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鬼魂、亡灵复活等超现实意象在纳博科夫小说中有举足重轻地位,特别在其代表作《微暗的火》中,幽灵、暗影等超现实意象频繁迭出,富有哲学思辨色彩,不仅充满了彼岸世界的召唤,而且彰显了纳博科夫独出机杼的艺术观。对纳博科夫小说《微暗的火》中幽灵意象进行诠释,为阐释小说主题提供了丰富的多维空间:哲学思辨空间、文本叙事空间、人物心理空间、文学艺术空间。通过小说多重幽灵意象书写,揭示了纳博科夫对死亡的形而上的哲学反思,而文本叙事空间、人物心理空间显示出小说人物身份多元化与纳博科夫的流亡创伤意识与飞散思维,通过小说人物命运的结局,表现出纳博科夫的向彼而生的哲学观,从而管窥火焰缘何微暗的小说主题。  相似文献   

2.
不可靠叙述是纳博科夫作品中的一个鲜明特征,他利用这一叙述手法在文本中深藏反讽,造成出色的叙述效果。  相似文献   

3.
在小说等叙事虚构作品中的叙述者,有可靠的叙述者与不可靠叙述者之分. 这种区分主要建立在叙述者与隐含作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的,但二者又存在着相向变化的可能性、可逆性.读者在作品阅读的动态过程中可以感受与推导这一可逆性变化.鲁迅小说<狂人日记>就包含着这一可逆性关系.  相似文献   

4.
叙述者是叙事文本的重要特征,它与叙事视角一起构成了叙述.在小说《伤逝》中,鲁迅用一个缺席叙述者的身份,代表了隐含作者的思想规范和价值判断,是一个可靠的叙述者.同时,鲁迅创造性的采用了叙事者的话语干预来表达自己的立场态度与情感倾向.《伤逝》中叙述者的独特运用体现了鲁迅对现代小说叙事技巧的革新和开拓.  相似文献   

5.
纳博科夫在<绝望>中,通过对两个"相像性"的书写,表现了自己对于现实的批判,展示了自己对艺术与生活关系的理解.第一个"相像性"存在于赫尔曼与菲利克斯之间,小说由此批判了人类社会对于"同一性"的追求造成了个体的扼杀,对于生命的践踏;第二个"相像性"即艺术和生活之间的"相像性",纳博科夫彻底地解构了艺术的神圣光环,掐断了艺术本身对于人类社会现实的反映、批判和拯救之路.由此,纳博科夫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双层"绝望".  相似文献   

6.
果戈理习惯被看作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 ,纳博科夫在《尼古拉·果戈理》中却表达了相反的观点。纳博科夫认为 ,果戈理不是喜剧作家 ,他的作品展示了形形色色的第二级的人物与世界 ,因此他的文学属于梦幻文学 ,其道德性内容表现为对“庸俗气”的批判。纳博科夫在一定程度上将果戈理纳博科夫化了 ,但这种个性化的阐释也带来了许多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7.
纳博科夫是著名的俄裔美籍作家,他的一生除了创作了几部著名的长篇小说外,还创作了58篇短篇小说。其中《菲雅尔塔的春天》被西方评论界誉为纳博科夫的短篇经典之一,这是一篇充满了象征意蕴、非常诗化、读来又有几分淡淡哀伤的小说。作者借一个淡雅而又意味悠长的爱情故事,沉重地表达了乡愁、时间、回忆三重主题。  相似文献   

8.
纳博科夫的小说《绝望》是一个由谋杀者讲述的谋杀故事。主人公先天性的自我分裂、主人公与影子人之间的相似性关系以及作者所采用的拟自传体的呈现方式,使小说具有了多重对话性因素。这种自我分裂与对话关系,将人性内涵作为叙述中心,在意识和潜意识层面引发不同层次的价值判断,将自我、他者、世界以交互主体的形式呈现,从而使文本进入主体间性的"我与你"的范畴,呈现出一个彼此平等、异质共存的对话世界,主人公不同层面的自我所形成的多重对话关系构成了文本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9.
不可靠叙述理论首次呈现于布斯的《小说修辞学》,后经众人沿袭与发展,主要呈现为探讨虚构类文体中叙述者可靠与否的理论。戏剧隶属于虚构类文体,因此,学者在研究戏剧不可靠叙述时总将小说不可靠叙述模式嵌入到戏剧不可靠叙述的研究中,而忽视了戏剧文中叙述者的隐身对叙述交流过程产生的影响。戏剧不可靠叙述研究要着力于第二文本中叙述者的脚印和人物叙述者的声音。剧中人物叙述者的不可靠根据参照方式不同可以分为第二文本参照性不可靠性和叙述间不可靠。同时,考虑到戏剧固有的超/主/次叙述层叙述可靠性不同,又增加了异叙述层叙述者不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美国作家纳博科夫在《洛丽塔》和《阿达》等作品中提供了新的乱伦书写的文学经验,跨越了传统的伦理边界。纳博科夫的这种书写呼应后现代伦理思想。在反思和批判现代性的基础上,后现代自我伦理学一方面强调了个人所具有的道德自由感,摒除了现代性的秩序和规范对于人的约束和束缚,另一方面又最终把道德的个人化引向了"审美化"的方向。纳博科夫提出的"审美狂喜"可以从身体美学和文学的游戏精神两个方面来进行理解,这种审美狂喜是后现代自我伦理学的表现方式,以便证明人性的自由和复杂。  相似文献   

11.
《呼啸山庄》的交流模式采用了设置多层次的可靠叙述者的方式。一是故事外的叙述者,他用读者的眼光探究故事;二是故事内的叙述者,她用第一人称全知叙述讲述和感知故事;三是人物叙事者,他们对自身经历的叙述和情感的自我剖白真实地袒露自身。作者依靠三重叙述者的叙述构建了与读者的交流模式,成功地为一个虚构故事获得了真实的现场感,赢得一百多年来读者的信任。从交流模式的角度探讨《呼啸山庄》叙事特色,往往为评论者所忽视,却是探索作品艺术魅力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入口。  相似文献   

12.
女作家安妮·恩赖特的小说《被遗忘的华尔兹》讲述了发生在21世纪爱尔兰金融危机时期的婚外恋故事。小说是以吉娜为第一人称叙述的,因此很容易博得读者的同情与理解。从叙述视角和叙述者的可靠性来分析,认为吉娜是不可靠的叙述者。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才能对这部作品作出正确的道德层面的言说,对当代淡薄的婚姻观起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福特·马多克斯·福特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一位重要的作家,<好兵>是他最出色的小说之一,被认为是现代主义小说中的精品.<好兵>能被认为是现代主义小说中的精品,这与该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叙述艺术不无关系.因此,文章试图通过分析这部作品的以下几个方面:1)效果的累进的叙述方法;2)不可靠的叙述者,去探讨和挖掘福特在这部小说中所运用的叙述技巧的成功之处及其独特的艺术效果,从中去看福特作为现代主义作家的叙述艺术.  相似文献   

15.
16.
通过文本细读和借助布思与费伦的修辞性叙事理论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索尔·贝娄小说《洪堡的礼物》中的叙事者西特林在叙事伦理上具有典型的不可靠叙述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当代爱尔兰作家约翰.班维尔凭借代表作《大海》一举获得了英语文学最高奖——曼布克奖。透过镜像视阈,可以发现这部关于回忆和悲痛、充满忧伤的小说中存在着许多亦幻亦真的镜像呈现。本文通过对小说中人物、叙述、情节等方面的镜像建构及其内涵进行分析,揭示其中有关自我身份的追寻和时光流逝的主题。  相似文献   

18.
短篇小说《枭河桥记事》之所以有着扑朔迷离的叙事效果,其中的第三人称不可靠叙述功不可没。文章从韦恩.布思有关不可靠叙述的原初概念出发,借助费伦有关不可靠叙述的三大轴(类型)理论主张,探讨《枭河桥记事》中第三人称不可靠叙述对读者和叙述者的间离作用,拨开不可靠叙述的叙述迷雾,找到文本中"泄露天机"的"细节"。文章分析《枭河桥记事》中第三人称叙述的不可靠性在事实/事件轴上的动态变化,阐释叙述者对隐含作者在价值/判断轴上的背离所带来的不可靠叙述而产生的反讽,揭示在知识/感知轴的不可靠叙述所蕴含的主题意义,体悟不可靠叙述在小说艺术表达中的张力。  相似文献   

19.
身份缺失中的时间诉求——论纳博科夫的《洛丽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说家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中的独特时间观念是其后现代主义特征的集中表现.运用德理达的解构理论和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通过对<洛丽塔>主题的重新解读,发现该小说至少包含了三个时间元素:梦想、愚顽与痴迷.纳博科夫正是借此构建了小说身份缺失中的时间诉求,并以其时间的断裂和弥合所具有的现代意义,在叙述方式、结构模式等方面比其他作家走得更远.  相似文献   

20.
小说家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中的独特时间观念是其后现代主义特征的集中表现。运用德理达的解构理论和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通过对《洛丽塔》主题的重新解读,发现该小说至少包含了三个时间元素:梦想、愚顽与痴迷。纳博科夫正是借此构建了小说身份缺失中的时间诉求,并以其时间的断裂和弥合所具有的现代意义,在叙述方式、结构模式等方面比其他作家走得更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