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水江流域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当地民间许多地方性制度密切相关,其中木材贸易的"当江制度"演变是了解清水江流域生态变迁的切入点。"当江制度"即茅坪、王寨、卦治等三寨木行轮流当江,上河山贩不能冲江出卖,下河客商不能越江购买,林农也不能直接将木材卖给下河客商。"当江制度"的核心是禁止"越江争买",这种木材垄断贸易规则有力地维护清水江流域林业的持续发展和当地生态的平衡。"当江制度"崩溃与清水江流域生态退化同步。换言之,"当江制度"的兴废关系到清水江流域生态的好坏。  相似文献   

2.
南北朝时期大阳蛮原居地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民族历史地理应以民族的活动为主导。本文对南北朝时北附的大阳蛮着重考察其与南部大阳蛮的联系,指出齐梁时势力强盛的大阳蛮原居地应以大洪山区为中心。刘宋时沔北诸蛮以山蛮最强,亦可证成此说  相似文献   

3.
唐代蛮族众多,多分布在江南西道、岭南道、黔中道、剑南道等地区,由于远离政治中心,加上经济文化落后,蛮区在唐王朝中的政治地位被边缘化了,成了安置贬官和低级官员的地方.文人涉蛮多是被动的,在他们诗中常表现出畏蛮、骚怨、漂泊、思家、恋阙等心理.但由于涉蛮诗人个性气质不同,所处政治环境有别及蛮区的汉化程度不一样,使得他们的涉蛮诗在呈现出一定共性时又表现出较大差异性.由于内容及创作背景特殊,涉蛮诗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同时文人的涉蛮对于提升蛮区文化水平,创造弱势文化区域的强势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有关文献记载的“蛮”字语义进行初步探讨,认为古汉语“蛮”就是藏缅语“人”之记音。同时就“蛮”的文化现象进行考察,认为“南蛮蛇种”就是蛇龙图腾崇拜  相似文献   

5.
明王朝与都掌蛮之间的恶性互动持续了两百余年,都掌蛮最终被明王朝消灭,其原因有四:第一,中央王朝急功近利,改土归流;第二,朝廷命官言而无信,杀降要功;第三,地方势力豪夺土地,支持改流;第四,都掌蛮自身"劫掠"无度,"叛服"无常。都掌蛮被明王朝消灭,不仅是明代西南民族地区乡村社会与国家之间恶性互动的必然结果,而且也是我国历史上中央王朝灭种灭族的典型案例。都掌蛮的消亡,既有中央王朝、朝廷命官、地方势力等多方合力围剿的原因,也有都掌蛮族群自身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李白《菩萨蛮》、《忆秦娥》二词 ,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该文考察第一首词的著作权归属问题 :“菩萨蛮”词牌出现于李白身后 ,词成熟于中唐 ,李白作品早期版本未收录该词 ,诗人终其一生从未到过该词首次被发现的公共场所———“鼎州沧水驿楼” ,该词所呈现的“气象”亦与李白的个性及其诗歌的艺术风格相去甚远 ,据此种种 ,认定此词不是李白的作品。  相似文献   

7.
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以梅山蛮溯源为起点,以"参考神话,还原历史"为目标,查找、梳理、辨识先秦述苗典籍,对"古越与梅山蛮"、"大禹与会稽山"、"会稽山与瑶族"、"平王与高王"、"水浸天门与伏牺兄妹"、"茅、苗、梅的意义"等问题作了新的探究,昭显了古越文化影响现代瑶族的踪迹。  相似文献   

8.
四川珙县麻塘坝的岩画及悬棺葬 ,是汉魏唐宋僚人 (僰人 )、元明时期都掌人在同地域同时代的遗存。川南都掌蛮继承了古代僚人的主要习俗 ,岩画在头饰椎髻、使用铜鼓、巫术活动、猎头祭祀等方面 ,呈现出与悬棺葬俗相同的文化特质 ,揭示了岩画与悬棺葬之间的密切关系。岩画以丰富的文化内涵 ,折射出都掌蛮及其先民在生存发展、经济生活、文化传统、宗教习俗诸方面的活动痕迹 ,岩画是都掌蛮刻画在峭壁上的史诗  相似文献   

9.
晚唐李可及尝于安国寺作菩萨蛮队舞,两《唐书》对此事记载并不统一。《碧鸡漫志》关于菩萨蛮、《菩萨蛮》曲、菩萨蛮队三者的概念较为模糊。菩萨蛮队舞是晚唐李可及在骠国乐的基础上创制的具有鲜明佛教特色的舞蹈。宋代教坊将这一类舞蹈合称为女弟子队舞。  相似文献   

10.
《溪蛮丛笑》一书以条目体例形式记述了公元 12世纪时沅江流域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土产方物、文物古迹 ,是研究这一时期湘西民族史及历史民族文化状况的珍贵资料。原书作者朱辅为南宋人 ,其生卒年代、仕履经历及其人品才识的具体情况史料缺载 ,本文运用历史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 ,借助《溪蛮丛笑》一书本身和叶钱为该书所作序言及其他相关零星资料 ,尽可能对朱辅的生平、为人品格和才情学识加以大致复原  相似文献   

11.
蒙元时代的敦煌西宁王速来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4世纪初,东西方同时有两个速来蛮,一是驻镇沙州的“西宁王速来蛮”,一是“义阑克第十六汗速来蛮”。本文通过对西宁王速来蛮的始祖等问题的探讨,认为西宁王速来蛮是察合台后王,而非旭烈兀之后。  相似文献   

12.
"都掌蛮"消亡原因补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朝政府为了在川南都掌蛮地区维护集权统治,对该地区强行实施改土归流,但因条件不成熟而遭到都掌蛮强烈反抗,置流与反归流成为当地民族矛盾激化的焦点,进而演化为镇压与反镇压的斗争,都掌蛮在反明斗争中遭残酷镇压而消亡.都掌蛮因明王朝强行实施改土归流而发难,最终导致其消亡.  相似文献   

13.
泰戈尔的《飞鸟集》与苏轼的《菩萨蛮》是历史留下的珍贵的财富,他们创作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但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充满了自由丰富的想象力,表达了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也宣扬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其豁达的哲学情思与浓烈的人文精神,以及其所表达的意象与情怀,对当代人心灵的健康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关于梅山蛮主体的族属问题,学术界尚有争论。本文主张瑶族先民才是古梅山蛮的主体族群,从汉人史籍、瑶人文献及口碑、梅山教三方面对此做了论证。  相似文献   

15.
《菩萨蛮》是唐宋时期较为流行的词调之一。它具有令人注目的流行元素:曲调可歌可舞,音乐有个性特色,有与诗歌相同的歌词句法,并有诸多名家名作的引领。这些元素使《菩萨蛮》在流行中充满了活力,经久不衰。《菩萨蛮》在流行中其题材表现的生活面日益丰富,表现的词境也日益开阔,其流行状况体现了词体的逐步演进。  相似文献   

16.
蛮、侬的主要区别表现在各自的方言的调值不同。板干和百昂都是田林县较大的、有悠久历史的自然屯,入赘婚既盛行又典型。侬的入赘婚更盛于蛮。入赘婚改善了当地严格的民族内婚制,扩大了当地的通婚范围。入赘婚报家庭财产继承和宗族兴旺观念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唐昭宗登齐云楼,令乐工歌御制《菩萨蛮》。诸王及臣工皆有和作。通过对《菩萨蛮》(登楼遥望秦宫殿)的作品考辨,发现其中隐含着重要政治信息。这首以"思归"为主题的《菩萨蛮》歌曲,实质上是李晔借助《菩萨蛮》音乐传播方式,召集各路兵马勤王的号令。  相似文献   

18.
清末民初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中记载的"西藏神话"《蛮三旺》被学者们认为是藏地流传的关羽传说。对《蛮三旺》的叙事结构、情节母题和《格萨尔》史诗进行比较研究,会得出《蛮三旺》不是关公的传说,而是格萨尔降魔救妻的史诗故事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长沙蛮初考     
东汉时,“长沙蛮”同“武陵蛮”一道,出现于中国历史舞台上。最早的记载同样见之于范晔《后汉书》。范氏在书中转述了关于盘瓠的传说,认为长沙蛮和武陵蛮均属盘瓠之裔,并多次记载了“长沙蛮”的活动情况。但自东汉末年以后,“长沙蛮”一词却又从史籍中消失了。这支“蛮”族是否不存在了呢?显然并非如此。另外,长沙蛮与武陵蛮虽同属盘瓠集团,其实二者之间还是有区别的,他们分别属于不同民族的先民。笔者已撰有关于“武陵五溪蛮”的专文,这里拟再就长沙蛮的源流、归属诸问题,初步作些考察。  相似文献   

20.
隋唐以来的流行说法,定古夏水是长江中游北面的支流,在今湖北江陵以东分长江东流.迳江汉平原腹地,东北流入沔(汉)水,定涌水亦出今江陵县境,分江水(或分夏水)南流入长江。实误。根据订正后的《水经注》以及其它汉魏六朝时的古记载,结合我们前此之研究成果,可知:古夏水所受之“江”当是今蛮河(古沮水,亦称“江”),分“江”之处在古江陵(在今宜城县南境)东南的江津(今蛮河下游北岸的璞河瑙附近),东南流,经今宜城南境、钟祥西北境,在今钟祥西北境丰山口稍南处流入沔(汉)水。涌水当是夏水的一条支流,在古华容县分夏水东流入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