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1.绿洲沙漠化发生的潜在因子分析民勤绿洲地处西北内陆河西走廊东端,石羊河下游。西、北、东三面被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所围绕。民勤盆地总面积2386万亩,而绿洲仅296.9万亩,占16.6%,荒地达2018.6万亩之多。降水少、蒸发大,空气相对湿度最大为55%。民勤绿洲自然于旱相当严重。全年降水量仅115mm,不仅大气干旱,而且土壤干旱。由此可见,干旱的气候条件,(大气干旱、土壤干  相似文献   

2.
浅谈河西走廊绿洲农业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曲玮“绿洲”又称“沃洲”,是干旱地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是干旱地区劳动人民长期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为自己创造的环境优美、适于劳作、繁衍生息的地方。在水资源极为缺乏的干旱地区,“绿洲”与水有着密不可分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3.
11世纪维吾尔社会思想与《福乐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1世纪维吾尔社会思想与《福乐智慧》刘志霄公元840年,由于天灾人祸,立国于漠北草原百余年之久的回汗国瓦解了。维吾尔部众分四支迁移:一支南迁进入长城,定居河北一带;其它三支西迁分别进入河西走廊、吐鲁番盆地以及葱岭以西的中亚地区。先后建立起了三个政权。...  相似文献   

4.
周恩来与西路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恩来与西路军●董汉河西路军的形成和西进河西走廊,是为了实行中共中央提出的“打通国际路线”之方针。周恩来是这一方针的最早提出者和实施者之一。西路军西进河西走廊之前,周恩来和毛泽东虽曾提出过疑问,但最终是同意的,并有过许多电报指示。“打通国际路线”是形...  相似文献   

5.
安西锁阳城     
《中文信息》2008,(5):68-69
锁阳城又名名苦峪城,位于安西县桥子乡南8公里,坐落在废弃的古冥水(疏勒河支流)绿洲的风蚀荒滩上。这是迄今河西走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也是我国少有的巨型古城遗址。它因为城周围长满味美甘甜的锁阳而得名。每当仲春三月,艳丽的锁阳花染得荒原一片彤红。  相似文献   

6.
明朝对河西走廊的财政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甘肃镇地处河西走廊 ,在明代国防安全体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为了确保河西走廊的稳定与发展 ,明朝对其采取一系列财政政策。明廷通过直接拨款、减免税粮、开中法等手段 ,不断地向河西走廊划拨所需费用或运送所需物资。同时 ,河西走廊所在的陕西布政司亦采取相应的政策 ,从钱、物等方面对河西走廊予以长期的支持。通过中央和地方双重财政的扶持 ,使河西走廊始终起着稳定明代西北边疆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河西地区建立"节水型社会"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河西走廊有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内陆河流域 ,其自然条件、水资源现状、生态环境、产业结构等存在一定差异 ,其中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 ,根据张掖市建立节水型社会试点的基本经验 ,在河西走廊普遍展开建立节水型社会的实践 ,势在必行 ,这是解决河西走廊水资源问题的唯一选择。本文在分析河西走廊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 ,从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努力探索水资源市场化管理的途径、建立农民用水者协会参与式管理模式、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加强节水水利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有效地防治水资源污染等方面提出了建立节水型社会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王旺多 《兰州学刊》2004,(2):106-108
本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观背景下 ,考察了河西走廊的农业发展现状 ,指出河西走廊目前在农业发展中面临许多严峻挑战 ,针对这些问题和挑战 ,提出了加快推进河西走廊农业发展并使之早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河西走廊是秦汉时期华、戎交往的重要门户,承载着双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任务。西域多姿多彩的学术文化通过河西走廊传入汉朝,汉王朝丰富的文化与学术也通过这里传入西域。河西走廊,是双方文化学术交流的重要纽带与历史见证。两汉时期,佛教、道教等已出现在河西走廊上。后世产生的小说、戏曲,也与河西走廊传入的西域文化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明清时期河西走廊地区甘州、肃州二地现存四种藏书记及其所附书目的解读,发现明清时期河西走廊学校图书传播事业总体比较滞后,而且逐渐趋于保守、科举化.而这种变化,又和明清时期河西走廊时代特点,以及国家统治思想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1.
“大夏”一名见于我国古代诸多文献。大夏与大月氏、乌孙,皆为我国古代西北地区重要民族,且对中亚地区历史有着深刻影响。大月氏和乌孙两个民族最早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居住地以及他们西迁的路线,经国内外诸多学者的长期研究,已基本明朗。至于大夏,其原居地,学者们或认为在塔里木盆地,或认为在河西走廊或兰州、临夏一带,但是,若大夏西迁前的居住地在河西走廊或兰州、临夏地区,那么,有一些问题难以解释或难以理解。如,大夏在西迁过程中应对居住在河西走廊的大月氏和乌孙有所影响,然而,在历史文献中没有看到任何这种影响的踪迹;若…  相似文献   

12.
《中文信息》2008,(5):56-62
薄荷片推荐:众所周知.在新疆有个消失了的楼兰古国.曾经震惊世界.而在甘肃一样有这么一个消失的国度.却曾经鲜为人知.那就是著名的张掖“黑水国”。自从俄罗斯的某个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并发掘后,黑水国遗址轰动了全世界。张掖“黑水国”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成为了古“丝绸之路”上进入河西走廊的重要驿镇。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秀美的山川.淳朴的民风.丰美的水草.素有“金张掖”的美誉。  相似文献   

13.
背景资料 中国西南的横断山区不仅以其高山峡谷相间这一独有的地势特征而闻名于世,同时还是连接黄河及长江的重要文化走廊和民族走廊。民族学上称其为藏彝走廊或氐羌走廊。藏彝走廊是黄河上游地区与长江上游地区民族、文化交流的一个大通道。在该走廊的六条南北流向的大河水系中,尤以岷江上游最为重要,而隶属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原茂汶羌族自治县)更是该流域的中心,尤其是县城凤仪镇所在谷地是岷江上游地区面积最大的一处河谷冲击扇平原,因其土肥地美,水源充足,气候宜人,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人在开发河西走廊的过程中,对该区域展开了地理与文化之话语建构,将之纳入现代国家与社会建设进程是其核心叙事.这一话语建构过程以现代疆域观念和地理知识为基础,但同时也将该区域的旧疆意象和历史话语编织到其内部.这种话语组织形式在将河西走廊的时空范畴转换到现代地理与文化层面的同时,也建构了其新的"边疆性".  相似文献   

15.
流称之为内流河,也叫内陆河。内流河多分布在降水稀少的半干旱和干旱地区.发育在封闭的山间高原.盆地和低地内.支流少而短小.绝大多数河流单独流入盆地,缺乏统一的大水系.水量少.多数为季节性的间歇河。其水分作内循环。矿化度由上游向下游增加。世界上最长的内流词是俄罗斯的伏尔加河.全长3690千米.河水主要靠上游高寒地区融化的雪水补给,最终注入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我国内流流域占中国±地总面积的36%。主要分布于中国北部的内蒙古高原.西北的河西走寐.柴达木盆地.新疆的大部分地区.以及西藏的藏北高原。此外;东北酌松嫩地区也有局布的内流区。位于新疆的塔里木河.不仅是中国最犬的内陆河。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内流河之一.全长2000多千米,河水也靠高山融化的冰水补给.所以夏季流量较大.冬季流量少.它流经塔克拉玛千沙漠.最后注入台特马湖。  相似文献   

16.
《西凉伎》是汉唐时期产生于河西走廊,并且在都城长安和京银地区也深受欢迎而广为流传的一种散发着浓郁的西部民族风情的文化品类,其内容起初包括音乐、舞蹈、杂技等。到了中唐时期,《西凉伎》又成了“新乐府”诗歌中“即事名篇”的诗题。它在我国文化艺术史上曾经产生过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现存文献史料和敦煌壁画证明,《西凉伎》虽然产生并流行于河西走廊而且以“西凉”命名,但其渊源却在西域,它是古代西域音乐、歌舞进人阳关、玉门两关以后,在敦煌。酒泉、张掖、武威等地长期流传过程中吸收了部分汉族文化而定型的。《隋书·音乐志…  相似文献   

17.
西部·云南     
《中文信息》2007,(5):0-33
云南有大小河流600余条.分属世界著名六大水系的上游,其峡谷落差大,湍流汹涌.适合涤荒的不多却很精彩。[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关于西路军败于河西走廊的原因,毛泽东同志早有结论。为了进一步研究西路军的历史,我们在考察报告之二中,又提出了其他几个方面的因素。本文,想就马匪在河西阻击红军的兵力部暑及作战方式作一考察。  相似文献   

19.
魏晋时期,在河西地区聚居了大量的少数民族和西域胡人,他们人数众多,时叛时降.他们与汉族交错杂居,对河西地区影响深远,使魏晋时期的河西走廊呈现出多种民族聚居的居民结构.  相似文献   

20.
五凉时期河西人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汉唐间河西人口以五凉时最盛根据考古材料及文献中的点滴记载,河西很早就有了人类的足迹,并在走廊的广阔区域内从事畜牧业和农业活动。从目前已知材料看,可以肯定汉武帝在此设置郡县之前,由于河西地区的居民主要从事畜牧业,只有少量的农业,而畜牧经济可以容纳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