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3 毫秒
1.
纯纯 《人生与伴侣》2008,(10):48-50
30年前,他为广东第一例“艾滋妈妈”接生,一时间在广东引起了轩然大波,并扩散到全国,反响和争议都很大,此后,又有30多名“艾滋妈妈”从他手中抱过新生的孩子……  相似文献   

2.
蒯乐昊  姜晓明 《社区》2005,(2):38-39
没有人称他为义工,但他却辞职从事中国艾滋孤儿的帮助工作,当上了一位名符其实的义工。他曾在华尔街服务,是个事业有成的银行家,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投入艾滋授助三年来,他没有收入,只有操劳,许多人替他惋惜,但他却认为是上天为他既定的宿命  相似文献   

3.
人们总是忽略这样一个群体,她们被称为"艾滋妈妈"卢洪洲是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副主任,4月25日晚,他正准备结束一天繁重的工作,此时手机响了起来。面带倦容的卢洪洲听到电话内容顿时来了精神。电话是上海市某郊区CDC(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打来——一名即将生产的产妇刚刚被筛查出是HIV感染者,必须马上转到公共卫生中心进行母婴阻断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4.
艾滋孤儿,是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部分省份农村艾滋病疫情爆发的"附带品".艾滋孤儿与一般性普通孤儿的最大区别就是家庭及其个人社会关系的全面断裂,形成了一个"关系孤岛".那么,以政府为主体的针对艾滋孤儿的救助措施就应该从艾滋孤儿社会关系"孤岛"的断裂处出发,从艾滋孤儿的主体性出发,重新建构艾滋孤儿正常社会化的社会关系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5.
云南省艾滋孤儿救助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云南省艾滋孤儿的数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些孩子生活在歧视之中,孤立无援、生活贫困、处境堪忧,并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对艾滋孤儿的救助已成为目前亟需整个社会解决的问题。本文对云南省艾滋孤儿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对艾滋孤儿的救助、安置措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们对艾滋病的深入了解,艾滋孤儿的生存状况也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艾滋孤儿是随着艾滋病的出现而产生的一个新的社会群体,由于面临着家庭困难、社会歧视等现实问题,艾滋孤儿成为社会中典型的弱势群体.因此,探讨艾滋孤儿面临的实际生活状况以及他们尚未能够得到满足的基本需求,进而建立一定的社会心理关怀模式,建构社会支持网络,更好地满足艾滋孤儿的需求,促进其健康成长是非常必要的.文章通过对艾滋孤儿的实地调查,了解艾滋孤儿的生活状况及社会处境,分析艾滋孤儿的需求,探讨建构艾滋孤儿社会支持系统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作为伴随我国艾滋病大规模扩散而产生的一个双重社会弱势群体,艾滋孤儿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相关的研究也日渐丰富起来,并集中于艾滋孤儿的基本特征、生存状况、社会支持、具体需求、现有服务体系以及未来救助对策等六个主要的研究领域。文章在对现有艾滋孤儿研究所存在问题进行评论的基础上,文章提出未来的艾滋孤儿研究应该转变研究理念,拓展研究领域,丰富研究方法,并注重比较性研究。  相似文献   

8.
随着艾滋病慢性病化的发展,免疫力逐渐成为艾滋患者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积极的免疫观不但有利于艾滋患者个体机能的增强,有效预防机会性感染,更有利于降低艾滋病传播,节约社会医疗成本。在对艾滋患者免疫认知、态度和行为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社会工作强调专业的素质要求和严格的伦理道德原则,着重从个案照顾、小组辅导、社区宣传教育以及社会政策倡导等多层面提升艾滋患者的免疫观,促进艾滋患者的身心康复和社会防治。  相似文献   

9.
运用基线调查法,课题组于2009—2012年在西南边境地区对艾滋孤儿群体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结果显示:艾滋孤儿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多重歧视,遭受着巨大的成长心理压力与情感伤害;政府救助不及时导致其生存困难、上学困难,女童辍学现象严重;因信息沟通不畅导致重复救助或未救助。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西南边境地区存在隐性艾滋孤儿与无国籍艾滋孤儿。针对此情况,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研究应对方案。  相似文献   

10.
基于KABP观察研究范式,本文对云南边疆跨境流动人口的艾滋知识认知、所持态度及行为取向等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边疆跨境流动人口在艾滋知识认知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在预防艾滋感染与传播方面仍然缺乏理性的态度和有效的行为,因而在跨境流动行为中面临着更大的艾滋风险.  相似文献   

11.
《北方人》2006,(7)
徐莲芝已经是七十来岁的人了,却不像大多数老人一样颐养天年。因为她是中国治疗艾滋病的顶尖权威,人称中国艾滋病首席医生。病人们爱戴她,亲切地叫她徐妈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夫人称她是防治艾滋病的世界级功臣。徐莲芝说:我们虽然为病人解除了一点痛苦,但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眼看着"艾滋狼"在疯狂地吃人,作为医生却无可奈何,没有比这更让人痛苦的了。由于妈妈的病痛和弟弟的夭折,徐莲芝从小就立志当一名医生。她说帮助最需要帮助的人,既是自己的工作和责任,也是幸福和快乐。正是这种信念,使得她对如狼似虎的艾滋病无所畏惧。在我小的时候,妈妈的身体不好,饱受病痛的折磨,以致若干年后我回忆起妈妈时,总是看见她在大把地吃药,听见她  相似文献   

12.
地处祖国西南边疆的云南,是艾滋病防治重点省,紧邻世界毒品源地、经济欠发达与边民的大量流动,使得云南的艾滋病防治与艾滋孤儿救助安置工作面临着特殊的困难与严峻的挑战。近年来,云南省艾滋孤儿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家庭人均生产收入显著减少,辍学率与缺课率高,他们生活在社会歧视与自我歧视之中,孤立无援、生活贫困、心理压力大,与非艾滋孤儿存在明显差异。现行救助活动虽对改善艾滋孤儿生活状况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其生活环境、立法与身心健康等依然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社会工作视域下艾滋患者的复原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社会工作优势视角与生态系统观的综合运用,提升复原力不但有利于艾滋患者增强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更有利于消除社会歧视,促进公民社会建设.艾滋患者的复原力作为个体经历压力情境后成功应对的一种特质、过程及其结果,在本质上是来自个体内外的各类保护因子,并通过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综合机制而发挥作用.因此,培育艾滋患者复原力的社会工作策略至少包括:从生态系统观出发,坚持复原力培育的优势视角:运用社会工作综合手法,激发艾滋患者的内外保护因子:尊重艾滋患者群体的多元性,实现复原力培育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14.
吕保军 《新少年》2013,(Z1):42-43
有个五岁的小男孩儿,爸爸每天早出晚归打工挣钱,家里只剩下他和妈妈两个人。妈妈已是肝硬化晚期,随时都可能有生命危险。小男孩儿很懂事,看妈妈的病情稍微轻些,他就用小手牵着妈妈在院子里散步;当妈妈身体难受需要喝水时,他就吃力地爬上桌子去倒热水,然后一汤匙一汤匙地喂给妈妈喝。他从不出去玩儿,总是偎在妈妈身边陪伴着她。  相似文献   

15.
从人类发现艾滋病到现阶段的二十余年时间,艾滋病已经给许多国家带来了严重危害,也给这些国家的儿童造成了极大伤害,包括受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儿童和艾滋孤儿。如何有效保护而不是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尤其是儿童这个特殊群体的健康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我国应根据具体国情,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和政策,加大宣传教育和干预措施,提高全民预防艾滋病的意识,消除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歧视和偏见,给予他(她)们尤其是儿童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孤儿更多的关爱,使他们和正常儿童一样在社会理解和宽容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6.
洋葱里的爱     
兰心 《社区》2014,(29):27-27
小时候,他第一次学做家务,帮妈妈剥洋葱,一边剥,一边就流眼泪。妈妈看见了,教他把洋葱放在水里剥。果然就不流泪了,从此他记住了:洋葱是要放在水里剥的。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一颗牙     
我是一颗牙,住在小主人的嘴里。别看我小,但我的作用很大,可以帮主人咀嚼。小主人爱吃甜食,妈妈总是让他少吃些,但是小主人不听话,还是吃很多,而且他吃完甜食还不漱口,更是懒得刷牙。妈妈不知提醒他多少次了,可是他嘴里虽然答应着,一见到甜食,就把妈妈的话忘在脑后了。妈妈再说,他就回答:“没事的,我的牙好着呢!”  相似文献   

18.
在遵循尊重保密、互助互惠、民主参与和赋权的原则下,在艾滋病防治中引入小组工作,可以有效地缓解艾滋患者及其相关人群的情绪问题,提升艾滋患者及其相关人群的相关认知和技巧,促进艾滋患者之间的互帮互助和社会支持网络,并实现社会的接纳与融合. 具体来说,艾滋病防治中的小组工作可以采取治疗模式、互惠模式、社会目标模式以及发展性模式.  相似文献   

19.
5岁时,爸爸突然不辞而别,不仅抛下妈妈,连他和哥哥都不要,从此哥俩便和妈妈相依为命。为了生活,妈妈只好打两份工来维持生计。他从小就知道妈妈的辛苦和不易,这个“钥匙儿童”每天放学后独自回家,安静地吃着妈妈事先煮好的菜。由于自己生长在一个贫穷的单亲家庭里,他的性格变得很内向害羞,在学校里和同学一天说不上一句话,常常被同学欺负,哥哥充当了他的保护神。  相似文献   

20.
童言如梦     
了解一个孩子,需要的就是没有那么多冷静思考的天马行空式的、添加了想象力的、不受限制的思维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话直接反映出孩子潜意识的认知,是对事物的一种原发性的体察,与梦的活动机制非常相似。我长期观察一个小朋友,他的话就很有意思。有一次,他和妈妈说:"我有两个妈妈,一个妈妈是好妈妈,已经死了,在天上;另一个妈妈就是现在的妈妈,是坏妈妈。"他为什么会这样说?在小孩子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