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 果洛地区,位于甘、青、川三省交界,地处黄河源头。解放前,在这一地区居住着51个藏族部落,分上中下三部,总称“三果洛”。 由于历史和地理诸方面的原因,它虽然不象藏区其他部落组织那样严整,但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部落是“民族共同体中的一种历史类型,由同一血缘的两个以上的氏族或胞族组成。形成于原始社会晚期(即旧石器时代的中期和晚期)。有较明确的地域、名称、方言、宗教信仰和习俗,有以氏族酋长和军事首领组成的部落议事会。部分部落还设最高首领。……进入  相似文献   

2.
<正> 部落战争是古代藏族原始社会部落与部落、部落联盟与部落集团之间矛盾斗争的形式,青藏高原由天下大乱走向天下大治的暴力革命,曾在藏族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 (一) 有关考古资料证明,早在远古时代,青藏高原就有人类生息,在旧石器时代西藏就有原始人类居住。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聂墀赞普被雅砻悉补野部落推举为首领,进而又做“六耗牛之部”之王;从雅砻悉补野部落兴起到囊日论赞征服各部落而成为盟主;从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全境、建立强大的奴隶主政权到芒松芒赞、墀都松赞、墀德祖赞、墀松德赞等巩固吐蕃政权,古代藏族每个历史时期的重大部落战争,都在《格萨尔王传》中得到反映。例如早在布达聂塞赞普时期,他就征服过阿豺王(吐谷浑王),香雄王(羊同王)等,将三分之二的小邦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囊日论赞征服过苏毗,松赞干布也与羊同进行过战争。后来吐蕃王朝还与门国、勃律、泥婆罗、党项(弭药)、粟特、突厥、回鹘、南诏、卡切、大食等交战,将其征服。  相似文献   

3.
“猕猴变人”是关于藏族起源的普遍为人们认同的古老传说。古代藏文史籍《松赞干布遗教》、《玛尼宝训》、《西藏王统记》、《贤者喜宴》、《西藏王臣记》等都记载有这一神话传说。由于近代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所揭示的人类是由古代猿类进化而来的科学结论日益成为一种常识,人们接触到藏族起源的这则神话不免会为“猕猴变人”的想象而叹服。本文拟对“猕猴变人”神话进行探微,试揭示“猕猴变人”神话产生、演变、形成的过程,从一个侧面展示藏族的起源与藏族文化的发展与变化。《西藏王统记》是记叙“西藏人种之由来’较早较详细的史书。该书…  相似文献   

4.
<正> 华夏族是由远古许多氏族部落、后来又与一些民族逐渐融合而组成的。他们之中有两个著名的部落:一个是姜姓部落,首领是炎帝;一个是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由于炎帝和黄帝功勋卓著,族裔众多,后人尊称他们为华夏族的始祖,自己是“炎黄子孙”。有关的许多传说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但根据众多古籍记述的主要事实和对古人遗迹遗物的考证,历史上确实有过炎帝和黄帝部落,炎帝和黄帝就是部落的代表,他们的名字实际代表的是部落。  相似文献   

5.
<正>藏族民歌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可谓“西藏的历史有多长,民歌的源头就有多长,甚至更长.因为在那些没有历史,没有宗教,没有书本的原始时代,先民们的歌声就在雅鲁藏布江两岸回旋,在喜马拉雅山的雪峰之间震荡.”据藏文史书《拉达克王统世系》记载:远在雅隆部落首领德晓勒时期,(约公元二世纪左右就“歌舞盛行”.遗憾的是因为当时没有文字,不能记下具体的歌谣来,使后人无法考究.  相似文献   

6.
<正> “部落”是原始社会的人们共同体,藏语称“部落”为“tsho—khag”,其最初的雏形是由一伙人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一个集体。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部落随人类进入奴隶社会而逐渐消亡。青海的藏族部落制度由于受制于地理、历史和历代中央王朝的羁縻政策的需要等原因,其体制一直延续到1959年民主改革前,这种特殊的历史现象,有必要加以探讨和研究。这对于我们了解历代中央政府对青海藏区的行政管理与施政,对青海藏区的发展都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天晞 《人文杂志》2002,(4):127-131
中国战争的起源 ,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末期。中国战争起源的历史过程 ,有四个明显特征 :部落间的暴力冲突 ,已发展为掠夺性的战争 ;部分生产工具已分化为专用于战斗的兵器 ;酋邦首长已有了具有军队性质的“营卫” ;出现了保卫部落及酋邦不受侵掠的早期防御工事─壕沟、围墙及城堡  相似文献   

8.
杜永彬 《中国学术》2001,3(3):280-288
藏传佛教的西渐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在十九至二十世纪这100多年中,藏传佛教的西渐掀起了几次高潮。先是进入西藏的西方探险家、传教士、旅行家、记者、学者的“东引”,将藏传佛教介绍给西方人;后是藏族高僧的“西传”,到西方讲经说法、著书立说,把藏传佛教带给了西方人。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由于藏族高僧在西方的讲、辩、著和西方进入西藏“取经”的互动,奠定了藏传佛教西渐的格局。藏传佛教要在西方社会生存和发展,必然要融入西方社会,被“西化”;西方人认同和信仰藏传佛教,不知不觉地被“藏化”。  相似文献   

9.
<正> 藏族谚语是藏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并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一种固定语句,它不仅以通俗的语言揭示深刻的哲理,给人以启迪,而且成为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 近代藏族部落具有其特殊性,它与本来意义上的部落不尽相同,其制度也已经不完全是原始部落的制度了。藏族谚语作为意识形态的一个方面,必然要反映藏族部落社会各方面的一些内容,这就给我们深入研究藏族部落社会提供了一份宝贵的资料。本文拟从藏族谚语就藏族部落的有关制度作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鄂伦春人的氏族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黑龙江省黑河专区的鄂伦春族,据一九五三年普查数字,共有两千二百六十二人,现已达三千多人,其中:居住在鄂伦春自治旗的有一千三百五十六人。 一、氏族部落的起源 关于人类游群集团转化为氏族的问题,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一切兄弟与姐妹间,甚至母方最远的旁系亲族间的性交关系的禁止一经确定,上述集团便转化为氏族了。”(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41页,人民出版社1957年)。可见亲兄弟和姐妹之间禁止通婚是在社会的一定发展阶段上产生的。在人类社会发展到旧石器时代中期,由于逐渐形成的自然分工和通婚范围的某种程度的缩小,使上古“氏族”逐渐形成。到旧石器时代晚期才产生了氏族组织。当时的氏族,是由祖先相同的几代组成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部族是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一种人们共同体,但并不是原始社会以后,资本主义社会以前唯一的一种人们共同体。在原始社会崩溃的历史过程中,从部落可以发展成民族,也可能联合成部族。部族是在氏族、部落还没有彻底分化、瓦解和崩溃的背景下,在国家还没有最后产生、血缘关系还没有完成向地缘关系的转化的历史条件下,由于战争等因素的需要,各部落联合起来而结成的较永久的联盟。部族的特点是:(1)在部族内部,“氏族、胞族及部落,还完全保存着他们的独立性。”(2)部族是一个不稳定的人们共同体。(3)部族可能因种种原因而消逝,也可能发展成为民族。这些特点说明,部族既与氏族、部落有联系又有区別,也与民族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12.
<正> (一) 部落本是原始社会的一种基本的社会组织,是形成一个民族共同体的初始形态。由于部落是由一个氏族为核心或由几个氏族联合组成的,所以马克思将其称为“血缘共同体”。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大部分血缘氏族部落基本解体,但是在一些少数民族中部落这一群体却以其变态形式即地域部落的形式延续下来。地域部落仍明显保留着原来部落的名称,以及许多关于氏族部落观念的残余,而且留有时间甚久。一些游牧民族,直到封建社会,还有这种部落残余,居  相似文献   

13.
藏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藏族文化艺术的发展,与宗教、特别是与西藏佛教的发展是有密切的联系。西藏佛教是中国佛教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佛教在西藏的地方形式。西藏佛教对藏族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各方面都产生过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4.
西藏佛教又称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公元十一世纪初,西藏佛教传入云南西北部地区。藏传佛教把印度佛教、汉地佛教和藏族固有的原始宗教本教(俗称“黑教”)融合,形成了突出的特点;云南藏传佛教除此之外,还与纳西族(摩梭人)和普米族原始宗教相结合,从而具有不同于西藏佛教的民族特色。在迪庆地区,藏族佛教实行与西藏相同的“活佛转世制”;在永宁地区,纳西族的藏传佛教实行独特的“活佛借用制”,即在寺庙举行盛大法典时,临时去西藏或康区聘请著名活佛来当地寺庙作长期或短期的讲经说教,或是在寺庙中设一种名为“喇擦”(意为“活佛替身”)的宗教职务。  相似文献   

15.
一、鄂温克人的部落与氏族 根据调查和文献记载:清末,鄂温克族共分为十四个大部落,他们居住在许多河流的两岸,因此部落多以河名为部落的名字。例如住在“雅鲁河的鄂温克人叫做“雅鲁千”,意即住在雅鲁河的人。除此之外。阿伦河、格尼河、纳敏河、莫合尔图、特尼河、莫尔格河、贝尔茨河、金河等流域都有鄂温克人的部落。 每个部落都由两个以上的“哈拉”式“奥毛克”(氏族)所组成。索伦鄂温克人有三个比较大的氏族,即杜拉尔、涂克冬、那哈他。额尔古纳河的鄂温克人有四个人氏族。 “哈拉”是满洲语,意即“姓氏”,一个“哈拉”的人,就是一个祖先的后代,同一氏族的人。 氏族的名字都含有一定意思,如“杜拉尔”是“在河旁住的人”之意,“涂克冬”是“在秃山底下住的人”之意,“那哈他”有“在山南坡住的人”之意。 每一“哈拉”(氏族)下又分若干“毛哄”(大家族)。祖先如果是四个儿子,就分为  相似文献   

16.
在民族地区 ,特别是在曾经实行过部落制度的藏族地区 ,贯彻、执行国家的某些法律、法规时常常遇到一些干扰和困难 ,尤其突出的是杀人、伤害案件中“赔命价”、“赔血价”等部落习惯法的复旧现象比较突出 ,使国家的某些法律、法规得不到完全贯彻 ,严重地影响了国家法律的严肃性和应有的尊严。如何对待这个问题 ?不少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的领导都发表了很多真知灼见 ,总的思想是 :这是一个复杂的、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的社会问题 ,不能就事论事、孤立看待 ,应该把它放在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下 ,从纵横两个历史层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才能深中肯…  相似文献   

17.
《尸语故事》,是在藏族民间广泛流传、并深受广大藏族人民所普遍喜爱的一本书面故事集。它最初来源于印度的《僵尸鬼故事二十五则》。据《柱下遗教》、《西藏王统记》、《贤者喜宴》、《青史》等藏族史书记载:大约在二世纪前后,当西藏山南地区的雅隆部落的第九代赞普补代贡杰“上丁二王”之一)时期就有《尸语故事》流传。  相似文献   

18.
在蒙古族的起源问题上,这是一篇与某些中外学者见解不同而独树一帜的文章。本文针对史书之误、引证之讹以及历代学者对我国北方民族所作的种种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论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把蒙古民族的历史追溯到公元前二十世纪,发掘了以往没有找到的地理位置,并提出了新的论据。作者以比较多的史料论证:“孛儿帖赤那”(苍色狼)和“豁埃马阑勒”(惨白色鹿)是氏族神、部落的标志,人们崇拜的图腾,不是人名,不能把它人格化;史书上的狄历,丁零、铁勒、敕勒、高车和赤狄、白狄,都是一个民族的不同称号,“柔然”是国名,柔然国人确系蒙古民族,望建河不是额尔古纳河;“俱轮泊”不是呼伦湖;呼伦贝尔是成吉思汗军事奠基之区,并非蒙古民族的族源圣地;蒙古民族的族源是在敖嫩河源。 作者苏日巴达拉哈,又名苏启华,一九一七年生,长期业余探讨蒙古民族的起源问题,现在呼和浩特皮鞋厂工作。  相似文献   

19.
文章在回顾藏族部落交换与买卖形成、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就藏族部落交换与买卖关系进行了剖析,旨在使人们对民主改革前藏族部落社会的交换和买卖制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相似文献   

20.
1.问题的提出马克思在发表于一八五九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了关于人类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一个历史概念序列:“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这个概念序列简化图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