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杨祖陶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6)
康德自认,他的《纯粹理性批判》(简称《批判》)一书的根本意义在于:它证实了他关于“不是知识依照对象,而是对象依照知识”的假设,从而在认识论领域中实现了一个哥白尼式的变革。在依据这个假设对人类认识问题进行的研究中,同时也就是在对这个假设本身的证实中,《批判》的范畴先验演绎部分占有决定全局的地位。这是因为范畴的先验演绎所要解决的是理智的先天概念——主观思维的范畴,何以对一切经验的和可能经验的对象具有普遍必然的客观有效性这个认识论的根本问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又是解决“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即我们何以具有关于对象的先天综合知识这个《批判》的总问题的前提。再者,范畸的先验演 相似文献
2.
盛志德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0(2):42-46
为什么康德对范畴的先验演绎写了两个阐释?我的回答是康德对对象的多种表述实际上是统一的,他的范畴的先验演绎是为了解答范畴为什么能对对象先天有效。他的两版演释都是为了这同一目的,而之所以写了两个阐释,除开第一版演释写得晦涩难懂之外,更主要是因为第一版演释并没有全部完成演释的目的,而第二版演释则发展完善了第一版演释。第一版演释康德所分析的对象是Gegenstand,是狭义的对象,只证明了范畴对此对象的客观有效性。第二版演释康德所要证明的仍是范畴对对象(Gegenstand)的先天有效性,但他这次则是从宽泛意义的对象(Ohjekt)入手,首先证明范畴对对象(ObjekI)有客观有效性,其次再证明范畴对对象(Ohjekt)中的狭义的对象(Gegenstand)有客观实在性,从而更加全面地证明了范畴对对象的先天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张廷国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康德批判哲学的中心任务就是要解决“先天综合知识如何可能”的问题,亦即感性与知性相结合的问题,而这也正是康德提出的“先验演绎”学说所要回答的问题。本文着重考察了康德提出“先验演绎”学说的动机,以及他对“先验演绎”所作的两种不同说明———“主观演绎”和“客观演绎”,并结合“先验演绎”学说对西方近代哲学的贡献和对现代哲学的影响,揭示了它在哲学史上所产生的划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罗久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2):34-42
休谟对于因果观念的质疑表明,传统形而上学试图从自明的天赋观念出发,按照理性早已拥有的原则来分析地推导出关于经验世界的知识是不可能的。由于其来源上的主观性,因果观念的运用不可能像唯理论者所宣称的那样具有客观的普遍必然性,而只具有主观的有效性。康德关于范畴的先验演绎就在于为经验知识的客观性,即其普遍必然性寻找根据,通过证明概念对于经验的先在性来捍卫理性的权威。由于康德为了避免范畴的跨界使用而导致的幻相,仅仅将自我意识(思维)限制在主观领域,自我意识作为一种反思意识自身却是缺乏反思的,因而没有看到思维与存在所具有的同一性。这表明了康德的整个先验观念论构想所具有的限度与不足,正是由此出发,德国观念论踏上了通往思有统一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要回答“经验知识如何可能”这个问题,康德必须克服知性与感性的截然对立:知性不直观.感性不思维。在先验演绎中.想象力这种中介性的能力凭借其再生和生产综合,将知性概念与感性杂多连结了起来。而这种连结之所以具备普遍必然性.一方面是由于想象力所具有的自发性.另一方面是由于先验统觉所具有的综合的统一性,这二者的共同作用确保了经验知识的成立。 相似文献
6.
张继选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
先验演绎是康德全部理性批判工作的凝聚核心,康德正是在先验演绎论证中确立了其理论哲学、乃至包括实践哲学在内的整个批判学说的基本理论框架。因此,研究先验演绎对理解康德哲学具有决定性意义。本文针对并批判地评述了当代西方康德专家关于先验演绎的某些重要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利用康德关于“一般直观”与“特定形式的直观”这一重要区分,通过梳理先验演绎文本,建构了康德的演绎证明结构,并着重论证了这一结构所具有的综合性质 相似文献
7.
崔平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9(3)
范畴是感性杂多提升为意识(经验)的条件,这是康德先验演绎的核心,它采取的是目的论式的存在阐明思路,而不是通过对知性能力的揭示来证明范畴向感性杂多运用的必然性.在前者中康德只能抽象、外在和偶然地说明二者之间有关联.但按照感性与悟性分离的预设和先验演绎的宗旨,应该以后者的方式把先验演绎看成一个逻辑证明要求,即论断知性内在地拥有关于范畴与杂多的关联及其作用机制的普遍原理,因而特殊的感性杂多必然被自然识别而激起其对“权利”的行使.这就要求针对先验演绎问题使用综合方法制作必须包含先验的“杂多”概念的关于知性活动原理的普遍命题,而不能从感觉经验的事实出发以分析方法回溯其条件.然而,由于康德为先验演绎所选定的逻辑起点即抽象的“我思”没有承载和推进综合方法的理论构建能力,所以致使他不可能作此演绎设想. 相似文献
8.
张涪云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5(4)
《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先验演绎”部分是康德对认识活动中的想象力进行系统研究的主要组成部分.先验演绎的想象力理论主要从三个方面逻辑地展开成为整个批判哲学的逻辑基础:想象力的含义、想象力作为第三种能力和想象力作为规则下的一种能力.这三个部分共同构成了《纯粹理性批判》探讨想象力在形成知识中的运作机制,并由此表现出康德关于想象力论述独有的理论特点和逻辑进路. 相似文献
9.
冯晓峰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
康德先验演绎中“我思”(“统觉”)历来被认为是康德哲学之谜。本文试图通过对康德“我思”的两层含义——“我思”表象与“我思”之先验性——的基本归纳、揭示“我思”过程内在地包含着“思”与“我”的矛盾关系,从而合理地解释康德之所以陷入循环论证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0.
11.
12.
陈嘉明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2)
康德在其最主要的哲学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中,建立了与形式逻辑相对立的“先验逻辑”。一些西方哲学史家以康德为标志,把全部逻辑史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足见先验逻辑的影响之大。那么,先验逻辑作为一种独立的逻辑形态,在逻辑史上的实际地位究竟如何?先验逻辑在逻辑史上起了哪些变革作用?它与黑格尔辩证逻辑有什么关系?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作一点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罗中枢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3)
要真正把握《纯粹理性批判》中阿拉伯图案花纹似的哲学论辩的线索和实质,就必须抓住康德所运用的哲学方法。众所周知康德的方法是先验方法。然而,我国哲学理论界对其研究并不重视,偶尔有人提到先验方法“从实质上说,是形式逻辑的”,即“采用概念系统和逻辑形式”,是“联系、综合、统一”的方法。但是关于先验方法的具体内容、基本 相似文献
14.
康德在不同时期的“形而上学讲座”中阐明了“自然”一词包含的自然对象和本性的双重含义。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范畴的先验演绎”证明第二步,尽管未解决显象与范畴的“异种难题”,但康德对“范畴如何给视为一切显象的总和的自然先天地规定规律”之谜的解决,证明了认知的自然的规律出自人类本性,克服了近代科学关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事实和价值的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15.
康德的范畴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广华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5(3):1-7
:康德的范畴学说是康德知识论的核心内容 ,也是康德哲学体系的理论支架。本文简要论述了康德范畴学说的基本立场与观点以及康德探讨范畴问题的方法。从范畴的定义、来源及其客观有效性等层面阐述了康德范畴学说的理论要点 相似文献
16.
17.
谈克华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2):12-14
为解决第三个二律背反的冲突,从而确立先验自由的可能性,康德作出了艰苦的努力.康德在这一过程中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是二分法,其中有两类命题的区分、主词的两种含义的区分、两类原则的区分以及主体两种性格的区分和两类背反命题的区分. 相似文献
18.
王天成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4,32(1):4-7
康德的先验逻辑对传统哲学特别是形而上学所运用的范畴在分类的基础上作了新的理解,指出了范畴作为思维的逻辑功能,是对感性直观的固有关系。这就决定了先验逻辑的基本问题是范畴与直观的固有关系问题。它构成先验逻辑不同于形式逻辑和思辨逻辑的根本点。 相似文献
19.
先验幻相理论是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先验辩证论部分的主体内容。先验幻相是由于知性范畴的超经验使用与理性的僭越本性而产生的错误观念。康德根据对莱布尼茨一沃尔夫哲学体系的研究与范畴演绎的分析,将先验幻相的样式分为心理学理念-灵魂的幻相、宇宙学理念-世界的幻相和神学理念-上帝的幻相三种。康德通过对三种先验幻相的阐释表明了传统形而上学之不可能,从而为建立科学的形而上学扫清道路。 相似文献
20.
刘玉鹏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7(5):10-15
对于康德的先验图型论理论,研究家们褒贬不一,有的认为它是“康德哲学中最美丽的地方之一”,①有的则认为它显得“矫揉造作”,②“像似画蛇添足”。③本文的写作不是为了简单地表明一种立场,而是要在详实论证的基础上,说明图型论乃是康德知识论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为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