络社会交往的监管,重视内含包容性社会交往理念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网络时代社会交往的变化以及问题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网络时代具有不同于以往时代的特点。网络时代对社会交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交往的方式、交往的内容和交往的观念上。网络交往在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 ,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社会交往是社会的存在方式.邓小平理论中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交往问题的基本看法,世界性普通交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深化社会内部交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社会经济交往关系是其它一切交往关系的基础;坚持交往关系世界吐和民族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4.
影响村民社会交往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因子分析表明,村民的交往可以分为亲属交往和社会交往两个不同的因子。回归分析表明,性别、年龄、收入、文化程度、政治面貌以及是否村干部等因素都对村民的交往产生一定影响。对于村民来说,亲属交往比社会交往更为重要。村民强调亲属交往而忽视社会交往的倾向,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村民之间跨跃亲属的社团的形成,从而影响社会资本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人是社会性动物,社会交往是人生存的基本前提.公民必须具备一定的交往能力才能满足交往的欲望.公民的社会交往能力是社会发展、个体成长及达到目标的关键所在.现代社会要求公民掌握现代交往技术,转变交往模式,增强交往能力.  相似文献   

6.
社会交往中的物质交往、精神交往、政治交往、网络交往和两性交往的普遍发展将对人的全面发展理想目标的实现起重大促进作用.同时,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过程,在现阶段的实现目标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又必将推动社会交往的普遍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社会,交往对于社会和个体的价值远比以往任何时代都重要.同时在这个时代,社会交往给人们带来的困惑、困境,机遇和挑战也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强烈,更需要我们对其做出理性的审视和思考.本文通过对当前社会交往在“全球化”的国际国内环境和网络信息时代的现状的梳理,分析了社会交往理性在价值取向上的偏失、交往道德理性的弱化、伦理传统的束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通过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交往营造美好的文化氛困;加强道德外部机制的调控,营造社会尚善的交往风气;加强交往境界的修炼,从自我做起来营造理想的社会交往.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环境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存在方式正深刻地影响着现实社会,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造成巨大冲击.网络环境使得大学生的社会交往模式相对于现实生活有很大不同,具体表现为"事理取向".究其原因,它和网络社会的不确定性以及网络信息的扩散性有关.因此,研究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社会交往结构的影响及其原因对和谐校园的构建和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网络交往实践是多极的网络主体以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以无限量的数字符号为中介,进行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的新型的、高级的社会交往实践活动。因为网络全球一体化、即时化、互动性等特点,使人类的交往内容、交往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革,交往实践由主—客单向交往转向主—客—主交互性交往,大大地高扬了人类的主体性,提升了人的主体地位,导致社会交往的速度和效益空前提高,推动人类真正进入到了马克思所说的“世界历史”的普遍交往时代,为实现人类向自由人联合体的自由个性交往的目标迈出了质的一大步,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又一重要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0.
社会交往问题是一个涉及到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唯物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当今社会是一个极为开放的交往社会,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和过人的智力,还要有较强的社会交往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本文从大学生交往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了大学生社会交往的意义,并提出对大学生交往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建设先进网络文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先进网络文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网络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必须全面、深入地认识发展先进网络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针对网络文化的特性,采取适当的对策,努力发展先进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12.
社会交往本质上是人们创造和变革社会的实践 ,即交往实践。社会交往关系不仅仅体现为生产关系 ,而且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越来越显著的生产力功能。社会交往的生产力功能主要表现在 :促进语言的产生及其传播 ,促进精神文明成果的延续 ,促进人们对精神成果的共同占有 ,促进人类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 ,促进交往主体自身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社会交往是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形成世界历史思想的重要环节。通过对社会交往的研究 ,马克思揭示了社会的内在结构 ,探讨了交往社会形态的历史演进 ,考察了“世界交往”在人类社会演进中的历史作用。在现时代背景下 ,回顾和梳理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对丰富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参与和融入全球化进程等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采用多层线性模型,探讨了社区特征对农村流动人口社会交往的影响。研究表明:流动人口在同一社区内聚集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社会交往,但其"跨层"效应强化了"业主身份"对社会交往的正向影响,同时削弱了"社会排斥"的负面影响;流入地经济发展会拉大城乡居民间的社会距离,不利于流动人口社会交往,但其"跨层"效应对从事低端职业的流动人口社会交往有积极影响;社区活动和社区公共服务对流动人口的社会交往不仅有直接促进作用,还通过强化"业主身份"效应和削弱交往中的年龄劣势,间接地促进了社会交往。应通过提高社区公共服务质量,改善社区交往环境、加强社区治理等措施降低流动人口社会交往的内卷风险。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人一向把讲礼、守礼作为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在现代社会,社会公共交往日益密切和频繁,人际关系多样复杂,这就决定了讲究礼仪必然成为社会交往中的主要道德规范。良好的礼仪是社会交往的“润滑剂”,是保持人们社会交往和谐的基本准则,对社会交往起着重要的促进和规范作用。每一个自尊自爱的人,都应当把讲究个人礼仪当作获取成功的素质能力去培养。  相似文献   

16.
随着网络的逐步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更加多样化,人的发展与社会交往、社会进步息息相关。从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视角出发,指出了网络交往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描述了网络交往对社会发展主体,社会发展动力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影响,并分析了如何合理利用网络推动社会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类社会迈进信息时代,当代社会交往呈现出交往手段的信息化、交往主体的虚拟化、交往地域的全球化、交往内容的全面性等新的特点。具有这些新的特点的当代社会交往能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人的思维方式,促进主体个性的张扬,从而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迅猛发展,网络文化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但也由此而引发一系列问题,网络伦理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如何正确地看待网络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成为时代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2007年6月3日~4日,在全国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会议上,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网络文化是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文化发展战略作出的重大部署,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是占领思想文化阵地、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迫切需要,是顺应人民群众强烈愿望、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迫切需要,是树立国家良好形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基于此,本刊约请几位在这个领域学有专长的专家学者,围绕网络文化和网络伦理建设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引起人们对网络文化和网络伦理建设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迅猛发展,网络文化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但也由此而引发一系列问题,网络伦理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如何正确地看待网络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成为时代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2007年6月3日~4日,在全国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会议上,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网络文化是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文化发展战略作出的重大部署,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是占领思想文化阵地、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迫切需要,是顺应人民群众强烈愿望、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迫切需要,是树立国家良好形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基于此,本刊约请几位在这个领域学有专长的专家学者,围绕网络文化和网络伦理建设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引起人们对网络文化和网络伦理建设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迅猛发展,网络文化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但也由此而引发一系列问题,网络伦理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如何正确地看待网络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成为时代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2007年6月3日~4日,在全国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会议上,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网络文化是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文化发展战略作出的重大部署,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是占领思想文化阵地、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迫切需要,是顺应人民群众强烈愿望、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迫切需要,是树立国家良好形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基于此,本刊约请几位在这个领域学有专长的专家学者,围绕网络文化和网络伦理建设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引起人们对网络文化和网络伦理建设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