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陈埭回族是福建泉州回族的主要部分,因陈埭镇的回族都姓丁,民间又称为“陈埭丁”。陈埭回族虽汉化较深,但在解放前后当地汉人一直认为他们是回族,1979年1月19日,晋江县人民政府正式重申他们是回族。 1984年5月24日至6月5日,我到晋江陈埭调查丁氏回族,发现其民间都误认为他们是赛典赤瞻思丁的后裔;或误认他们只是阿拉伯人的子孙;更有甚者不承认他们是回族(因未  相似文献   

2.
对回族民族凝聚力的一种理论假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各民族中,回族具有很强的民族凝聚力,这一特征似乎为很多人所注意。“天下回回是一家”、“回回见面三分亲”、“回回心齐”,等等,都是民间的一种大众性概括,研究者们则用“内聚力”、“向心力”、“聚合力”等概念来表达同一种意思。但是,在我们对这一事实进行理论分析之前,有两点值得首先说明: 第一,所谓回族的凝聚力概念,是一个尚未操作化的、得到应有的定量分析的概念,就是说,回族凝聚力强,到底是相对于回族而言、还是相对于其他少数民族而言,抑或是相对于某些确定标准而言?强到什么程度?对于这样的问题,如果在定性分析的同时,能够获得实际调查的、测量的乃至定量化的资料依据为好,可惜笔者尚未见到这方面的材料。因此,  相似文献   

3.
在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天津代表队的“回族飞毽”夺得了银奖。但并不是只有回族才有毽子,在许多少数民族那里,都有踢毽子这种民间体育娱乐方式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2011年11月2—3日,“《回族研究》创刊20周年座谈会”在银川香渔王子饭店召开。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王正伟发来贺信,宁夏回族自治区副主席李锐、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马国权、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陈育宁出席了开幕式。来自全国各地的民族研究专家学者及《回族研究》热心读者、回族民间人士、新闻媒体代表共200余人参加了...  相似文献   

5.
青海回族婚俗文化回族普遍实行族内通婚制。若要娶(嫁)外族人,对方须改信伊斯兰教,随回族习俗,民间称之为“随了”。在历史上,青海回族中存在着倒插门婚、换门亲、上门婚、姑舅亲婚、续亲、姊妹婆夫亲婚等多种婚姻形式。倒插门婚:双方定婚后,若遇男家有困难或其他...  相似文献   

6.
纵观中国回族教育,其发展与特定历史阶段的国家政治环境、民族内部的主体性与文化自觉息息相关。相对国家主流教育,回族教育始终属于少数民族民间教育,具有与生俱来的民族性、宗教性、民间内敛性与调试工具性。回族教育通过自身与时俱进的调适和发展,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始终起到积极作用。当下云南回族民间教育的调适与发展,表现为不同层次民间教育文化圈的回族文化再生产。在现代民族国家体系和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力量和国际环境对中国回族教育产生重要影响。为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的回族教育危机,应加强回族民间社团的组织与机制建设,全面开展回族民间教育体制创新,积极谋求社会化的民族教育渠道和方式。  相似文献   

7.
撒军 《回族研究》2006,(1):145-147
“人情”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这种类属“世俗文化”的文化现象由于各民族文化的形成背景、发展经历等诸多因素的不同而尽显差异。这些普遍存在于我国社会中的“人情”在回族乃至宁夏南部回族聚居区的个案表达又独具特色。本文试图从中寻找“人情”在回族聚居区所形成的“人情圈”的表达内容、表达方式及运作的独特程序,从而确认“人情”是回族民众相互交往和“社会支持网络”的重要准则和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一、新式回民教育的兴起甘肃的回族教育始于16世纪中叶出现的经堂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奉行天道,服从人道”的宗教职业者.自此后至20世纪初,经堂教育是甘肃回族民间普及性性的主要教育形式,这种教育适应了当时甘肃回族社会和宗教上的需要,起利了当时它应起到的历史作用.到了20世纪初,在当时国内“教育救国”等思潮的影响下,回族知识界的有为之士,四处奔走,大声疾呼,抨击经党教育之缺点和局限性,提倡以“改良宗教、普及教育”;为宗旨的新式回族教育,揭开了甘肃回族教育历史性的一页,即从以宗教为特征的经堂教育,到以半宗教半普通乃至普通教育性质的转变,开始了甘肃回族新式教育的新时期.其产生、发展到结束的时间,主要是1912年到1949年的中华民国时期.  相似文献   

9.
王一男 《回族研究》2012,(4):110-113
本文以生态美学之"家园意识"为出发点对回族民间音乐进行研究,包括回族民间音乐在表演场所和思想内容上的"家园意识",以及原生态乐器所反映出来的"家园意识"。由此可以认识回族民间音乐本质上的自然性、神秘性与审美性。  相似文献   

10.
马燕 《回族研究》2006,(3):105-111
经堂教育作为回族民间教育的主流,不仅传承和巩固着回族文化,而且也深深地影响着回族的发展。经堂教育教材作为实施教育的经典文本而成为回族文化的主要承载方式,但它体现的不仅仅是文化本身,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纽带,体现了回族生生不息的民族“基质”,而且在今天看来,它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田野调查资料为依据,从经堂教育教材的历史沿革与当代变迁的继承和变异中,探寻回族经学教材体制发展的足迹。  相似文献   

11.
马锡珍 《中国民族》2007,(10):32-33
回族舞蹈是伴随着回回民族的形成、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是在伊斯兰文化和中国本土文化的双向交流、渗透过程中新的文化创造,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由于宗教观念和民族生活的特定性,回族舞蹈无论是流散于民间的娱乐活动还是舞台表演的作品创作,都是在以表现民族精神气质、反映民族思想感情、展示民族生活风貌过程中形成自己艺术审美独特风范的“这一个”。回族舞蹈的发展也必将是在当代精神的发展创新中,不断完善着自己“这一个”的形式美创造。  相似文献   

12.
回族医药史事自唐宋时期开始,已干余年之久;回族医药的某些理论、学科、药物炮制、民间验方以及体疗、食疗、保健都有不同程度的民族特色,回族医学(即早期的伊斯兰医学)随着穆斯林的东来进入中国。与当时中国传统医药文化融合而形成了今日的回族医药。回族医药实质上渊源于消化、吸收、继承了阿拉伯医学并与古代中医完美结合这两个方面,是“东西合壁”的产物。当代回族文化的综合发展,为回族医药学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整理、发掘研究回族医药对于丰富我国民族医药宝库,促进国际医药文化交流,促进人民身体健康及回族民族医院的建…  相似文献   

13.
陈忠实 《回族研究》2006,(2):117-118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陕西不是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但陕西的少数民族文学在全国一直有着一定的影响。早在上世纪50年代,马成化的回族民间叙事长诗《穆莎与海哲》的问世,就填补了我国回族民间叙事长诗的空白。新时期以来,陕西的少数民族作家已出版了20多种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4.
姜歆 《中国民族》2007,(3):51-55
在回族传统民间商业中,招幌兼有行业标志和信誉标志的特点。招幌是回族民间商业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回族传统商业文化的一种物质遗存。  相似文献   

15.
伊斯兰音乐:回回音乐的母体基因谈到回族音乐,人们不免会联想到那回荡在连绵群山中的“花儿”。那么,“花儿”究竟是回族所独有的呢,还是汉、回、东乡、撒拉、土等多民族共有的?是仅宁夏山区才有“花儿”呢,还是西北甘、青、宁、新诸省区都有“花儿”?回族除与其他民族共同占有“花儿”外,有没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花儿”?除“花儿”外,伊斯兰音乐对回族音乐的形成和发展有何影响?回族的分布特点是“大分散,小集中”,与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其他少数民族—样,回族音乐文化也是我国灿烂辉煌的民族音乐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回族音乐的流传与回族在…  相似文献   

16.
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它与其他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往中,受其他民族的影响,从而产生了一个个特别的边缘群体。回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交往中产生的群体,著名的有云南迪庆的“藏回”、大理的“自回”、玉溪的“彝回”和西双版纳的“傣回”,内蒙阿拉善的“蒙回”和青海的“托茂人”等等。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回族与汉族的交往范围更广,程度更深,受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其所反映的民俗风情这三种角度,对回族民间叙事长诗《紫花儿》进行了分析。认为《紫花儿》堪称回族民间叙事长诗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佳作。  相似文献   

18.
马广德 《回族研究》2011,(2):106-109
国家意识,是国民对自己国家的认知、认同意识,但不同的文化持有者其国家意识的表述方式和内容不尽相同。回族民间文化中反映的国家意识包括:国内各民族团结及中华民族振兴;国家强盛和统一;对国家现行制度和执政党的拥护;对国家领导人的尊敬与爱戴;等等。回族民间的国家意识虽然比较零散,但基本包含了国家意识的主要内容。回族的国家意识,...  相似文献   

19.
“清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产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本文是从狭义上提出这一概念,也就是回族“清真文化”,体现了回族文化内在特质。我们认为发现和挖掘回族“清真文化”,是全球化背景下回族文化发展所应具有的一种“自知之明”。当代回族“清真文化”的“美人之美”对于回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赵杰 《回族研究》2006,(3):17-20
本文从“回族与生俱来的结合力”、“回族入乡随俗、随遇而安的适应力”、“回族与外族热情沟通的亲和力”三个方面阐述了回族人的性格优势,从中论证了宁夏能够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并使小省区办成了大文化,是与主体少数民族的上述优势密切相关的。回族的“三力”不仅对构建和谐宁夏起着基石作用,对构建整个中国和谐的民族关系也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