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金开诚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3)
《离骚》是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最重要作品,它本身不仅是一篇光辉的政治抒情长诗,而且对了解屈原的斗爭经历和思想性格,以至于楚国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政治情况,也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确定《离骚》的创作年代历来是《楚辞》研究中的一个大问题。古今研究者对此作出了种种不同的结论,本文也拟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供研究《楚辞》的同志参考。一《史记·屈原传》最早说到屈原创作《离骚》的时间。传中在记述上官大夫夺稿、进谗,楚怀王怒而疏屈原之后,紧接着说: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 相似文献
3.
黄灵庚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1)
《离骚》首二句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其中“伯庸”是谁?它到底是个怎样的称呼,历来歧解纷如,未有确论。东汉王逸说:“值庸,字也。屈原言我父伯庸,体有美德,以忠辅楚,世有令名,以及于己。”(《楚辞章句》)王氏以“伯庸”为屈原父考的字。唐吕延济则说:“伯庸,原父名也。”(《文选》五臣注) 相似文献
4.
麻永玲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8):121-123
《离骚》“相下女之可诒”一句中的“下女”与“高丘之女”密切相关,它们都指涉“神”。“下女”的范围只包括“宓妃”。而“女”之内涵的不同使得我们应对3次“求女”情节加以明确的区分。 相似文献
5.
宋小克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0(1)
楚辞与<淮南子>都是楚文化的产物,二者昆仑神话可以互相发明.汉初,楚辞是显学,<淮南子>的昆仑神话亦多本之楚辞.其一,昆仑"三层九重"的结构,出自<离骚>中屈原神游昆仑的游踪.其二,<淮南子>的许多神灵职能、名号,以<离骚>为蓝本.其三,<淮南子>中山川、名物及其地理位置亦多据<离骚>安排. 相似文献
6.
张剑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4,(3)
二千二百年前的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阶级斗争激烈搏斗的时代,是奴隶主贵族复辟奴隶制和新兴地主阶级反复辟的斗争进入决战阶段的时代。就在这个时代里,在文艺舞台上出现了一部光辉的作品——《离骚》。《离骚》是当时楚国社会的一个缩影,也是屈原这样一个法家人物政治思想观点的表露。今天,我们用马列主义的观点分析一下《离骚》和屈原,给它一个恰当的评价,这对于 相似文献
7.
黄颇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1986,(4)
屈原(约前340一一约前278年)降生于我国战圉时代中晚期的楚国,但丁·阿里盖利(1265一一1321年)诞生在欧洲中世纪中期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他们生活的时代远隔十六个世纪,所处的国度遥距东西半球;《离骚》和《神曲》体裁各异,篇幅悬殊,诗人诗作均可谓大相径庭。然而,两位大师生活的时代和国度、出身的阶级、个人的社会理想、政治遭遇和才情学识,以及二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却惊人地相似。 相似文献
8.
赋是有韵之文.赋有不同体式:诗体赋、骚体赋、散体赋、骈赋、律赋.其用韵方式有同有异,律赋严格限韵,其他不限韵.赋韵源于诗歌,早期赋都用<诗经><楚辞>的韵系和韵式.汉代散体大赋和宋代文赋用韵最宽松自由,韵位疏密和韵部转换皆无定式,行文中有很多无韵的散句,加之古今音韵变化,有些韵脚今人已经不觉得是押韵,因此,除了专门研究古代音韵的学者,普通读者会觉得散体赋韵若有若无.骈赋和律赋用韵整饬,通常偶句押韵,不断换韵,可称为骈排转换韵式.这种韵式对赋的文体结构、内容之铺陈罗列、诵读的感觉都有重要意义.每个时代的赋韵,使用的是当时的音韵系统,在汉赋中,甚至有少数赋韵还带有作家的方言因素. 相似文献
9.
论《离骚》称"经"与刘勰《辨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运庭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29-36
汉代关于屈原评价的一场论争,其实是围绕《离骚》称“经”这个问题来展开的,本质上是在两汉经学视野中儒家功利主义诗学观的价值之争。对屈原《离骚》的公允评价以及六朝以后《楚辞》在集部以一书而独立成类,则与刘勰《辨骚》对此所作的辨析和总结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金道行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2(5):1-6
本文对屈原的《离骚》进行精神分析。从香草与飞天的症候出发,探察诗人的焦虑轨迹,从而分析出掩藏于史籍的一场“《离骚》诗祸”,并通过对《惜诵》的精神分析作了印证。文章认为,“《离骚》诗祸”是中国第一大诗祸,《离骚》是屈原诗歌创作的高峰,也是他的创作的分水岭。《离骚》写出了中国文人最痛苦的灵魂,却成了最动人心魄、最具个性的中国和世界最伟大的抒情诗。 相似文献
11.
熊永谦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3)
屈原之《离骚》素以引喻众多、巧妙而著称。这一特点,东汉学者早已指明,如王逸《离骚》章句说: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侫;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其词温而雅,其文皎而朗。 相似文献
12.
王德华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5(1):28-32
在“经学”盛行的两汉,《离骚》被称为“经”具体始于何时,其被称“经”的含义又为何,在治骚领域中始终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本文认为称《离骚》为“经”始于王逸,唐五臣对“离骚经”三字加以具体解释;并进一步论证了王逸称《离骚》为“经”是受到经学注释体例影响,是为了突出《离骚》在《楚辞》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39-41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颇具代表性的浪漫主义作品,《离骚》与《上林赋》都依照作者的主观意识的流淌进行创作,表现出超凡的想象力,深刻地传达了作者热烈奔放的爱国主义热情。但是,由于二者创作时代的不同以及文学的发展变化,《离骚》与《上林赋》的浪漫主义手法又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李军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4-18
蒙古和宁的《西藏赋》、吉林英和的《卜魁城赋》、大兴徐松的《新疆赋》,以其鲜明的边疆民族与民俗特色而在光绪九年(1883)由元尚居汇刻为《西藏等三边赋》。论文就其中《新疆赋》所涉及的新疆民俗,进行了较为详细论述考,如民居、园艺业、物产、商贸、岁时节日、礼乐教化等方面,对我们了解和研究清代新疆的民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王华权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一切经音义》是中古时期一部重要字书,它引用了唐以前约450多种古文献,在文献学上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本文通过对其引书的整理,就《一切经音义》引书在文献学上的价值作一考析。 相似文献
16.
李军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95-98,102
蒙古和宁《西藏赋》、吉林英和《卜魁城赋》、大兴徐松《新疆赋》,以其鲜明的边疆民族与民俗特色而在光绪九年(1883年)由元尚居汇刻为《西藏等三边赋》。其中《卜魁城赋》所涉及的民俗,如居住与出行、生产民俗、民风民俗、商贸民俗等方面,对我们了解和研究清代黑龙江的民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18.
潘祖炎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87,(2)
抒情长诗《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它“百世无匹”,影响后来的文学“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因而后人评说《离骚》,历久不衰。如果自西汉淮南王刘安奉武帝诏命作《离骚传》算起,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总观这漫长的评说历史,对《离骚》的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创作方法等等无不涉及,尤其是对思想内容和语言方面的 相似文献
19.
张怀荣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1)
《离骚》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诗人用心血凝成的辉煌诗篇,是我国文学史上空前伟大的抒情诗。它形象地反映了现实,在抨击黑暗现实中,讴歌了诗人终生坚持的理想,从而表现了诗人圣洁的情操。《离骚》作为千古绝唱,其“文辞丽雅,为词赋之宗”,千载之下,确是感人至深,“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相似文献
20.
高文超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1983,(2)
《离骚》是我国第一首抒情长诗。它不仅以深沉炽烈的诗情、奇特丰富的想象、瑰丽清新的辞藻,开拓了浪漫主义诗歌发展的道路,而且以其美的形象,——执著于理想的高洁人格,在我国星汉灿烂的古文苑里闪耀着不灭的光辉。《离骚》作为屈原最成熟的代表作。这首诗正是从诗人特定的生活角度,真实地反映了战国后期楚国的社会历史。屈原一生经历了从怀王到襄王的两个时期,这正是楚国由强转弱的时代。怀王昏懦无能,任用佞臣,排斥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