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花儿”是流行于西北高原上的一种民歌。而“花儿会”则是民间自发的群众性的传统“花儿”演唱集会。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松鸣岩“花儿会”是西部“花儿”的主要传承地之一。此地蕴藏着原生态淳朴、粗犷的古老“花儿”,极具研究价值,亟待挖掘和抢救。民俗的复兴是本土文化觉醒的标志,“花儿”这一民俗文化依然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是西北农民的精神家园,也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增进各民族团结的媒介。  相似文献   

2.
“花儿”研究与“花儿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儿学”著作出现之后 ,“花儿”研究走进了低谷。对“花儿学”的新理解———从“花儿”研究的其他领域 ,可能会使“花儿”研究范围得以开拓 ,但实践此研究方法的条件难以轻易完备。因此 ,对“花儿”研究的预测是 :过去的热闹局面不可能重现 ,但随着上述理论、方法的宣传和实践 ,有较高学术质量成果的出现是可以期待的。  相似文献   

3.
“花儿”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大西北之魂”,西北回族与“花儿”有着深远的渊源关系。从语言接触和文化扩散的独特视角分析“回族花儿”的混合语特征和文化内涵,有助于揭示“回族花儿”的民族个性和文化共性,并由此对“回族花儿”做出较为宽泛的界定与理解。  相似文献   

4.
李文实先生是一位较早的“花儿”研究者,他从“花儿”与《诗经》的比较、“花儿”与散曲的比较,“花儿”的产生等多方面、多角度对“花儿”进行了研究,其研究成果成为“花儿”研究中的奠基鼎力之作  相似文献   

5.
“花儿”是西北大地上璀璨的艺术奇葩 ,多少年来 ,无数仁人志士的足迹踏遍花儿的故乡 ,既接受了花儿海洋的洗礼 ,又采集了众多的“花儿” ,还撰文著述 ,就连美国的赵如兰女士、玛丽·克茉尔·苏独玉女士 ,日本的大木康先生、中原律子女士 ,法国的白茜女士……等等外国学者也多次踏上这片土地 ,采集、研究“花儿” ,向世界传播“花儿”文化。“花儿”是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三省区的山歌 ,分为三大体系 :1 “河湟花儿”体系———以甘肃临夏地区和青海湟中地区为代表 ;2 “洮岷花儿”体系———以甘肃临洮和岷县地区为代表 ;3 “陇中花儿”体系———以甘肃陇东地区和宁夏西、海、固地区为代表。经历了多年的“花儿”音乐研究和多次民间采风 ,从中得到了新的启迪———“莲花山花儿”的美学价值首当文学而非音乐  相似文献   

6.
花儿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乡土气息、浓烈的艺术风格震憾着千万人的心扉,吸引着更多的海内外学者。据花儿的流传地域,花儿可分为甘肃花儿、青海花儿和宁夏花儿,它们各有特色,又互相联系。  相似文献   

7.
河湟“花儿”以其古朴原始的风貌,体现了青海各民族人民生产、生活的特征和审美情趣,具有较高的生态文化价值和人文价值。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看,河湟“花儿”艺术积淀厚重,内容丰富,形式独特,凝聚着青海各民族群众的理想与感情,在青海区域性文化圈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应加大对河湟“花儿”传承与保护的力度,使之成为西部民歌中的标志性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8.
从花儿的传承困境应对入手,提出应加强对花儿传承主体的保护与培养,将花儿引进课堂,以学校教育的方式保护和传承之,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带动花儿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建设规范的花儿数字化网络保护工程。指出花儿为民风之"风",唯有西北大地上歌声如风。分析"花儿"传承的应对误区,认为只有遵从"风"的运行规律,对花儿传承人、花儿歌词、花儿生成的文化语境三方面进行优化,走保护与创新并行的两条路,社会转型时期的花儿才能良性传承,才能与社会之"风"同行。  相似文献   

9.
花儿是流行于中国西北陇中高原的山歌歌种,因其集传唱流域广,传唱范围跨省越区,传唱民族众多等特点于一身。所以,花儿是山歌中极具特色的一个歌种,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以往由于人为地不科学地认识,混淆了花儿歌种“起源”和“嬗变”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概念。因此,要考证花儿的历史发展,首先要考证花儿产生于哪一个民族,才能进一步考证其形成时间和产生地域。本文拟从语言和民俗两个方面对花儿的族属进行考辨。  相似文献   

10.
“花儿”歌谣与回回民族及其历史有密切的关系。元代回回多聚居于西北地区的历史实事,是“花儿”产生的人口因素。元明两朝,大量的回回人迁移到太西北屯田、戍边的情况,可谓“花儿”诞生的人文背景。屯田的苦难生活正是“花儿”歌谣产生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11.
“花儿”是西北地区的一种民间艺术。由于“花儿”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关系密切,所以在许多“花儿”中都涉及到了当地群众的饮食习俗。文章通过对“花儿”的研究,具体阐述了青海饮食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花儿"起源于明清年间,在乡土社会条件下数百年来循序渐进地自然传延发展。当中国社会进入现代转型的历史时期,乡土社会原有的基础和秩序被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所瓦解,花儿数百年来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被改变,花儿传唱群体随着这一历史进程发生解体,花儿自此失去了固有的传承载体,在枯萎和变异中呈现出传承危机。对于这场危机的应对,首先要做好现存原始音像资料的保护,以防止文化"记忆"出现中断。最好的保护一定不是原汁原味的保存,最终要从培养花儿传承人入手,重构花儿传唱群体,才有可能复活花儿的活态传承,继承和弘扬花儿文化。  相似文献   

13.
“花儿”是流传在西北地区的一种山歌,为劳动人民所传唱。“花儿”虽为民间山歌体裁,但在艺术性上,却表现出极高的文学价值。在意与境的表达及结合方面,表现出独特的、具有强烈感染力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花儿"是中国西北地区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积淀和创造的文化艺术结晶。中国"花儿"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文献资源的收集保护和开发利用面临重要任务,加强保护和传承刻不容缓。因此,仅靠花儿专家、学者和民间歌手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地方政府和全社会力量的重视和大力支持。构建科学完整、全面翔实的"花儿"文化体系,体现"花儿"文化的传播价值和传承价值,同时,探讨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的有序化发展,为其"花儿"的保护研究和传承弘扬提供一些思考和建言。  相似文献   

15.
宁夏六盘山花儿是不同于河湟花儿、洮岷花儿的一个独特门类。2009年,宁夏六盘山花儿与河湟花儿、洮岷花儿一起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但是,宁夏六盘山花儿长期以来却受到人们的忽视。以宁夏六盘山花儿为研究对象,从专著、论文两类进行整理。在专著方面,宁夏学者屈文焜、武宇林分别在《花儿美论》、《中国花儿通史》著作中对宁夏六盘山花儿进行了专章专节论述;在论文资料方面,从语言、文学艺术层面、音乐学层面、文化层面,以及其他层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声乐的角度出发,以演唱风格为主要思路,主要研究昌吉地区回族“花儿”的音乐特点、演唱风格及演唱技巧。重点研究昌吉地区回族“花儿”的演唱风格,通过研究新疆“花儿王”韩生元的表演风格特色及声乐演唱技巧,力图挖掘昌吉地区回族“花儿”不同于其它地区的风格特色。  相似文献   

17.
作为歌谣之一种的“花儿” ,可以反映其传唱者现实生活中的诸多民俗。流行于青海地区的“花儿”在许多内容上真实地再现了那里包括农作物的种类、农具以及生产过程等方面的农业生产民俗。同时 ,透过“花儿”的内容 ,我们还可以从中窥见该地区农业生产民俗在一定历史时期发生的变迁。  相似文献   

18.
新疆回族“花儿”源于西北“花儿”,它内容丰富,曲调优美,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文章从新疆回族“花儿”的曲令特色、方言特色、简化的程式、借鉴他民族的音乐四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浅显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程式是一种特殊的文体现象,它存在于口头诗歌特别是口头传统叙事诗中。它主要是指民间口头诗歌作品中重复出现、频密度很高的语言现象,是民间歌手即兴创作的功能要素。依据“口头程式理论”,我们从程式角度对“花儿”进行划分,旨在将“花儿”这种民间口头文学形式与口头程式理论有机结合,从而,开拓“花儿”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20.
关于西北口传民歌"花儿"中的牡丹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花儿”是中国民间歌谣体裁形式,主要流传在中国青海、甘肃、宁夏地区,不仅在汉族群众中流传,也深受当地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土族、裕固族群众喜爱,并因语言与曲调的差异形成众多分支。它的得名,一般认为是因在唱词中用“花儿”喻姑娘;起源于清代,也有人将其追溯到唐。“花儿”曲调总的特点是高昂优美,展示着黄河上游高山草原区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