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看似漫长的暑假结束了,重返学校后竟然有一种久违了的感觉。也许经过暑假,很多人都会有一种“还是在学校好”的感慨,我虽然不否认,但经过小小的暑期兼职实习后,我尝到了工作的苦与累,体验到了完成工作的成就感。我感受到,工作给人带来甘甜、给人充实感,让人知道自己“了不起”的地方,这都是象牙塔里的校园生活无法比拟的。  相似文献   

2.
谢胜瑜 《社区》2009,(2):26-26
有语录说的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可如今不是战争年代,主张“不怕活”与怂恿“不怕死”相比,显得更尊重生命,也更贴近现实。“不怕苦”这个道理人人都懂。苦瓜清火、苦情人心、苦难励志,“苦”如人生的补药,无论人们情愿不情愿,喝下了服过了,终究对身体和心灵会有好处,更何况,苦后边大多有甜做它的跟屁虫。  相似文献   

3.
《21世纪》2012,(11):40-47
即便不谈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放眼中国各地斑驳的墙上,迄今还烙有“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标语。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高一团体心理辅导课“体验快乐,分担不快乐”活动过程为研究素材,通过对辅导目的、内容和动态过程的分析,提出评价团体心理辅导课必须考虑的4个重要视角:第一,心理辅导教师应该有较高的心理素养;第二,辅导活动的情境应该体现人——人互动、人——物互动的特征;第三,应该让学生成为感悟学习者,使学生更多地获得亲在性的体验;第四,活动中重视教师和学生给出的过程性评价。  相似文献   

5.
人们常说:“家有五斗粮,不当孩子王。”因为在世俗的眼光中,选择了教师就意味着选择了一生的清贫和清高。当今社会很多人受商品大潮的冲击,避教师之清贫投入到下海的潮流中,也有少数人意识到教师职责的伟大和神圣,对教师的清离退避三舍。然而就现代文明发展来看,教师是人类文明延续的承担者。正如杜成所说:“教育乃是社会生活延续的工具。”面对人类几千年来的文化史,人们不可能—一去体验,所以人们在进入社会之前,首先应该在一个固定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和做人等方面的教育,以便适应社会的需求。教师就承担着这一教书育人的重任…  相似文献   

6.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相似文献   

7.
身陷困境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先后通过两部作品《空中怪物》和《个人的体验》,表达了在人生遭到打击的时侯,应该“正视现实,不欺瞒自己”的人生态度。本文从“自主选择”、“承担责任”和“心灵之地狱”三个方面对作品的这一主题思想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8.
顾思虹 《社区》2009,(33):16-16
有些媳妇最怕的就是听婆婆不厌其烦的“教诲”,从早到晚地发号施令,做媳妇的心里是有苦说不出,有冤无处诉,那种感觉比哑巴吃了黄连还苦。我曾问过一些与婆婆相处得不那么好的女友,你以后就决定不再和婆婆打交道,也不和她老人家说话了吗?  相似文献   

9.
孩子的阅读     
流沙 《社区》2009,(33):63-63
这是一个风行享乐的年代,关于如何“活得更好”的话题与“给孩子减压”似乎相得益彰。除了老师和家长,有许多有权威和社会责任感的人都认为,不应该给孩子太多的压力,要给他们游戏的时间,再给他们撒娇的时间,  相似文献   

10.
《华人时刊》2004,(7):46-47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若把这句话中“人上人”理解为“佼佼者”而不是其它不健康的含义,用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中药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蔡宝昌教授身上,倒是十分贴切。  相似文献   

11.
我们经常会听见一些词例如“刻苦学习”、“苦读”等来形容读书之苦。其实我认为应该是“读书之苦是源.读书之乐是泉”。  相似文献   

12.
香燕 《新天地》2011,(12):56-56
满怀希望,一脸稚气的我带着满腔热情踏进了教育的世界,人人都说教学苦,在古代有“家有五斗米,不做孩子王”的说法。确实,做一个老师挺苦挺累的,做一个好教师就更苦更累了,但这是我们选择的职业,所以我们要做的只有默默工作。  相似文献   

13.
浅谈现代读书方法谭桂芝图书,是人类思想和劳动成果的记载,是人类社会和科学知识积累的主要形式。学习就要和图书结下良缘,从书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但是,在知识“爆炸”的社会里,仅就遵循“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功夫法”是不行的。因为,一个人...  相似文献   

14.
在日常工作中,谁距离老百姓最近?是乡镇干部。然而乡镇干部苦也,在乡镇干过的同志应该有这样的体会。现阶段乡镇干部的苦可以用这样的顺口溜来形容:摸爬滚打终日疲惫,急难险重必须到位,一日三餐时间不对,逢年过节天天备战,正常提拔还得排队,  相似文献   

15.
托尔斯泰在《论艺术》中指出:“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语所表达的形象来传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种同样的感觉一一这就是艺术活动.”巴金的创作活动与托尔斯泰的论述是相吻合的.巴金是在感受和体验了各种悲哀而难以排适之后才开始创作的,所以,他首先是悲哀的体验者;他又认为自己的创作是倾诉人类的悲哀和自己的悲哀,所以他又是悲哀的表现者.听听他自己的表白:“我虽不能苦人类之所苦,而我却是以人类之悲为自己之悲的,我底心里燃烧着、种永远不能熄灭…  相似文献   

16.
在构建和谐社会视域下,作为新时期公民道德践行者的大学生必须正确认识现代公民道德责任的要求,全面正确地理解自由。公民道德责任是其他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内在生长点,公民道德责任的社会功能是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的精神基础,是公民实践道德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具有约束和规范公民日常道德行为的作用。大学生公民道德责任的内化指向即为重构道德良心的知、情、意结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公民道德是“知”的主要构成,诚信构成了公民良心的情感体验,社会的公平正义是“意”的最终指向:  相似文献   

17.
在数学课堂中,优等生精彩的发言,总能赢得老师的欣赏和喜爱;而那些学有困难的学生,往往成了陪衬那些优等生的“绿叶”,完全体验不到丝毫成功的喜悦。然而,数学课堂毕竟不是优等生的“专利”,身为教师,我们是不是应该把目光更多地投注在这些“绿叶”身上呢?作为教师,应该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唤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后进生”,应该给他们创造机会,增加希望,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8.
“风”作为一种自然景象被古代中日两国文人所喜爱和描绘。唐诗和《古今和歌集》分别作为中日古典文学的代表,二者描写的“风”意象既有心有灵犀的感同身受,又有因人而异的别具一格。唐诗中描写的“风”意象风格多变,内涵丰富,关注人的社会体验和道德,而和歌中所表达的“风“意象内容单调狭隘,更多关注个人体验和情感。  相似文献   

19.
经典文学作品中隐藏着“陌生性”对“熟识性”依赖、“原创性”因其审美性与社会性的此消彼长而隐退的两重悖论.文学批评中的工具主义出于批评家希冀文学“有用”的初衷,是一种合理认知,但是专业文学批评必须坚持以审美体验为基础的本体式研究,甚至不排斥部分回归印象批评.合乎文学逻辑的批评伦理应该予以批评家充足的个性化阐释空间,同时尊重“外部研究”对文本社会意义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梁玉山 《新天地》2011,(12):242-242
学生的品德形成,不是靠一种教导,而是靠一种熏染,是通过体验来感悟和内化,从而进行道德认知和践行的。作为思想品德教师不仅要教学生知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感,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创新,从而走好人生之路。因此,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践价值,就应该体现在“引领”和“体验”上。下面围绕“引领”和“体验”,浅谈思想品德课教学应注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