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放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有多大,也是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世界银行候任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美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有限,他认为中国经济有望在未来20年至30年仍然保持10%左右的增长率。尽管如此,但受美国经济放缓影响,2008年中  相似文献   

2.
经济观察家说,中国经济经历了连续4年两位数的增长后,2007年丝毫未显疲态。有关专家预计,中国的经济总量有望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近30年的持续增长以及连续5年两位数的产出增幅,中国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而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30周年,也是北京奥运年。据此,有经济学家说,2008年世界的焦点在中国,中国经济注定在这一年再掀腾飞高潮。显然,中国已经准备好了。  相似文献   

3.
2007年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二年,我国将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国债发行规模可能会在2006年600亿元的基础上缩减100亿元左右。而对于中国经济2007年的走势,国外的金融机构普遍认为中国经济高增长势头难消,恐怕很难实现“软着陆”;而国内的经济学家及舆论则均认为,国家宏观调控已经发挥了作用,2007年中国经济将进入平稳期。稳健的财政政策一  相似文献   

4.
<正> 在中国入世的3年过渡期行将结束之际,我们向读者推介世界银行2004年出版的论文集《中国与WTO:入世、政策变革和减贫战略》(中文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该书由世界银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迪帕克(Deepak Bhattasali)、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李善同、世界银行贸易发展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威廉·马丁(Will Martin)等主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和世界银行副行长、首席经济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信息经济学会成立于1989年3月,是国家民政部登记注册的国家一级学术研究团体。学会致力在信息经济与信息管理领域搭建跨学科理论创新的桥梁,推动跨学科发展。学会创始人乌家培教授为著名经济学家,中国数量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创始人。为促进中国信息经济与信息管理领域的青年学者产生影响未来30年世界理论发展的创新成果,中国信息经济学会于2015年设立中国信息经济学乌家培奖,以表彰中国信息经济与信  相似文献   

6.
能获任世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表示,除了与其一些有国际影响的研究相关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经济的发展. 2008年5月底,林毅夫将正式到任世界银行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  相似文献   

7.
未定稿     
《领导文萃》2013,(15):135-137
中国仍需依靠投资,转投消费将陷入危机 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中国经济在未来20年仍将保持每年8%的经济增长率,且仍以投资为主,一旦舍弃投资转为消费,中国将很快陷入危机。林毅夫表示,当前中国基础设施方面仍有待完善,将成为下一个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投资主力。  相似文献   

8.
能获任世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表示,除了与其一些有国际影响的研究相关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经济的发展.   2008年5月底,林毅夫将正式到任世界银行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  相似文献   

9.
时事政策     
《领导决策信息》2008,(3):10-11
热议改革30年推荐度指数三十年风云激荡,三十年岁月沧桑。近日,CCTV《经济半小时》栏目邀请了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吴敬琏,对中国改革30年进行了评价和展望。谈及30年来最成功的三次改革,两位给出了各自不同的答案。厉以宁认为,三大最成功的改革分别是农村  相似文献   

10.
林毅夫:中国仍需依靠投资,转投消费将陷入危机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中国经济在未来20年仍将保持每年8%的经济增长率,且仍以投资为主,一旦舍弃投资转为消费,中国将很快陷入危机。林毅夫表示,当前中国基础设施方面仍有待完善,将成为下一个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投资主力。具体到投资空间,他很看好  相似文献   

11.
新的一年,中国经济将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过去的一年,将对新的一年产生怎样的影响?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在2005年将会有哪些变化?青年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张军扩近日向记者发表了看法。  相似文献   

12.
吴琪 《领导文萃》2011,(18):112-117
三联生活周刊:最近几年.有的经济学家预言中国将在2013年以后遭遇一场硬着陆,有的认为中国经济会迎来一场地震式的大崩溃。你怎么看中国经济今后较长一个时期的增长态势?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信息经济学会成立于1989年,致力在信息经济与信息管理领域搭建理论创新的桥梁,推动跨学科发展。学会创始人乌家培教授为著名经济学家,中国数量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创始人。为促进中国信息经济与信息管理领域的青年学者成长,并产生未来30年有国际影响力的理论创新成果,学会于2015年设立中国信息经济学乌家培资助计划,以表彰中国信息经济与信息管理领域青年学者的理论创新贡献。2016-2019年分别进行了一至四届乌家培资助计划的评选。  相似文献   

14.
《管理世界》2020,(1):F0002-F0002
中国信息经济学会成立于1989年,致力在信息经济与信息管理领域搭建理论创新的桥梁,推动跨学科发展。学会创始人乌家培教授为著名经济学家,中国数量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创始人。为促进中国信息经济与信息管理领域的青年学者成长,并产生未来30年有国际影响力的理论创新成果,学会于2015年设立中国信息经济学乌家培资助计划,以表彰中国信息经济与信息管理领域青年学者的理论创新贡献。2016-2019年分别进行了一至四届乌家培资助计划的评选。  相似文献   

15.
世界财经     
《经营管理者》2008,(1):6-7
<正>亚洲将成全球经济发动机"2008年亚洲新兴市场将领先世界,现在是‘燃烧的中国’、‘火热的印度’,而东盟几乎和中国印度一样热。"英国《经济学人》集团首席经济学家罗宾·比尤谈及2008年全球经济时表示。他认为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将成为全球经济"发动机"。不过2008年世界经济在高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美国经济不确定性增加、原油价格持续攀升、部分资产泡沫可能破裂、通货膨胀等风险,比尤向记者解释道:"这些问题约占60%,另外还有40%的问题是经济学界所难以预测的。"国际投行瑞银集团则预计,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将放缓至4.3%,较2007年的4.8%减少0.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6.
专家解读     
<正> 中国成为第三次浪潮主角 在2002年12月21日举行的2002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发表演讲指出,中国经济目前处于近代世界第三次经济浪潮的主角地位。 吴敬琏说,从经济方面来说,近代的历史有两个大的事件,  相似文献   

17.
观察哨     
<正> ①1997年国际金融舞台可谓是“烽火四起”。而我国同样面临着金融危机的威胁,国内部分经济学家近日指出,对于中国金融业,有些问题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国有银行目前面临着很大的生存压力,如果我国金融业现在与世界接轨,国有银行将会面临倒闭的危险,进而将是国民经济的崩溃。因此,保护金融业势在必行。 1998年能否成功地推进金融改革,将是中国经济发展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高难课题。 ②过去,中国经济中有“瓶颈”一词。经济学家认为,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就是缓解“瓶颈”的过程。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明显缓解,甚至出现了“剩余经济”的苗头。 发达国家实践证明,剩余经济快速增长的根本途径在于产业结构调整。如今我国突出的问题是产品的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不对称。目前,我国投资重点应由基础产业逐步转向高技术产业,调整好产业结构、产品结构。 ③从1986年至1996年的10年间,城镇登记失业率上升了一个百分点,而1997年一年的失业率就上升了近  相似文献   

18.
《领导文萃》2008,(13):9-9
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强调.以财政补贴的方式直接给低收入者、弱势群体发放补贴,是面对可能出现的经济拐点的必由之路。如果我国政府在今明聪年不对相关政策做出调整.2009年中国的出口和投资量都将明显“走软”,GDP增幅将难以突破8%。  相似文献   

19.
那些预测在经历了2012年糟糕的二季度后中国经济将触底反弹的经济学家们现在可能更加困惑了. 7月5日晚间,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012年7月6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这次意外降息似乎预示着经济硬着陆的风险渐行渐近. 即使这样,经济学家们多数还都认为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当然,中国政府也正在用各种方式防止这一风险成真,在过去半年时间里,一些陆续出台维持经济稳定的政策已经显示了政府所做的努力. 事实上,本次降息与上次降息相隔时间不过月余,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两次降息,是对目前中国经济形势以及政策取舍最好的一个诠释. 而对于未来的政策调整,在部分经济学家们看来,政府目前"弹药充足",货币政策已经启动,此时要做的就是进一步观察已有政策的效果,政策不宜做大幅度调整.  相似文献   

20.
未定稿     
政府补贴弱势群体可缓解经济压力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强调,以财政补贴的方式直接给低收入者、弱势群体发放补贴,是面对可能出现的经济拐点的必由之路。如果我国政府在今明两年不对相关政策做出调整,2009年中国的出口和投资量都将明显"走软",GDP增幅将难以突破8%。他估计,如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