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李清照以创作实践来证实自己提出的词"别是一家"之说.就词情而言,这表现在她有"丈夫气",不同于一般女子,同时她又是女子,不同于普通士大夫男性作家,因而她的创作既有女性细腻温婉的一面,同时也有倜傥、慷慨的一面.就词法而论,李清照以通俗的语言和好懂的音律,化解了宋词发展到北宋末期,已进入到既要雅又要俗的两难困境.  相似文献   

2.
孔府满汉全席,是民族团结的象征,饮食精品的荟萃,遐迩闻名.孔府饮食习俗的形成,渊远流长.孔子曾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遗训.其"精"、"细"二字的含义,不仅止于"粮食不嫌舂得精,鱼肉不嫌切得细",而是泛指不断提高烹饪水平,精益求精,做出可口饭菜.子曰:"失饪,不食",是说不吃烹饪技术不佳的食物;"割不正,不食",意即强调切割要讲究刀功技法;"不得其酱,不食",即说烹饪时要加上一定数量的作料加以调味.孔子提出的这些饮食观,代代相传,继承发扬,为孔府饮食习俗打上了历史印记.自汉朝以来,皇帝亲临曲阜祀  相似文献   

3.
一位高考落榜乡下妹,只身来到大武汉圆"大学梦",频频遭遇"农转非"、失业、家庭暴力、失婚……一连串的打击没有使她退缩,十年来她两获武汉市"十佳外来妹"称号,而且成为江城闻名的"打工作家",还填补了我国巴文化的一项空白……2004年三八妇女节,"打工作家"柯文翔荣获武汉市"华夏银行丽人杯"暨首届"武汉市十佳外来女员工"大奖,她因此再次成为武汉市百万"外来妹"的幸运儿。"梦中的路是充满希冀的路,也是通往成功探索的路……"这是柯文翔的真心告白。  相似文献   

4.
当代文学因其所特有的"现在进行时"特点,以及进入课堂教学活动后它与教和学各主体所表现出的"共时性",似乎完全有理由使课堂效果实现得更为充分.但同时也恰恰会因此极容易使一门极富历史感与现实精神的学科体系变成寻求感觉刺激的应景操练.因此,在当代文学课堂中引进主体间性理念,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彼此的平等交流、和谐对话以实现主体间的"共生",才有可能使教师与学生共同获得"自由"与精神升华.  相似文献   

5.
对于窦娥刑场"三愿",学术界向来褒贬不一,集中体现在"三愿"是否体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我认为,"三愿"谈不上是窦娥的反抗,应该是窦娥苦难善良性格的自然表现,是其悲惨命运深化的结果,不应大肆赞美其"反抗性",否则是牵强的。窦娥只是封建制度下的一个弱女子,她恪守封建礼教,孝贞认命,她的行为不可能形成一种自觉的反抗,而硬要说是反抗,显然是在"拔高",至少说明过高估计了她。  相似文献   

6.
广东团的汪明荃代表是香港的大明星,先是一曲"万水千山总是情",接着"万家乐"热水器和"容升"冰箱两则广告,在大陆也是家喻户晓了.来自粤北贫穷山区、连南瑶族自治县的瑶族代表沈四妹,压根儿没想到她会和香港大明星成为好朋友.前年的人代会上,沈四妹在大会堂看见一位女代表走路一拐一拐,很不方便,便趋步上前扶着她进会场.这位女代表便是上街不小心被人撞伤了腿的汪明荃.慢慢地,她俩熟悉起来,开会、吃饭都在一块."汪小姐"和"沈四妹"成了好朋友.汪小姐亲热地四妹长、四妹短,让人们好生羡慕.  相似文献   

7.
赫哲族作为中国东北三江流域的古老民族,其造物的形制、选材、工艺及思想等既表现出鲜明的地域与渔猎经济特征的一面,也呈现出原始的宗教信仰与民俗礼仪"土著性"的一面.她的造物始终印存着渔猎文明的痕迹,同时也时刻观照着渔猎人的思想与情感;如果说赫哲民居是人类与自然界互动呼应的一种"巧妙创物与创生行为",那么它所诠释的不仅仅是人类造物初衷之"物以致用"及"以用为美",更主要的是它还生动地描述了赫哲族别样的地域特征、民情风俗、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思维方式及审美趣味等文化内容.  相似文献   

8.
苗瑶先民的"马郎妇"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以后的学者如李复言、黄庭坚、钱钟书等都认为,把遍淫众男子的"金沙滩头马郎妇"称为"观音",是因为她"以淫止淫,令入佛智",恐误."马郎"应为"麻栏",是古代西南、华南苗瑶先民"阿注"幽会情郎之所,"马郎妇"当即"阿注",是苗瑶先民实行族外群婚制的产物."马郎房"和"马郎妇"并非苗瑶先民特有的风俗,而曾经是全球各种族原始先民"同夫共妻"阶段的共同现象.明白了这一点,关于各种族先妣神的许多神话和迄今尚存的很多民俗就很容易解释了.  相似文献   

9.
白扬 《民族论坛》2007,(1):12-13
据专家介绍,"原生态"这个词是从自然科学借鉴而来的,是指一切在自然状态下生存下来的东西.然而,坊间人士知道它,却主要得益于那位用舞蹈与天地对话的著名白族舞蹈家杨丽萍以及她的大型歌舞集《云南映象》,2003年,正是她提出和展示了那让无数人为之"震撼"的"原生态歌舞".3年过去了,原生态,跋涉过寂寞、崎岖的山水,终于在2006这个"双春"的大好年份走到了"中央",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10.
邵彦 《中国民族博览》2022,(2):前插4,1-9
蔡琰,字文姬,东汉大儒蔡邕唯一的女儿,音乐得蔡邕亲传,文学以存世孤篇《悲愤诗》获得不亚于"建安七子"的历史地位.同时她又在汉末战乱中亲身承受了沦落异域、胡汉通婚、身归故国却又骨肉离散的遭遇,在以战争这种特殊方式进行的碰撞中,她是众多女性的悲惨命运的缩影.被曹操赎回后,她传写经典,又是汉文化的保存者.她有如此多重的身份,...  相似文献   

11.
据专家介绍,"原生态"这个词是从自然科学借鉴而来的,是指一切在自然状态下生存下来的东西.然而,坊间人士知道它,却主要得益于那位用舞蹈与天地对话的著名白族舞蹈家杨丽萍以及她的大型歌舞集《云南映象》,2003年,正是她提出和展示了那让无数人为之"震撼"的"原生态歌舞".3年过去了,原生态,跋涉过寂寞、崎岖的山水,终于在2006这个"双春"的大好年份走到了"中央",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12.
北京是我的家乡。人对于自己的家乡总是有着一种莫名的怀念。但我对北京的感情,却不是因为她是我的家乡,而是因为她是我们美丽可爱的祖国的心脏-首都。我从儿童时代就跟随着家庭到处搬迁,所以我的"家乡观念"也就一天天的淡薄下去了。自从一九五六年起,我的"家乡观念"却又年复一年地浓厚起来,"思乡"之情日甚一日。然而我所怀念的"家乡",  相似文献   

13.
故园春梦总依依 叶嘉莹本是大家闺秀.她出生在京城北平一个古老而显赫的蒙古裔满族旗人家族,原与纳兰成德同里籍,祖居于叶赫地,本姓叶赫纳兰,父辈曾在清朝为官.满族、旗人、祖上当朝为官,这几个因素似乎就注定了叶嘉莹非同寻常的身世.民国以后,主张废除满族姓氏,她的姓才简化为"叶",以至于一般人再也不能从姓氏上判断她祖上曾经的显...  相似文献   

14.
方可 《民族论坛》2014,(6):40-42
正胡彬彬,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致力于中国村落文化研究已有20余年,被称为"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研究的拓荒者"。胡彬彬和他的团队迄今去过全国4000余个传统村落,平均下来每年有120余天呆在村里。胡彬彬说:"要是哪天死在她的怀里,是死得其所,应当是幸福的。"这个"她",就是他爱了一辈子的传统村落,他把"她"比喻为"母亲"。  相似文献   

15.
在日益全球化和充满流动性的世界当中,传统意义上的罗曼蒂克、完整的"家"已经被更加变动和分裂的"家"所代替.对华人移民而言,"祖先的家"、"情感的家"和"功能的家"构成了"家"的三个基本维度.从移民开始迁徙的那一刻起,"家"及其含义就沿着这三个维度不断发生裂变.随着移民进程的持续,裂变也不断加深,从而在移民心中造成了深刻的焦虑和不安全感.为了克服这种焦虑,移民通过对传统社会组织原则和文化传统的创造性借用以及对集体记忆的选择性营造,努力弥合"家"的内部所出现的裂痕,最终在象征的意义上,重构了一个完整的"家",同时也完成了时于传统的"家"的超越.因此,在全球化的时代,"家"是一个轮回的过程:始于"完整的家",经过"分裂的家",最后达致"象征的家",更确切地说,"象征意义上的完整的家",从而在旅行的起点找到了终点.  相似文献   

16.
<正>"萨"又叫"萨岁",即始祖母,她是侗族宗教信仰中至高无上的神。她的作用就是对内掌管生死祸福,消除灾难,对外驱妖逐邪,保境安民。侗族由于对"萨"的尊崇、衍生出了一系列的行为规范、伦理道德,形成人们尊老爱幼、勤劳节俭、诚实善  相似文献   

17.
她曾多次受邀赴香港、青岛等地参加民间手工制品艺术展览会,并现场表演织布、雕花、剪纸等民间手艺制作;她创作的作品曾被黄永玉收藏,并亲自为她题词"阿雅手工",使之声名远播;她创作的作品销往美国、德国、日本,深受国际友人好评。她就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著名民间艺术家隆香梅。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浪潮下的中国,原生态已经变得如此稀缺珍贵,以致它成为21世纪的主要开发资源.2003年8月,由杰出舞蹈家杨丽萍在昆明推出的《云南映像》,乃是中国文化生长的一个重大契机,因为正是她率先提出了"原生态歌舞集"的理念.次年8月,山西左权举行的"全国民歌南北擂台赛",也在音乐领域引入"原生态"一词.随后,文化部开始使用这个概念,制订和实施抢救性文化挖掘计划.2005年南宁国际民歌节,原生态民歌再度引人注目.今年央视举办第12届青年歌手大奖赛,增设原生态组比赛,而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更是高举"原生态民歌"的旗帜,成为媒体竞相追踪的焦点.经过三年的培育,"原生态"已成为最热烈的文化时尚.  相似文献   

19.
一1992年9月8日.满洲里金秋的阳光显得格外慷慨大方,凌晨五点左右就已霞光万道,似乎在为头一遭出国的我壮行.我参加的这个"赴俄罗斯赤塔州经贸旅游考察团"有60多人,来自全国各地,多为西装革履的厂长、经理和金融界人士.也有10多个从事跨国贸易的"国际倒爷",他们衣着随便,每人带着几个大得令人惊叹的行李包.这种包大概是为"国际倒爷"们特制的,足足有一米多高,立在地上似一堵厚厚的墙.包里鼓鼓地塞满了中国货,一个包可以开成一个小百货铺或一个小服装店.与他们相比,我们这些平日里自认为有点身份的人,羞羞答答地要做一次"准倒爷",人人武装,全身披挂,背上背的、手上提的都是大包小包,唯恐少了.  相似文献   

20.
张曦 《民族学刊》2015,6(1):9-26,97-102
藏羌彝走廊的认知经历过封建王朝的"权力中心主义"以及"文化中心主义",也经历了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后,蜂拥而来的传教士的近代医疗、教育知识的洗礼。实质性的走廊的外部认知也拜陶然士(T.Torrance)、葛维汉(D.C.Graham)二人之力,华西边疆研究学会(West China Border Research Society)也建功至伟。随着接受过西方社会科学教育的中国学者的跟进,20世纪40年代走廊的地理空间及内部文化实质已有基本呈现。1978年后费孝通先生的"藏彝走廊"概念的提出,走廊研究再得活力。综合学科研究视角的提倡,也正好应对走廊的历史以及现状。在今后的走廊研究中,走廊中诸民族住民的主体性应该得到强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