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石门坎是基督教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成功宣教的第一个据点。以此为基点,基督教延伸到滇东北、滇北、黔西北和川南的苗族地区,使该地区成为基督教在中国少数民族中最大的根据地。在基督教的影响下,石门坎苗族教育曾取得巨大成就,如今,基督教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地苗族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贵州是中国基督(新)教传播的主要地区之一.由于种种原因,贵州基督教史研究在全国范围来看一直处于比较薄弱的趋势,因此本研究填补了宗教学研究的空白.文章不仅阐述了贵州基督教史研究的意义,还从基督教传入贵州及其活动、民国时期基督教在贵州的发展状况、贵州“自立运动”和“本色教会运动”以及基督教在当代贵州的传播现状四个方面阐述了贵州基督教史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在朝鲜族教会和苗族教会中,我们可以从基督教的思想内容与少数民族的文化形式、基督教的伦理与少数民族的传统伦理、基督教信仰与少数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民族认同与宗教认同等四个方面,看到基督教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两个民族的教会处理基督教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方式不同,主要取决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类型和发育状况。  相似文献   

4.
近代基督教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传播,是伴随着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西南地区的侵略而来的.基督教在传播过程中,与云南部分少数民族社会原有宗教信仰及其生活方式、传统习俗以及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发生了碰撞和冲突,从而显示了与中原内地不同的传播特征.  相似文献   

5.
近代基督教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传播,是伴随着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西南地区的侵略而来的.基督教在传播过程中,与云南部分少数民族社会原有宗教信仰及其生活方式、传统习俗以及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发生了碰撞和冲突,从而显示了与中原内地不同的传播特征.  相似文献   

6.
基督教本土化问题是研究中国基督教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重要课题。盐灶基督教堂第二任牧师刘泽荣父子合著的《刘氏家谱》,记载有与地方基督教史、基督教本土化课题有关的史料。  相似文献   

7.
本文系海外著名中国史研究学者狄德满的遗稿.文章对西方学者的"圣徒传式"基督教史叙事及人类学研究者把传教士视为"敌人"的全然否定的方法颇有批评.同时对上个世纪晚些时候兴起的西方中国基督教史研究中的"东方主义"及"后殖民主义理论"等进行了质询,强调了要从中国人的视角来研究基督教在中国发展的原因,同时也研究西方传教士为何背井离乡到有时会有危险的中国来传教.他认为对这些人类命运的共同经历理应值得作更缜密和更严肃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贵州少数民族社会的变迁,在近代有着特殊的遭遇。来自西方的基督教传教士伴随着侵略者的铁蹄,踏进了贵州少数民族社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基督教获得了迅速发展,从而在近代贵州少数民族的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中国近现代史及东亚基督教史的视野中,讨论了基督宗教是如何被植入中国社会并在其中逐步生长的。基督教经历了三次输入中国的失败后,在具有西方基督教背景的列强对华殖民扩张时代再度传入晚清中国,且在不平等条约支持下使得传教信教合法化,开启了基督教与中国政治力量互动及其自身成长的进程。基督教得以传入并嵌入中国社会的原因在于,从外部社会环境看,从晚清到民国在不断变化的政教关系中,除了短暂间隙,基督教一直具有维持其存在的"合法"的地位;从内部动力看,基督教自身一直因应中国社会处境主动或被动地参与社会现代性转型的改良、革命与反对外来侵略,特别是反对非基督教背景的日本侵华,谋求基督教传播和发展。基督教在近现代东亚中日韩三国中的际遇有共性也有差别。在近现代中国,基督教的传入对中国宗教传统有其补缺性。而在当下,基督教的中国化则是中国基督教存续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教会教育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据显赫位置。女子基督教教育在云南民族地区曾经历了萌芽、发展、成熟直至终结的历史,对云南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教育的观念、模式、习俗以及女性的文化素质和社会地位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梳理云南民族地区女子基督教教育兴起的背景和发展历程,总结其成功的教育经验,对我国当前少数民族女子教育的振兴和发展提供了非常现实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中国 5 5个少数民族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都孕育了自己光辉灿烂的首饰文化 ,每个民族的首饰造型、质地都与本民族的历史、宗教、审美息息相关 ,主要具有五大特色 :一、历史悠久 ,二、爱情象征 ,三、崇尚自然 ,四、品类丰富 ,五、时尚之源。若能因势利导 ,则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民族图书馆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目前,由于受“强势文化”的冲击和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淡漠,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出现瓶颈问题,如何让民族图书馆担当起保存、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的重任,已成为图书馆发展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文化的学校教育传承,不仅是一种被长期忽视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入主流教育的过程和一种民族古老生命记忆的延续,同时也是一个对民族生存精神和生存智慧及活态文化存在的再认知过程,一个更具人性发现和理性精神的民族文化整合过程。随着社会发展,学校教育应肩负起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保存、传承和创新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4.
以民族高等教育自身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地方特殊性为依据,立足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民族高等教育的实际,寻找适合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民族高等教育的有效途径,探索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民族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理论,逐步完善其理论体系,从而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腾飞打下人才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中国少数民族由于居住偏远和民族的杂居,造成其家族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导致其史料的缺失和不完整性.以唃厮啰家族为个案研究,认为充分利用现有的史料,对少数民族家族史料进行甄别鉴定是学术界面临的一个难题.必须充分利用各种史籍进行互补,在相互印证中去伪存真,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地对少数民族家族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民族新闻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少数民族新闻受到了普遍关注。为了推进民族新闻事业顺利迅猛地发展 ,我们必须加强对民族新闻的研究和应用。而民族新闻的概念及其特殊规律是我们探讨研究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专业建设具有特殊性。通过专业建设要使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在相互了解、理解的基础上,逐步走向相互欣赏与相互交融,最终实现各民族间的团结。要实现这些目标,应在进行专业建设时充分发挥教育在文化传承与文化变迁与发展中的作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实行跨文化双向渗透,师资队伍进行民汉间双向授课,使专业建设成为引领文化交融、促进民族团结的有效途径。跨文化双向渗透具有历史渊源,此理念指导下培养出的跨文化适应人才具有良好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基于国内学界关于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研究的丰富积累,以发展的一体化和特殊性为基点,开展与国际发展研究的比较,对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和特点进行了总结。在回应发展研究现有理论不足的基础上,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解决发展问题上的强大理论优势,并提出了从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经验中推演发展研究中国理论的思路和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