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伊斯兰文化作为回族社区一个特定的社会化"存在",以"尔麦里"仪式为特殊的"文化文本"流传于世,给解读与理解回族社会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尔麦里"仪式是回族社区一种伊斯兰宗教行为文化符号,也是回族宗教信仰与宗教行为实践关系的一种外在表现,其对回族社区伊斯兰文化的传承与保留发挥了历史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土家族闹灵是融歌、诗、舞于一体用于悼念亡人的歌舞。作为在土家族民间至今仍广泛流传的习俗,在其艺术鉴赏意义之后,更具有不可替代的民俗意义。从民俗表象上看,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土家族人"送亡人"和"还人情"的意义表述。在形式上表现了一种民间信仰场合中的"娱神娱人"的表演仪式。从结构分析,闹灵场域中存在着三种信仰力量,即土家族民间鬼神信仰、生活文化习惯以及官方儒学正统影响力。作为一项仪式时,闹灵是土家族叙述、实践和隐喻其世界认知符号体系的一种文化表演。  相似文献   

3.
新疆昌吉地区回族的"哄房子"活动不仅包含了宗教性的仪式——阿訇和满拉的诵经,也包括了世俗性的活动——亲戚朋友串门、吃席与答礼等。其不仅反映了传统村落社会中仪式活动对穆斯林社会的整合、对族群认同的强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也反映了回族乡民社会中蕴含的民俗心理及其背后的文化逻辑。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滇西大理喜洲回族为个案,透过对云南回族社会中盖新房时“竖中梁仪式”的观察,从文化综合主义的理论角度,展现了伊斯兰教文化与中国宗教文化在云南穆斯林社团生活中相互吸收、融合和排斥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5.
在甘南藏区郎木寺的回族村落,长期以来流传着一种名为"十三花"的宴席,具有较丰富的社会与象征意义。"十三花"作为一种地方性的回族饮食传统,承载了一定的社会文化功能,在各种仪式活动中,"十三花"成为回族乡土社会文化传承的场域,通过对乡土秩序的展演,地方性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关系得到重温和强化,社会网络和文化意义得以构造。  相似文献   

6.
开斋节作为每位穆斯林过渡性的人生礼仪,起着将信仰伊斯兰教穆斯林的世俗时间与神圣世界相联系,实现着仪式主体不同状态的转化作用,因此,开斋节期间,每个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虔诚而严肃,尤其是山西大同回族开斋节更为如此,本文拟运用"过渡礼仪"理论对大同回族开斋节仪式各阶段作简要分析,并进一步探求隐藏在节日文化背后的深层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7.
与其他地区回族相比,云南大理上丰呈庄回族在举办圣纪节的时间选择、可参与者身份规定等方面表现出一些差异性地方特点。对上丰呈庄回族圣纪节仪式的考察表明,作为社会互动的重要环节,仪式中的互访与共餐既增强了回族内部的凝聚力,也通过允许、接纳其他民族参与而实现了族群边界的跨越。在多民族交错杂居地区,不同民族在长期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社会互动密切,在各自保持传统的同时也不断突破固有的边界,促成了彼此社会关系与文化关系的聚合,建构起民族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回族禁忌习俗是回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回族禁忌主要来源于回族先民文化、伊斯兰文化 ,并受到其它民族文化的影响。回族禁忌具有制约人的行为 ,增强民族凝聚力和亲和力 ,维护和规范家庭、社会生活秩序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汉代"亡人"的存在背离"编户齐民"理想社会组织秩序。作为行政管理者难以控制而实际上长期存在的社会人群,"亡人"的活动往往促成了生产技术和文化礼俗的自然传播。"亡人"的数量和流向,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若形成规模,也可能导致"流民"运动。分析汉代江南地区经济文化进步的原因,不应当忽视"亡人"和"流民"的积极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0.
回族与科举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族对汉文化的学习基本上是在科举制下进行的。儒家文化基于其特有的政治和文化优势,通过科举在回族中普及汉语,促成回族内部由思想的儒化以至习俗的汉化,将儒家文化深植于回族的文化生活之中。同时,回族人民积极追求"儒与回相表里,因一以贯之"的思想境界,力求使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在理论上相互适应,从而确立儒家文化在回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回族伊斯兰文化独具的特色。  相似文献   

11.
回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历史上伊斯兰文化对回族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回族又是在中华大地形成的一个少数民族,在其形成与发展中吸收和承载了大量中华传统文化,并经历了对中华传统文化到中华民族再到国家的高度认同过程。文化认同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崇尚统一"的中华文化价值体系被回族接受后指导着每个回族成员的思想行为。近现代以来,回族在反对分裂、抗击外敌入侵、维护国家统一、捍卫国家领土完整方面作出了应有贡献。这与历史上回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具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了以兴办教育,倡导留学,设立社团,创建报刊为主要内容的近代回族文化运动。作者指出,民国时期回族文化运动,推动了回族伊斯兰学术文化的研究和发展,增强了回族人民的国家观念和爱国意识,在化解回汉隔阂,促进民族团结,培养造就一批回族人才和提高回族整体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文化的复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回族是我国境内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之一,也是在西部广泛分布的少数民族,研究回族伊斯兰文化、挖掘回族伊斯兰文化的资源优势,对推进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中华民族"和而不同"和谐文化建设乃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贵州回族精妙而复杂的通婚规则与仪式程序安排,体现了该区域共同体对婚姻关系及其因通婚而缔结的社会关系的高度重视。也正是因为这些婚姻规则的存续,确保了贵州回族数百年来婚姻与家庭关系的和谐与稳定。20世纪90年代后,贵州回族的婚姻规则及其仪式程式遭遇了巨变。这种巨变一方面赋予了贵州回族婚姻现代性的时代风尚,但也导致通婚关系、因婚姻而缔结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深刻转型。  相似文献   

15.
作为回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建筑艺术 ,既有一般建筑艺术的特质 ,也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 ,蕴含着回族的艺术观、人生观、审美观 ,反映了回族文化中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16.
伊斯兰教法对回族道德观和习惯法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伊斯兰教法作为一种法文化 ,对整个穆斯林世界有着重要的影响。回族作为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 ,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渗透和体现着伊斯兰法文化的精神实质。伊斯兰教法不仅在回族道德观的形成和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且对回族习惯法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回族历史文物是回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是回族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遗产 ,它以实物方式 ,给我们再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回族物质、精神生活的真实片段。而长期以来 ,中国回族和伊斯兰教研究 ,对这一十分重要的实物考证环节在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 ,对回族历史文物今天的存世现状缺乏必要的了解。如何抢救保护散存民间的回族历史文物 ,建立回族文博机制 ,全面构筑我国回族文化的完整形象 ,这是一项前无古人、造福后人的事业。本文根据中国回族、伊斯兰教研究现状和对回族历史文物的社会调查 ,就回族历史文物的存世现状、抢救保护对策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回坊”指回族居住地区 ,是回族社会一种独特的社区形态。在其发展过程中 ,对促进回回民族共同体的形成、维系回族社会、传承回族文化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藏语是"卡力岗"回族族群认同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使他们与甘青一带其他回族在文化认同上形成了一定差异。藏语不仅是当地人日常交流的工具,更是体现某些文化事象的重要符号与载体。尽管"卡力岗"地区的回族与藏族都说藏语,但他们之间在文化认同上仍然存在一定距离。  相似文献   

20.
回族民间剪纸,既体现着中国文化的特点,也保留着伊斯兰文化的元素。宁夏知名剪纸艺人、回族女教师阿依舍.井春霞的剪纸经历及其剪纸作品集中国文化与伊斯兰文化于一体,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丰富着回族民间剪纸及我国民间剪纸的种类,是我国民间剪纸艺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