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穆斯林社会,朝觐为妇女的身份变迁提供了良好的场域。通过朝觐前、中、后的仪式活动和心路历程,穆斯林妇女由"朝觐者"成为"哈吉",她们在完满功课、完善自身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社区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2.
一般认为,在大航海之后,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就逐渐衰落了.也有学者通过对毛皮之路、茶叶之路以及欧亚大陆南北商贸路线的研究,力图纠正这种衰落论.实际上,衰落首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大航海之后的世界,随着白银在全世界的流通和全球贸易的发展,的确使得大宗海洋贸易更加有利可图.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陆上丝绸之路的全面衰落.16-19世纪中亚穆斯林从中亚经伊斯坦布尔的朝觐之路,应该被视为丝绸之路西段的一部分.朝觐不只是宗教功课,也同时伴随着一定规模的人员流动和贸易活动.在这个意义上,考察穆斯林的朝觐之路也可以扩大我们对传统丝绸之路的认知.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伴随着近代中国社会与文化之重大蹙变,西北回族社会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变迁.主要表现四个相互驱动的变迁过程:人口聚合及集居格局的稳固;朝觐风气的兴盛;门宦发展、教派分化以及教争的新动向——西北回族社会自治的实现,以及穆斯林新文化运动蓬勃开展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回族素来和伊斯兰文化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和密切的现实联系,朝觐作为回族穆斯林的宗教功修之一,体现在文学创作上是一种融合了伊斯兰信仰和中国少数民族具体语境的书写。这种书写不仅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回族文学的表述空间,而且对把握新时期以来回族文学的发展、厘清宗教与文学在当代中国的关系,建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整体格局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的上海穆斯林有着浓郁的宗教意识和虔诚的信仰,按照伊斯兰教义的规定,他们将自己的财产,甚至是毕生积蓄用以修建清真寺、修缮回回公墓、支助朝觐活动等各项伊斯兰教事业建设,推动了近代上海伊斯兰教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两宋时期 ,穆斯林在对西北区域经济开发的过程中 ,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 ,如重视商业经济的创新与发展 ,积极发展贡赐贸易经济 ,创建复合经济结构与发展模式 ,营造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 ,利用朝觐活动发展国际贸易等。这些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对我们今天进行西部大开发 ,发挥穆斯林民族的潜力和优势 ,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穆斯林真正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发生在明清时期。海南三亚回族穆斯林作为中国回族穆斯林中的一员,其中国化进程既有明清王朝对穆斯林严厉管束的外在压力,也有穆斯林内部为改变其衰微而主动进行变通革新的内在要求,其中国化的途径及表现形式,基本上反映了中国伊斯兰教穆斯林中国化的一般进程和规律。  相似文献   

8.
云南穆斯林朝觐小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云南穆斯林朝觐小史姚继德伊斯兰教(Islam)传入滇省,考诸官稗史乘,其时限可上溯至唐宋时期,亦即南诏、大理时代(西元618—1253年),①元初则达其高潮期。上自唐宋,下迄元初,遂为信仰伊斯兰教之各族──主要为波斯人、大食(阿拉拍)人及西域其它各族...  相似文献   

9.
郑和与穆斯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昆阳的马哈只碑上,明确地提到郑和的祖父称哈只、父亲称马哈只,说明其祖与父皆曾前往麦加,朝过天房。受这种家世的影响,使郑和在幼年时期从耳濡目染中,获得如何经蛮荒,渡大海,战骇涛,破巨浪的知识和参与朝觐天房的经验。这种稀有的经验,早已给郑和提供了一个下西洋的景像,虽不完整,但至少使郑和头脑中有了西洋的轮廓,这在中世纪的中国,也惟有少数穆斯林家庭,才具有这种知识。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政权中,地方长官入京朝觐天子,具有申明君臣之义的重要政治意义。具体到唐代,地方长官的朝觐行为在唐前期由州郡代表朝集使承担,安史之乱以后则由藩镇长官节度使承担。与朝集使不同,唐代节度使的朝觐并无明确制度规定,但“拜章请觐”是被大部分节度使遵守的一种政治规则。唐代节度使会出于罢职归朝、入朝为官、军功受赏、躲避祸乱、入京述职等原因请求朝觐。随着唐代中央与地方势力的此消彼长,节度使的朝觐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内涵特征:唐肃宗至唐德宗时期表现为“不敢往,亦不敢叛”;唐宪宗至黄巢起义之前表现为“中外践更,出入跌用”;黄巢起义以后则表现为“称兵入朝,不由奏请”。唐代节度使的朝觐在这一过程中由恭顺之意异化为悖逆之举。  相似文献   

11.
中国穆斯林是以伊斯兰文化为中心、以生活环境中的中国传统文为背景的,包括我国回族、维吾尔族等10个传统的穆斯林民族和汉、蒙、藏、傣等其他民族中信仰伊斯兰教的族群。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穆斯林文化在历史上多处于被表述的境遇。20世纪前期,随着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变,中国穆斯林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在一批有志之士的努力下通过创办刊物、兴办学堂等方式,进行中国穆斯林的文化自觉和自我表述行动。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落实,中国穆斯林的文化自觉和自我表述行动也重新开始,创办刊物成为一种重要的进行自我表述与文化自觉的途径。20世纪90年代末创刊的《穆斯林通讯》便是在这一背景下创办的穆斯林刊物之一。  相似文献   

12.
清代对于漠北喀尔喀蒙古实施的朝觐制度是满蒙历史发展的一种表现,也是当时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必要措施。喀尔喀蒙古王公对清朝的朝觐中,体现了清廷的权力,也满足了朝觐者物资需求,在朝觐中有着突出的在物资交换前提下对清朝进贡的内涵及历史意义。主要分析清朝对漠北蒙古的朝觐制度,研究了朝觐所体现的经济关系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3.
研习阿拉伯语以及波斯语是中国穆斯林的重要学术传统之一,一千多年来,中国穆斯林在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教学与研究方面一直做着不懈的探索和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沟通中华文化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交流、促进中国与阿拉伯—伊斯兰国家间的友谊做出了贡献。在我国对外开放日益广泛的今天,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穆斯林的这一文化传统,对于提高穆斯林自身文化素质、促进国际交流和文明对话、增强各民族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伊斯兰天课制度被中国穆斯林视为"天命功课",现今依旧存在于西北回族聚居区,继续发挥着其效力,深刻影响着回族穆斯林的生活。本文试图通过甘青地区穆斯林社区个案研究,阐释西北回族天课制度的内涵及特点,并努力反映西部大开发背景下西北穆斯林社会生活的嬗变。  相似文献   

15.
丝绸之路不仅是连接东亚与西亚的贸易古道,也是伊斯兰信仰传入中国的一条重要通道。不论是在中国广袤的西部,还是今天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丝绸之路途径的地方依然留有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早期的重要印迹。根据伊斯兰教研究者的考证,这些印迹及与之相关的传说有时并不是真实的历史,但是它们将域外伊斯兰教与中国穆斯林的历史记忆连接在一起,塑造了中国穆斯林的宗教认同,反映出穆斯林世界与中国交往的重要历史片段。  相似文献   

16.
对于海南岛的穆斯林与清真寺,我们一直缺乏较深入的分析及其研究,从而成为回族史、中国伊斯兰教史、海南岛史及中西文化交流史的一个相当薄弱的研究环节,本文试勾稽较分散的中外文史料,对这一问题作一初步探讨,敬请有关专家学者补充修正。一、穆斯林自唐代以来迁入的史实唐代,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广州是阿拉伯穆斯林较早登上的通商口岸之一,这些穆斯林  相似文献   

17.
回族等穆斯林民族,在甘宁青形成南北、东西两条带状分布带,即“银平穆斯林民族走廊”“河湟穆斯林民族走廊”。两条“穆斯林民族走廊”中的穆斯林各民族,在中国西北民族居住地理分布格局和经济地理格局中,均处于中间或交界地带,在各民族之间、各种文化之间发挥某种特殊的桥梁纽带作用。两条“穆斯林民族走廊”中的回、东乡、保安、撒拉等民族,由于相对集中聚居的缘故,其文化保持较为完整,民族性、宗教性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18.
在穆斯林文化发展的中心地带,民俗文化内容中蕴含的民族气息相当浓厚,并呈现出由中心向外扩散的态势。从跨文化交流的视角来审视,穆斯林民俗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传承与传播,大多是以穆斯林内在相通的文化特质和情感基因为根基的。纵观中国与中亚穆斯林民俗文化的历史积淀和现实条件,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进程中,穆斯林民俗文化内隐着确定的文化价值主题,各种穆斯林民俗文化交流都承载着“多元共生”的朴素文化思想,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搭建中国与中亚民俗文化深度交流的和谐舞台,从而达到营造多元文化共生的局面,构建“为己”和“为他”的跨文化交流双向驱动模式。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回族争取国际声援的国民外交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爆发后,回族中一批爱国志士在中国回教救国协会的大力支持下,组成中国回教近东访问团、中国回教南洋访问团,或以个人身份,前往穆斯林世界进行抗日宣传活动,揭露日本侵略者的伪善面目,呼吁穆斯林世界抵制日货、与日本断交、声援中国的抗日正义斗争,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使中国的抗日斗争得到世界穆斯林在道义和物质上的大力支持,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今天云南回族穆斯林使用的语言中,搀杂着为数不少的波斯语词汇,这种含有外来语词汇的语言体现了历史上中国和伊朗的文化交往。本文通过深入到云南回族穆斯林居住的村寨,搜集当地回族穆斯林脱口而出的语言词汇,以此追溯其历史文化的渊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