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0 毫秒
1.
在以儒家文化、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并存与交融的青海高原文化圈中,大学生人际适应的难度加大,部分大学生人际关系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汉族大学生与青海五个世居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关系适应能力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民族心理特质、民族历史上的交流和冲突是影响大学生人际适应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大力发展民族高等教育提高少数民族就业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的落后根本在于核心就业能力的差异.应通过大力发展民族高等教育消除少数民族与汉族间核心就业能力的差异,使得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劳动力纵向分割趋于一致,实现少数民族全国范围的跨区域的流动和迁徙,才可能改变世居和聚居的传统模式,从而最终解决民族问题.  相似文献   

3.
当前,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呈现新的时代特征,主要表现为大多数城市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数量超过了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男女两性比例趋于平衡;家庭化迁移和定居化趋势增强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长期居住意愿并不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以青壮年为主,但受教育程度比较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经济收入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找工作的途径以亲友介绍为主,自己寻找为辅,且从业特征具有高度的同质性;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缺失等.掌握这些特征,对处理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保障其权益,建立和谐城市民族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贵州两个少数民族村寨问卷调查的数据为依据,对贵州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现状及主要特点进行了考查。调查结果袁明: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对民族婚姻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人口流动扩大了民族通婚的地域范围,使传统的婚姻观念与形式受到挑战;也使民族地区离婚率提高,性爱观出现混乱,违法婚姻增多。对此,应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加强婚姻观念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以促进科学、文明、进步婚姻观念与婚姻形式的建立与传播。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城镇化、市场化的深入发展,我国已进入了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的活跃期。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总体趋势是,由边疆地区向内地和东部沿海地区流动,由农村和草原牧场向城市流动。尽管目前很难对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总数做出十分准确的统计,但有几点是可以肯定的,一是东部沿海各个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都在持续、快速增长;二是东部沿海各个地区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和常住人口多于当地世居少数民族户籍人口;三是流动到东部沿海地区的少数民族在全国所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如果东部沿海地区将来在民族关系方面出问题,可能主要出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当中。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的民族工作起步较晚,基础薄弱,许多工作还不够到位,需要不断改进、完善和提升。近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都高度重视东部沿海地区的民族问题,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关注和研究东部沿海地区的民族问题。我们相信,东部沿海地区民族问题研究一定会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专家学者一定会为东部沿海地区民族工作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青海省世居民族除汉族外,少数民族主要有藏族、回族、撒拉族、土族和蒙古族。除回族外其它四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其中藏族和蒙古族有自己的文字,土族也试创了自己的新文字。藏族是我省一大主体少数民族,但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藏族比之我省的其它民族相对地在经济、文化、教育上发展滞后。因此,青海的民族工作在一定意义上讲,在做好各个民族共同工作的同时,主要是指做好藏族的经济和教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工作。同  相似文献   

7.
研究表明,少数民族同胞最强烈的利益诉求是增加家庭收入,而不是改善居住和生活条件.不同性别、民族、年龄、地区、受不同教育程度的少数民族同胞利益诉求强烈程度是不同的.性别、民族、年龄、地区、受教育程度产生了少数民族同胞利益诉求强烈程度差异.不仅不同性别、不同民族少数民族同胞存在同一利益诉求和不同利益诉求强烈程度差异,而且不同年龄、不同地区、接受不同教育程度的少数民族同胞也存在同一利益诉求和不同利益诉求强烈程度差异.政府应大力改善基础设施、交通条件,来发展民族经济;大力提高少数民族同胞教育水平,来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通过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的改善、民族经济的发展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少数民族同胞生活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数量逐渐增多,其工资水平与工资权益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研究表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小时工资显著地比汉族流动人口低4. 07%,但随着工资分位的提高,流动人口工资水平的民族差异表现出明显缩小的趋势,在工资分布的顶端甚至不存在显著的民族差异。基于Oaxaca-Blinder分解和Melly分解的结果进一步显示,少数民族和汉族流动人口工资水平差异的62. 31%可以通过个人禀赋特征的民族间差异进行解释;并且随着工资分位的提高,个人禀赋的可解释比例也逐渐上升。因此,从提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工资水平和保障其工资权益的角度出发,首先,需加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劳动执法力度,切实保障他们的正当工资权益;其次,着力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缩小他们与汉族流动人口之间的工资差异。  相似文献   

9.
城市社区少数民族居民利益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社区民族利益不断演变,有其内外部因素,特别是对国家政策转变,即从“直接利益”分配到“利益机会”分配的转变中,对城市社区少数民族居民利益的影响。城市化的推进,城市的多民族化进程也在加快,城市里的民族成份和少数民族人口的不断增多,各城市社区传统的族群团体被频繁流动的人口冲击,打破了原来的人际交往圈,尤其是打破了原有的民族社区,这个过程涉及到各民族成员切身利益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民族关系的好坏。具体到民族地区城市社区的少数民族居民的利益演变研究,这是一个更加微观层面上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由于女性自身的结构性特征,少数民族妇女的流动形式、迁移过程及产生的后果都体现出了不同于男性和汉族女性的特征。因此,将少数民族女性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主体,特别是以一个地区的民族为例,对其流动的形式及特征等进行综合分析,进一步考察现实中少数民族女性流动人口的特征和原因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仅有利于少数民族女性在流动中的权益保护,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少数民族妇女的有序流动。  相似文献   

11.
师范生要取得实习成功,除了在知识储备、工作能力方面有足够的准备之外.还必须重视人际交往。要正确认识教育实习中人际交往的特点,认真研究教育实习中人际交往容易出现的问题,学习并掌握人际交往的相应技巧。  相似文献   

12.
有史以来,广西少数民族在外来强势文化的影响下仍然部分地保持了自己的民族特性。古代广西少数民族的语文德育内容也同样保持了自己的个性,具有宗法制度和稻作农业社会的特点。广西少数民族语文德育的发展变化既有明显的时代烙印,也有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在民族心理结构层面保持了民族特色,同时在开放的社会大背景下又不同程度地被其他民族的价值观所同化。  相似文献   

13.
略论东南亚华族的族群认同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二战以后 ,东南亚华人的国家认同 ,逐渐从认同中国转为认同于当地 ;其族群认同也从认同于中华民族转为认同于华人族群。各国华人的族群规模、经济实力、凝聚力 ,以及当地国政府的华人政策的不同 ,其华人族群认同的发展过程和走势也各不相同。但总体趋势是融合于当地社会 ,或作为族群之一构成当地国家民族的组成部分 ,或是同化于当地主体族群。他们作为东南亚人 ,在今后很长时间中仍将保持强弱不等的华人族群认同的意识。  相似文献   

14.
民族法制现代化是法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民族法制现代化在践行过程中有其固有的属性诉求,特别是民族性。满足、适应和推进民族法制现代化的路径是多元的,包括构建市民社会的理论视角、完善民族法制的形式合理性、促进人的现代化和少数民族本土法治资源的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15.
当代人口学特征的民族性是民族形成、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的积淀,被深深地打上了历史环境的烙印,是一种“历史地域性”。教育水平以及为“边缘效应”“胁迫效应”所强化的人口空间分布离散度,是民族人口学特征的主要环境塑造力。地域性内涵包括相互关联的“地域趋异性”“民族趋同性”和“聚居地烙印”。对民族人口学特征空间分布地域性的论证,理论上来自地域性内涵,以及“地域因子综合作用原理”“离散效应”和“教育效应”;实证上表现为人口学特征的东(部)西(部)、(西)南(西)北差异,离散度和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显著相关,以及聚居地分类与人口学特征综合因子聚类(东部与西部)、聚居地分类与综合因子设定分类(西南与西北)之间十分显著的地域重叠度。  相似文献   

16.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70年发展实践最为关键的主线就是国家一直以来的大力扶持。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族关系建构、民族政策演进、民族经济实践、区域经济政策,以及40年民族经济学学科建设为中国特色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研究提供了有效路径。结合民族八省区为代表的经济发展实践成效,总结出中国特色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本土经验,具体包括:以人为本的终极目标、全面小康的本质特征、区域协调的政策工具、"一带一路"的外在动力、绿色发展的内生潜力。这份经验总结揭示了中国模式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运行机理和理论支撑,体现了中国特色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关系。  相似文献   

17.
基于生态博物馆的民族文化景观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博物馆是一种新颖的传统文化保护手段,对民族文化景观的旅游开发具有示范效应。生态博物馆开展文化生态旅游具有必要性,生态博物馆的民族文化景观旅游开发应有自己独特的模式,并遵循保护第一、科学规划、入乡随俗、重质不重量、使用付费与回报社区等原则。  相似文献   

18.
边疆民族地区水域文化是各民族水文化与地域文化融合发展而形成的特色文化体系。以呼伦贝尔为例,从考察不同民族语言命名的水体名称释义出发,探讨各民族人民对于水体和相关地理元素命名的方式和特征,发现水体名称作为水域空间的关键文化符号。在文化空间生产过程中,建构和展现的地方性文化景观与特色民俗文化现象是以水文化本质为基础,以地方性知识的传承与发展为依托的文化表现形式。同时,又区分于那些强烈的治水、用水冲突的文化观念,呈现出边疆民族地区水域空间内独特的生产规律与生活逻辑,使水域文化在空间均质化和多重符号化以及地方化的变迁发展中,呈现出空间性、社会性和传统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9.
新疆兵团戏曲艺术在新疆特定的多元文化语境中发展、衍变,独特的地域文化使得新疆戏曲艺术具有区别于内地戏曲艺术的鲜明个性,在剧作思想上注重展现边疆各民族的善良淳朴个性以及独特的文化生活,进而宣扬维护边疆稳定,促进民族团结理念;在音乐、表演程式、舞蹈、舞美等艺术表现方式上对少数民族音乐、舞蹈等方面的兼容并蓄,传统戏曲艺术在文化认同理念的导引下,对西域文化及风情展示亦成为戏曲艺术在实现新疆化过程中与时俱进的革新和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20.
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虽有不同的开发模式,但其出现的问题多为利益分配问题。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产权不清晰,导致利益分配问题复杂化,由产权引发的利益纠纷成为突出问题。解决路径是:通过法律、政策明晰产权,赋予传统文化事实上的传承者、拥有者具有开发利用传统文化的事先知情权、同意权;协调旅游开发企业与当地居民的利益分配;培育内源性增长动力和共同富裕机制,减少社会摩擦;制度约束政府基层管理部门,构建旅游资源开发和经营的互信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