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短缺是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一个结构性问题。对企业进行有效的激励是促进技术技能型人力资本投资,解决技术技能型人才匮乏问题的主要途径。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经验来看,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合理配置学校、企业等各方主体在职业教育中的权利与义务,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成本与风险,可以有效激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在中国现有的制度环境下,通过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实施包含学校、企业等多方面社会力量的集团化办学,可以较好化解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制约因素,从而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供给水平。  相似文献   

2.
高校就业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瑛 《兰州学刊》2005,(1):287-288,277
本次研究是运用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变迁理论分析高校就业制度安排以及该制度结构中密切相关的户籍制度、人事制度安排的变迁.解释了"统包统分"到"自主择业"的高校就业制度变迁的动力问题,分析了路径依赖造成的户籍制度变迁的障碍问题,以及诱导性制度变迁对人事制度安排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的城市是统治者获取或维护权力的手段或工具,是藉以宣示王朝的合法性、突显国家权力、区分华夏与非华夏的象征符号.城墙主要是国家、官府威权的象征.城市的形态和空间布局,主要是基于某些制度安排而形成的,是权力运作与各种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其本身基本适应礼制的需要,从而也被赋予了某种"文化权力".总之,是权力"制造"了城市,制度"安排"了城市的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4.
中国民间金融的兴起与发展前景:温州案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温州案例"的研究表明,随着以温州为代表的民间金融在中国的兴起,内生于中国体制外经济发展中的民间金融制度已成为中国金融制度变迁中的重要事件.民间金融是在中国政府为主导的强制性经济制度变迁中的诱致性融资制度变迁,它作为一种市场化融资制度安排为中国的渐进式经济改革提供了强大的体制外金融资源支持.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参入WTO后中国金融业面临竞争格局的变化,民间金融必将以其制度优势及强大的制度示范、扩散效应,对中国国有银行的制度创新乃至中国金融制度的变迁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夷夏一体"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一家"的指导下来构筑"夷夏"关系和秩序,代表了民族融合的观念,是中国古代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框架,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民族政策的指导思想.中国古代民族政治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夷夏一体"观的制度外化与政策安排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村职业教育的战略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世界制造工厂地位等对传统的农村职业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农村职业教育迫切需要战略转型。首先要确立"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新理念,即职业教育要面向各地现代特色生态农业体系建设和新农村建设,面向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及国家急缺的技术型人才。其次要确立"城乡统筹"的职业教育新思维,即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培训体系、城乡一体化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劳动力就业制度。  相似文献   

7.
收费公路是我国市场化改革延伸到基础网络设施的重大举措.作为一项影响深远的制度安排,30年来,围绕收费公路的产品属性和政策绩效,学术界的讨论不绝于耳.本文从制度变迁的视角,阐述在特定背景下中国"公路产品"向"公路商品"转变的必然性.进一步,从社会福利、政策效率与制度导向方面对政策绩效做出评价.论文认为,收费公路的核心问题在于政府管制竞争而导致的垄断价格.检讨我国渐进式改革中的一些重大的制度安排,收费公路产业化政策为难得的一项"标本".  相似文献   

8.
以"盐铁专营"为主要标志的"官商合一"的制度安排是中国古代皇权至上思想在经济领域的体现,由此演变而来的"官商勾结"的非正式制度安排,是在"官商合一"正式制度安排下由商人和地方官吏从个体利益出发,在可供选择方案内最能有效节约交易成本的现实选择。但是,在后期发展中,即便商品经济已然繁荣,"官商勾结"的非正式制度却不仅没有向以商人主导的商业经济转变,反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这种制度上的路径依赖直接导致了封建社会后期主要"商会"经济随着封建王朝的落寞而崩溃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制度安排、交易成本与农地流转价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节约交易成本,也诱致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影响农地流转价格.影响农地流转的交易成本及其价格的制度大约有三类:村庄制度安排、习惯法、国家制度安排.三类制度从不同的方向影响农地流转的交易成本及其交易价格.目前中国农地制度安排-交易成本-流转价格之间有一定内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10.
论创新的制度安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静 《河北学刊》2003,23(2):39-42
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进步。创新求变、与时俱进已成为新时代中国亿万人民的伟大共识。创新虽与文化传统息息相关,但更大程度上是在制度环境和制度演进中得以实现。本文从分析制度何以促进创新的机理入手.对创新的制度安排主体、制度安排的设计原则以及制度安排的实施做了初步研究,探讨了如何通过制度安排促进创新。  相似文献   

11.
德国职业技术教育享誉全球。德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也因“双元制”的独到和鲜明的特色比肩世界前列。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应更新办学理念,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体制的创新,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活力,从而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奴化中国,恣意破坏中国的文教机关.一时间,中国的中等教育蒙受重创.为保存教育实力,增进抗战力量,国民党政府勉力应变,建立国立中校制度,督行分区设校,力推职业师范教育,并积极救助由战区退出之教育员生.中国的教育基础不但没有因战事而动摇,反而在某些方面取得长足进展.  相似文献   

13.
元代农业职业教育超越了以往"农官劝农"的传统模式,在吸收历史经验基础上,诞生了"社学"模式。元代"社学"是中国职业教育史上农民教育的创举。元代"社学"组织形式尤其是教育与生产的双重属性,普教与职教的双重教育,农师与经师的双师制度,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教法等对于现代"职业农民"教育均有借鉴意义。现代"职业农民"教育必须依托自身文化的土壤,在总结与发展历史经验过程中完成时代的建构。  相似文献   

14.
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在职教领域锐意兴革,如增设国立职业学校,添办技艺专科学校,创设初级实用职校,增加中等技术科,举办各类短期职训班,推进建教合作,改进教学实习,分区辅导职业学校等等,中国的职业教育非但没有因战事而荒厥,反而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均获较大发展。  相似文献   

15.
清末实业教育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前身,其发展与晚清教育改革进程相伴随,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一部分。实业教育制度在清末癸卵学制推行以后得以确立。晚清实业教育的办学主体包含政府、士绅和商人等多种力量。人为推动使实业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并且培养了一批实业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需要。师资力量不足是晚清实业教育发展的障碍之一,而经济力量不是主要推动力,这从根本上制约着实业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王欢 《河北学刊》2012,32(2):232-235
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对中国农村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新要求,且需要合理的农村职业教育结构体系给予支撑。然而,当前中国农村职业教育内部结构的类型、层次还不完善,其外部结构亦不协调,这些问题制约着中国农村职业教育与城乡统筹的和谐发展。加大政府对民办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完善农村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纵向体系,构建区域间差异化的农村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是优化农村职业教育结构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7.
杨琪  金梅 《兰州学刊》2010,(9):142-144
文章对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效益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了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调整教育结构具有显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职业问题是青年人生中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近代中华职业教育社开展职业教育、职业指导活动,从最初青年出路问题的探讨,到后来青年其它职业问题的全盘解决,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与努力。中华职教社的相关活动虽然没能彻底地解决当时青年的职业问题,但是确实给相当一部分青年以帮助,而且对于我们今天亦有着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院校不仅需要一支适应高职教育的专任教师队伍,而且需要保持一定比例的兼职教师队伍。从阐述高职兼职教师与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内涵出发,分析了我国高职兼职教师的教师资格证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如借鉴"同等学历"制度对高职兼职教师进行考核与选拔;政府应对高职兼职教师的教师资格进行宏观调控;高职兼职教师的教师资格证书的申请程序要规范等。  相似文献   

20.
张敏 《学术探索》2014,(11):146-151
我国大学高等教育的本质应为通识教育,不是纯粹的职业教育,但不同专业的大学教育却有职业性强弱的明显不同,法学高等教育的职业性特点比较强,突出职业化训练成为我国法学高等教育的改革必然,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法学高等教育师资尚存在着师资结构单一等明显困境,多元化的师资建设即实现师资来源的多元化、师资主体知识结构的多元化、法学教育主体的多元化等,是解决法律职业化教育背景下的师资困境的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