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很多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西南大后方的人口也发生了巨大变迁,其变迁缘由包括战争、灾荒、经济、政策法规导向、婚姻、家庭、谋生、求学、国际迁移等等,其中战争是中国西南大后方人口变迁的最根本原因,灾荒、经济、政策法规导向、婚姻等原因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的人口内迁是中国现代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口内迁运动,至少超过一千万的沿海人口为躲避战乱纷纷迁入西部大后方。大量人口内迁,有力地推动了西南大后方城市化、教育现代化和社会习俗现代化。抗战时期西南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其动力因素主要来自于外部。抗战时期西部现代化属于中国的“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类型。  相似文献   

3.
国民政府合作社政策缺陷的产生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推行的合作社政策存有诸多缺陷和失误。究其原因,有的是主观认识偏差所导致,有的是客观条件限制所造成,而有些则与其政权性质的局限性紧密相联。受上述因素的制约,国民政府的合作社政策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其复兴乡村经济及解决民生问题的预定目标却未能达到。  相似文献   

4.
<正> 抗战时代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黄金时代。在那样一个浩荡而又宽广的历史河床上,战时戏剧曾负荷着民族解放的历史使命而奔腾咆哮,上下求索过。这一卷辉煌灿烂的戏剧文化史册记录了多少成功与失败、贡献与局限,值得我们进行仔细的反思和不倦的追索。 中国大后方战时戏剧,在中华民族八年抗战的艰难岁月中,接受过血与火的严峻考验,它是战时戏剧家们以身许国,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命运紧密结合的产物,它记载着那么多愤怒与复仇、焦灼与  相似文献   

5.
6.
抗战大后方歌谣调查研究是针对抗战大后方历史的一项基础性专题文献考察探索。一方面,用历史眼光来探析抗战大后方歌谣不断演化的历史概念;另一方面,从历史文献保护的视角来探讨抗战大后方歌谣文献整理的紧迫性、必要性及其开发利用的历史需要和时代需要。同时,论述了抗战大后方歌谣的政治威力、艺术魅力等历史影响,并揭示出抗战大后方歌谣搜集整理与研究探讨中出现的词曲分离、视野屏蔽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大后方声势浩大的讨汪运动,共分为汪精卫叛国与反汪浪潮的兴起、汪逆投降活动的加剧与反汪斗争的发展以及汪伪政权的建立与反投降斗争的最高峰等三个阶段,研究这一段历史,对深化抗日战争研究和批判今天阻挠祖国统一的分裂行为,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抗日战争西南大后方的文坛上,胡风曾以富于个性色彩的文学批评而引人注目。胡风那初涉文坛便显露出来的诗人气质,及其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独特视角,二者相得益彰,使他在四十年代迎来了自己的文学批评的黄金时期。他在当时的文学理论园地上,批评文章意气风发,是少有的丰收者;另一方面,他的独树一帜、不尽合时宜的文学见解,又为其后来蹇乖多难的学术生涯和政治遭遇埋下了伏笔。回味这一段文学史实,很容易使人想起一句中国古语,即所谓“兰因香损,膏以明煎”。批评家以及理论命运的沉浮,并非出自白云苍狗式的偶然机缘,与其供作后人唏嘘叹喟的谈资,莫如冷静地反思和检讨,或许能从中梳理出于今人或后人有益的历史教训,这样的回顾与剖析才有价值。  相似文献   

9.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最早考虑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人。当时世界上还没有产生“经济发展战略”的概念,所以在这方面他也堪称是一位先行者。他设想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曾对以后的经济政策有相当的影响,直到今天中国的经济发展仍同他的经济发展战略有相符之处。研究孙中山的经济发展战略思想,可进一步加深对改革开放政策的理解,有助于对经济发展战略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的外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得到普遍改善和发展,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日益扩大,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维护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的重要力量。新时期我国外交工作的重大成就,是在邓小平的外交战略思想指导下,把握时代特征,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内工作重点的转移,正确地适时调整外交战略和政策的结果。邓小平的外交战略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包含极其丰富的内容。一、提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科…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的政治发展战略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政治稳定和政治改革相统一的政治发展观;社会主义民主进程道路上的中国特色———人民民主,以区别西方式的自由民主;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并为经济发展服务;强调政治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渐进性和阶段性等方面。今天我们重温邓小平的有关思想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其《隆中对》是在中国历史上产生巨大影响的战略之作。《隆中对》系统地为刘备政治集团谋划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战略构想,是刘备集团的政治、军事路线和立国之策。诸葛亮提出的兴汉成霸的战略目标,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以及“三步走”的战略步骤,为刘备集团的发展壮大、蜀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产生了不可磨灭的伟大作用。但对荆州问题的估计不足是诸葛亮战略思想的重大缺陷,最终深刻影响了战略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国民政府与联合国的创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筹建活动 ,外交决策层就联合国的组织架构、运作机制以及中国在其中的地位提出了多个方案 ,而将确保中国的大国地位作为参与筹建联合国的首要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 ,国民政府在敦巴顿橡树园会议上采取务实的方针。至旧金山会议中国的大国地位已基本确立之时 ,中国代表团才更多地关注联合国的组织和机制。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国民政府设立了一个专门从事战后善后救济的临时性组织———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并在沦陷区和战争区设置了分署,负责执行联合国救济总署在中国的善后救济工作。国民政府的善后救济工作分救济和善后两大部分,救济工作主要有协助难民返乡、城乡紧急救济、收容流浪儿童和老弱残废,以及以工代赈。善后工作则包括水利、交通、工矿、农渔、卫生等项事务的复员。善后救济工作的开展对于战后灾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及社会的安定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善后救济也未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伴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重心的西移,西南大后方从文化边缘走向文化中心。抗日救亡的特殊历史环境使大后方文化发展呈现出救亡与启蒙的双重性、更大的包容性、中外文化的互动性。大后方抗战文化发展,保护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为西南地区播下了文化种子,有力地推动了西南大后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人口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大后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6.
略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农业合作运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的农业合作运动,在30年代初期至全面抗战前夕,曾颇有声势。尽管此举实际收效甚微,但仍不失为南京国民政府挽救濒于崩溃的中国农村经济的一次尝试。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府西移,国民政府又把它作为发展大后方农业的一种有效措施加以提倡和推行,农业合作运动又继续在大后方的广大农村得以开展。一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随着广州、武汉的失守,中国农工生产的富庶之地几乎全为日寇所侵占,国民政府所赖以生存的大后方仍是中国社会和中国经济最不发达的地区。而大量人口的内迁,使大后方的人口由战前的1.8亿陡增至2.3亿,加之国…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建立三民主义及中国本位合作理论体系,希望给战时经济以极大推动。为维持城镇公教系统的正常运转,国民政府相继制定物价政策、统制政策、专卖政策、优惠政策等鼓励消费合作社发展,这些举措的目的是政府依靠行政力量调控物资、平抑物价进而满足城镇公教人员与普通居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为筹措日益庞大的军政开支,国民政府不断尝试各种财经应变措施。本文所讨论的税制改革便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税制改革以1941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的改革在目的和程度上均有较大的差异,而这些差异背后所蕴涵的财政理念和政策走向亦值得重视。这些改革虽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财政困难,但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得到当时舆论一定程度的好评,应当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大后方文化人对抗日战争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文化人对抗战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唤醒民族觉醒,宣传、动员民众参加民族解放斗争;实现文艺大众化的质的飞跃,创造繁荣的抗战文化;推动大后方的民主进程。当下文化人的重要作用更是越来越充分地显示了出来。  相似文献   

20.
论邓小平的科技战略思想田建平一最近,美国学者提出了一种新的发展理论,其基本观点即:人类在21世纪,更需要科学技术,应把科技的发展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整个社会的综合发展系统中,必须把科技的发展摆在中心,要用科技的发展来带动和促进其它方面的发展。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