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些年京族研究的成果层出不穷,但鲜有学者专门研究京族的祭祖习俗。作为我国西南边陲唯一以海为生的少数民族,京族有家祭、墓祭、亭祭三种祭祖形式。家祭和墓祭是“同宗共祖”观念下的同祖共祀,为理想型的祭祖活动,且墓祭的组织形式鲜明地展示了血缘共同体的基本结构。而哈亭的“诸家先灵”之祭祀为异祖共祀,为传统祭祖方式的变异类型,是京族先民根据意识形态模型建构而做出的适当调适,从而使京族地区的祭祖习俗呈现延续和变异的特征。与同祖共祀相比,异祖共祀则侧重于形成横向联盟式的共同体认同。这与京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是相符合的,有利于当地社会的团结与稳定。  相似文献   

2.
(一)我国京族有1.3万人,居住在座落于碧波万顷的北部湾畔的山心、巫头和?尾三个小海岛上,这三个小岛于是俗称为"京族三岛".京族三岛三面濒海,几千米的拦海大堤,将它和内陆紧密相连,西与越南隔海相望.京族自明代正德年间入居三岛以来,朝面海,暮面海,大海为伴;斗诸海,取诸海,大海养育了京族人,也陶冶了京族人的民族性.大海汪洋深邃,京族的文化是否也如大海一样浩瀚深邃,广涵丰富?怀着这样的求知欲望,我考察了作为京族文化组成部分的  相似文献   

3.
京族     
京族是中国南方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目前人口为1.88万,主要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江平镇,其余散布于防城县城、钦州、东兴等地。京族过去称“越族”,1958年正式定名为京族。京族的祖先约在16世纪初由越南涂山等地漂流到广西北部湾的三个小岛的。京族人和以后陆续迁到岛上的汉族、壮族一起开发和建设,使其繁荣起来。由于京族主要分布在这里,这三个小岛又被称为“京族三岛”,现隶属广西防城港市。京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京语,属系未定,与越南语基本相同。京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使用汉文,也使用汉语粤方言。京族人崇拜祖先,信奉的神多…  相似文献   

4.
“巴代”是苗语音译,意指苗族祭祀仪式、习俗仪式以及各种社会活动仪式的主持者。以这三大仪式为载体所传承的苗族文化被称为“巴代”文化。“巴代”文化通过仪规的形式把远古的社会一环境、时代背景、生活习俗等记录和传承了下来,  相似文献   

5.
京族是一个跨国而居的民族群体,我国的京族主要聚居在北部湾西南沿岸地区,世代以捕鱼为生。近现代以来,京族的语言使用经历了从母语“京族话”、粤语“白话”到普通话的拓展。伴随着语言使用习惯的改变,京族自我认同的内涵不断丰富,逐渐从“落后的少数民族”成长为“有文化的中国人”。京族的语言使用及其自我认同的演进,既是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自然结果”,也体现了当地人在现代国家语境下重新建构自我的努力。  相似文献   

6.
京族的传统伦理思想,是指中国京族在历史上各种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的总称,也是中国伦理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京族的传统伦理思想在京族文化、日常礼仪及其风俗习惯中有着广泛而又生动的反映,是京族文化和京族人民精神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并在京族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中起着规范、准则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人口:5800人分布: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在我国南海的北部湾内,珍珠港边,有巫头、山心、(氵万)尾8个岛屿鼎足而立,就象3颗闪光的珍珠,镶嵌在碧水浩淼的南海之上。京族人口的70%居住在这里,故有“京族三岛”之称。三岛总面积约22平方公里,居住着防城(东兴)各族自治县江平公社的8个大队。北部湾是我国著名的渔场。鱼、虾、蟹、贝等海产品很丰富。京族人民一向以捕鱼为生,兼营农、盐业。根据(氵万)尾岛的“村约”和“哈亭”碑记的记载,京族的祖先原在北部湾沿海一带,过着漂泊不定的捕鱼生活。大约在4百年前,因追逐鱼群而漂流到三岛。当时,这里是无人居住的荒凉小岛,  相似文献   

8.
张璇  张瑶 《中国民族》2014,(9):F0003-F0003
素有“瀚海绿洲”美誉的麦盖提县,是新疆喀什地区的历史文化名县。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西南一隅、喀喇昆仑山北麓,叶尔羌河、提孜那甫河两大水系深情滋养这片“刀郎文化”的发祥地。在漫长的岁月中,刀郎人艰辛耕作,凭着乐观与坚毅,把“九分沙海一分田”建成了宜耕宜牧、宜居宜游的沙海绿洲、旅游胜地。他们用生命歌唱、用灵魂舞蹈、用心灵绘画,使独特的生活习俗、语言文化和艺术形式得以传承。  相似文献   

9.
京族鱼露是脱胎于我国唯一的海洋民族——京族的海洋民族文化而产生的特色民族饮食产品,并被列为自治区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较强的生命能力以及较为广阔的市场前景。随着京族地区村落经济发展趋渐缓慢,对接全国开展的乡村振兴战略成为必要,关注京族鱼露,通过挖掘其文化价值,将其打造成为独具民族特色的产业化民族文化产品,完成京族鱼露产业升级,以“产业振兴”助力京族地区的乡村振兴或可以成为一条可行之径。  相似文献   

10.
港澳台的禁忌习俗渗透于港澳华人和台湾汉民衣食住行、言谈举止、婚育丧葬和岁时年节等日常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港澳台民间禁忌与现代化并存共处的事实说明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并非完全对立 ,而是互动有时甚至是互补的。港澳台禁忌习俗在其传承的过程中发生了某些变异 ,既说明了传统的“中原文化”与“闽文化”、“岭南文化”的兼容与并蓄 ,同时又反映出中西合壁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四川和云南两省的交界处,有一个高原湖泊,名叫泸沽湖。泸沽湖四面环山、山上的原始森林里一年四季开着各种野花。泸沽湖的周围,生活着被世人称为“世界上最后一个女儿国”的摩梭人。 摩梭人现存人口四万左右。摩梭人的文化艺术、风俗礼仪及民族服饰等都与宗教信仰、婚姻形态和家庭组织相适应,具有独特的风格。而摩梭人最为世人知晓的特征,就是母系家庭和“阿夏”婚姻习俗。“阿夏”是摩梭语,用  相似文献   

12.
侗族生活习俗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长期沉积、世代相沿而成的,由于各民族所处的自然条件、社会环境、民间文化、地理环境等不同,因而风尚习俗也千差万别,各具特色。本文对侗族生活习俗作些浅疏的探讨。一、社会性和集体性是侗族生活习俗中最显著的特征在侗族社会中,传统的居住形式是以鼓楼为中心聚族而居。一般一个村寨就是一个姓氏或一个家族,具有血亲关系。鼓楼象征一个家族,侗族称这种形式为“补拉”,意思  相似文献   

13.
早在商周时期,土家族先民就繁衍生息在湘、鄂、渝、黔四省接壤地区, 受地理环境、自然和经济条件影响,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习俗文化土家族习俗文化丰富,风格迥异,主要反映在其居住、服饰、婚娶、生育、节日、丧葬和日常劳动等方面,西兰卡普、吊脚楼等有很强的生活实用性,“过年”、“社巴节”、“四月八”、“六月六”等节日则带有很大的游乐性质。二、语言文化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通用汉文),其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羌语支。土家族有两个方言,即:南部方言(现有4千多人),北部方言(有17万多人)…  相似文献   

14.
千山万弄中的黑衣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衣壮是壮族的一个支系,其独特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特质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契丹是公元4世纪兴起于中国北方的一支少数民族。公元It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请部,建立起了强大的契丹辽朝政权,其疆域“东至于海,西至金山,暨于流沙,北至胜胸河,南至白沟,幅员万里”。(《辽史·地理志》)公元1125年,金灭辽。此后,契丹人逐渐在历史舞台上消失了。有辽一代200余年,契丹人在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他们自己独特的民族风俗习惯。以往,民族史学者对辽代契丹人习俗文化的研究多显零散,不成系统,无法反映契丹人习俗文化的全貌。由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张国庆先生等撰著的《辽代契丹习俗史》(辽宁民族出…  相似文献   

16.
回族在中国是一个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人类的群体。尽管在历史上曾被研究者们一次又一次地讨论,但是它仍是一个民族。实事求是地说,生活在中国西北部的回回人,是一个内聚力很强的文化人类的群体,与其他民族有着明显的区别,他们被称作回回民族。当然,在大范围内也有不同的看法,如生活在今广东沿海一带的、生活习俗已经汉化了的“回族”,以及今海南岛仍然操独特语言的“回族”,是否电属于回族的范围?对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从民族学方面去寻求答案。  相似文献   

17.
《民族论坛》2013,(11):56-57
女书习俗,俗称“女书…江永女书”,是人类迄今发现的唯一性别文字,是瑶族女性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用以表述其思想情感、道德取向、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独特形式,主要在江永县上江圩镇及其近邻一带流传。  相似文献   

18.
一些人常年居住在一个固定的地点:城市或农村,就他们的生括方式而言,通常把他们称之为定居人。可是,还有不少的民族,他们的传统经济活动与季节性迁徙联系在一起,他们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文化和殊异习俗的生活方式,这样的民族被称为游牧民族,其人就叫作游牧民。然而,这种称呼不完全正确,对这些人最恰当的称呼应为“不定居人”,因为他们不仅包括真正的游牧民和半游牧半养殖牲畜和鹿等动物的人,而且还包括猎户和按传统生活方式经营非农业的流浪人,其中有茨冈人、“海上游民”等。他们的一部分人伴随着畜群  相似文献   

19.
京族独弦琴是在本民族文化土壤上盛开的艺术奇葩,它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特定的生态环境,自然生态环境以及包括族群交往、生产习俗、节日庆典、语言习俗、民间信仰等等在内的人文生态环境对独弦琴艺术的生成与盛衰具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赫哲族“伊玛堪”作为古老的说唱艺术,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用它生动的语言和演唱形式征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赫哲人,成为赫哲族人民最喜爱的文学样式之一;“伊玛堪”包容了赫哲族的历史、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等所有的精神和物质文化,堪称赫哲族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既是研究赫哲族历史、文化、经济、习俗的宝贵材料,又是该民族在记忆里牢固保留的尽可能多的思想文化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