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简·奥斯丁生活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她一生完成了六部长篇小说,均以女主人公的婚恋为主题,以她们进入婚姻殿堂为结局。文章认为看似浪漫的故事却掩藏着深刻的社会问题——女性受教育问题、就业问题、人口问题等。而中产阶级女性在社会、经济、教育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进而反映了她们所处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2.
美国黑人艺术运动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以“社会参与”作为其美学基本要旨的文学运动,它以激进理想和政治热情狂飙般地冲破了美国民权运动时期黑人“抗议和请援文学”的传统,成为“黑人权力”运动的美学之翼。索妮亚·桑切斯正是在这一时期崛起于文坛,成为黑人艺术运动的中坚人物之一。这篇访谈探讨了对索妮亚的思想艺术产生影响的诸多因素,揭示了她在这场运动的不同阶段对宗教、人性、艺术等的思考,展现了她对黑人艺术运动独特的理解、贡献以及她对后来的黑人诗歌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受家庭的熏陶和19世纪美国的社会环境的影响,艾米莉·狄金森的作品带有典型的女性色彩,因而具有强烈的独特性.文章在对艾米莉·狄金森的家庭和生平介绍的基础上,对她的三类诗歌进行分析,剖析出艾米莉·狄金森这个怀有浓厚女性情感的诗人的作品在当时社会下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4.
文章分析了美国女性艺术家辛迪.舍曼的艺术思想产生的文化背景及她与女性主义若即若离的关系,着重探讨了她如何通过自己的作品揭示媒体文化中女性形象背后的真相,即男性权力的运作是如何将女性边缘化的事实。联系当代艺术的特征,文章还解读了舍曼在艺术界的巨大影响力和她的偶像地位的成因。  相似文献   

5.
托尼·莫里森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唯一一位美国黑人女性。她身份的含混导致其创作主题的多元,因此她的作品能够吸引不同的读者和评论家,获得广泛的关注。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黑人美学等流派均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她的作品进行了无穷的阐释。本文通观其八部小说,评议莫里森创作主题的复杂性和其中反复出现的母题,即美国黑人妇女的困惑与自救、种族的苦难、自我追寻和文化定位、爱、历史、魔幻与现实的交替等。  相似文献   

6.
作为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艾米莉·狄金森在诗歌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可是作为一个处于19世纪男权社会下的女性诗歌创作者,狄金森的生活选择却极其有限。本文从女性视角入手,解读狄金森对基督教、对“主”的心理变化过程、与家人的关系、对传统婚姻的看法、与女性朋友的友谊以及她那对传统诗歌创作极具颠覆性的艺术风格等,论证狄金森为了能够获得一份作为女性作家进行诗歌创作所需要的自由空间而经历的痛苦的内心挣扎,以及所付出的一世寂寞与隐忍。  相似文献   

7.
约翰.厄普代克声称在其小说《S.》中要试图改善女性形象并力图展示女主人公所取得的独立性。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文本,可以发现尽管女主人公萨拉逃离了家庭陷阱,有追求精神自由、经济平等和经济独立的意识,但是已经内化的父权思想使她潜意识里自始至终都有一种对男性及外部世界的依赖心理。从她在阿汉特避居地受骗的经历和她最终的生存状态来说,厄普代克并没有将女主人萨拉-沃思刻画成一位真正独立的女性。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女性写作有一个鲜明的自审视角,所谓的自审,指向的是男权文化传统积淀下来的女性丑恶和她的本质弱点。本文旨在剖析每一个时代,凌叔华、张爱玲、王安忆、铁凝等一批女作家感应时代的氛围,切入的对女性文化负面的不同观照层面,和对类的自我做出的灵魂审视和冷峻批判。  相似文献   

9.
铁扇公主是《西游记》中一个与众不同的妖精,在她身上折射出更多的人性,还有女性十足的个性,诸如智慧、宽容、奉献,等等。更值得关注的是她的婚姻悲剧,这其中有时代和社会的因素,尤其体现出“自我”的迷失。  相似文献   

10.
“幸福家庭主妇”是流行于美国五六十年代并被千百万妇女效仿的典型女性形象。1963年,被称为第二次女权运动之母的贝蒂.弗里丹出版了《女性的奥秘》,她在书中揭露了在“女性的奥秘”所笼罩下千百万美国家庭妇女的无名痛苦,主张妇女突破传统角色的局限,争取自己在社会、家庭中的地位。该书改变了一代美国妇女的生活,被视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书籍之一。  相似文献   

11.
萨克雷在现代心理分析理论诞生以前,将蓓基·夏泼塑造成一个幼年丧母、少年丧父的孤儿,于无意间从最大程度上成就了她在拉康心理分析模式三段论中的“缺失”。文章将以蓓基·夏泼的性格塑造为切入点,从拉康的心理分析模式三段论的视角,分析、阐述蓓基·夏泼如何成为一位维多利亚社会之“女”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名利场》是英国19世纪小说家萨克雷的成名作品,小说围绕着贝基·夏普和艾米莉亚·塞得利的生活命运展开,艾米莉亚生于商人家庭,外表柔弱,心地善良,最终获得幸福;而贝基出身贫寒,外表妖媚,心机重重,结果夫离子散。通过这两个女主人公的命运,萨克雷描绘了当时上流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这部小说的副标题为"一部没有英雄的小说",因为它把当时的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当作批评与讽刺的对象。小说中所描述的名利场是一个浮华的世界,到处都充满尘埃,将人们的眼睛蒙蔽,同时也蒙蔽了人们的心灵。  相似文献   

13.
在希伯来社会,结婚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达到婚龄,男子大体为16—18岁,女子为12岁以后,一是父母之命。同时结婚也有某些法定或习定的障碍,主要包括一定范围的亲属关系和外邦异族。缔结婚姻需要一定程序,这些程序包括订婚和举行婚礼。订婚需要有口头或书面的契约,同时还往往伴有男方赠送的聘礼。婚礼一般在男家举行,但也可在女家举行,而且比较多见。在希伯来社会的早期,婚礼比较简朴,后来则渐趋热闹铺张。希伯来人的婚姻形态是一夫多妻制,一个成年男子允许同时拥有多位妻妾。离婚不需要特别的理由,只要丈夫不喜欢妻子,就可以出具休书将其休弃。再嫁是允许的、不受非议的,一般也不要求特殊的程序或形式,只是如果丈夫无后的话,该丈夫的寡妻有权利嫁给他的最亲近的族人,以便为亡夫延续香火。  相似文献   

14.
结合《红楼梦》中平儿所处的社会环境,分析了平儿的性格特征及其命运遭际,认为平儿性情温婉平和,处事圆通睿智,因而能在矛盾重重的大观园里左右逢源,赢得主子和奴仆们的一致称赞。但是,特有的社会地位使她仍然无法挣脱封建社会的桎梏,令其一生不免带有悲剧性意味。  相似文献   

15.
西尔维娅·普拉斯的创作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尔维娅·普拉斯素以“自白派”诗人闻名,但是她的其他的文学身份--小说家、日记作者亦不容忽视。在其短暂的一生中,普拉斯视写作为书写生命的方式、自我宣泄的出口、建立自我身份的途径与向父权社会挑战的武器。普拉斯的文学创作受到了诸多作家的影响,她在彷徨、迷茫、畏惧与探索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诗歌和小说创作哲学,这在其日记中有一定的体现。普拉斯将其独特的创作哲学身体力行,使创作趋于完美,创立了一个普拉斯传奇,丰富了女性的书写历史,证明了天才的天赋与性别无关。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40年代的沦陷区文坛上,梅娘作为一位著名的女作家,以其深蕴孤独的情绪塑造了一批蕴涵着孤独意识并向社会抗争的觉醒女性。这里以梅娘小说的创作文本为基础,分别从浅层的情感孤独和深层的思想孤独两个层面就其笔下的女性形象进行解析,以展示40年代社会女性特有的深沉孤独苦闷和她们与家庭及社会产生的激烈冲突,并试图通过对梅娘的童年经历以及中外文化心理建构、沦陷区特殊社会氛围三方面的剖析揭示梅娘孤独意识形成的社会基因,进而透视其作为关注女性命运的进步作家对知识女性群体命运特有的忧患意识以及独步女性社会心理前沿的思想超前和高瞻远瞩。  相似文献   

17.
福建崇武半岛惠安女奇特民俗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活在福建东南沿海的惠安女向来吃苦耐劳、聪颖贤慧,其民俗亦奇特.尤其服饰"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的特色在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婚俗上至今沿袭"从一而终"的婚嫁观,又保持长住娘家的生活习俗.不过,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生活方式的改变,惠安女的生活习俗尤其婚俗正在发生种种变化,如何保护惠安地区富有海洋民俗特色的优良的传统文化,需要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杜拉斯作品中的“东方形象”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咏 《东方论坛》2004,(1):67-71
法国女作家杜拉斯的许多作品以越南殖民地为背景,东方为杜拉斯作品增添了独特的风格.作为白人女性,杜拉斯在国家、种族的维度上获得了强势.站在西方文化本位的立场上,杜拉斯赋予了东方独特的品质和格调.在她的文本中,东方是一片有着神奇"本质"的土地.东方"异"文化和某种种族气质存在着必然联系.杜拉斯还通过西方人的眼睛,塑造了一群同质而次等的东方人形象.  相似文献   

19.
欲望世界中的男权——丁玲《梦珂》的女性主义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玲的《梦珂》讲述一个破落封建家庭的女儿梦珂走出家庭步入社会最终沦落的故事,揭示了女性在男权社会被欲望化的生存图景:即“女人的社会位置始终由男人来指定,她从未实施过自己的法律,唯一适合她们的就是做个纯粹的肉体,作为一个被欣赏的对象”。在此基础上,作者借表嫂之口表达了对男性欲望的蔑视,揭示出封建婚姻制度使人堕落的实质,同时以梦珂的“隐忍”作为一种潜在的力量对男权社会实行反拨,启示生命主体应积聚自身的力量突破历史必然性的制约,从而创造一个性别平等的合理社会。  相似文献   

20.
托尼·莫里森是迄今为止诺贝尔文学奖的惟一黑人女性得主。她立足于社会道义和民族忧患意识的高度,以古希腊悲剧精神之刃,剖析了现代社会中美国黑人特别是黑人女性的生存困境,让母爱与暴力并置,深入挖掘潜沉于黑人灵魂深处不屈的悲剧精神:能够自觉意识到自身的生存困境,以自己的柔弱和不屈为自己求生存、求自尊、求人格、求希望、求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