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元以来,具有悠久植棉历史的豫北借助华北铁路网的形成,改良棉种,改进技术,植棉业迅速发展,棉花商品化程度不断提升,对豫北地区商业和近代机器棉纺织工业发展有重大影响。棉花种植在宋元初即有江南传入豫北,而豫北也在近代成为河南植棉业发展最为兴盛的地区之一。民元以来豫北植棉业的发展情况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它呈现哪些不同与过去的时代特点?本文试图以民国建立到抗战前豫北地区的棉花种植为例,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
陕西省棉花早有种植,清末就已开始进行植棉业改良。1929年以后,中央和地方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使陕西植棉业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这对于减少陕西鸦片种植、改变社会风气,促进陕西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为中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以及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1920年代初,伴随着国人掀起纱厂设立狂潮,民族棉纺织工业发展呈现出极速扩张的盛况。然而紧接着纱业危机席卷而来,众多的民族棉纺织企业迅即陷入了停工破产,一蹶不振的境地,民族棉纺织工业快速发展的步伐遭受顿挫,其快速发展的脆弱性也暴露无遗。究其原因,其一在于民族棉纺织企业在极速扩张中,资金链极其脆弱;其二在于民族棉纺织企业管理水平,普遍跟不上民族工业快速扩张的要求;其三在于面对民族工业快速起跑的机遇和要求,政府的无所作为甚至本末倒置的作为。以民族棉纺织工业发展遭受重创为标志,中国工业化失去了一次越过起跑线,实现长足推进的契机。  相似文献   

4.
1920年代初,伴随着国人掀起纱厂设立狂潮,民族棉纺织工业发展呈现出极速扩张的盛况.然而紧接着纱业危机席卷而来,众多的民族棉纺织企业迅即陷入了停工破产,一蹶不振的境地,民族棉纺织工业快速发展的步伐遭受顿挫,其快速发展的脆弱性也暴露无遗.究其原因,其一在于民族棉纺织企业在极速扩张中,资金链极其脆弱;其二在于民族棉纺织企业管理水平,普遍跟不上民族工业快速扩张的要求;其三在于面对民族工业快速起跑的机遇和要求,政府的无所作为甚至本末倒置的作为.以民族棉纺织工业发展遭受重创为标志,中国工业化失去了一次越过起跑线,实现长足推进的契机.  相似文献   

5.
东北榨油业在民营工业中占居首要位置,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一方面,为了促进国家独立与富强,避免榨油业为帝国主义所垄断,除大力发展民营近代榨油业,抵制外国资本的入侵。别无选择;另一方面,中国近代所面临的恶劣的国际国内环境,又决定了民营榨油业发展绝无光明的前途。  相似文献   

6.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给我国传统生产方式带来了广泛、深刻的变化。对近代苏州棉布染织业工场的发展历史的考察,可以帮助对近代中国棉纺织工场的发展及内部情况加深了解。鸦片战争前,我国尽管在某些行业中已零星出现了新的生产方式,但在手工业诸行业中分布最广、地位最突出的棉纺织业内,却几乎没有资本主义萌芽存在。仅有的例外是苏州的棉布整染业,那些由厂商直接经营的染坊、踹坊,形成了“商业资本同工业资本之间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具有“工场手工业的一个最明显的特点”。而作为纺织业主要工序的纺与织,当时苏州则基本停滞在个体性质的家庭手工业阶段。在城市,手工纺织业同样以家庭副业的形式广泛存在,康熙长洲县志载:“(长洲县)地产木棉花甚少,而纺之为纱,织之为布者,家户习为恒产,不止乡落,虽城中亦然。”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对1935年出版的<七省华商纱厂调查报告>中的数据进行了再整理与挖掘,并结合民族棉纺织工业技术引进的实际情况,估算了近代民族棉纺织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对产出的贡献率,在此基础上揭示了民族棉纺织工业发展波动的原因以及该行业之所以能够充分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荆沙地区即江陵县荆州镇和沙市市及其附近地区的合称。荆州镇与沙市市相距仅5km,且现已连成一片。荆沙地区位于湖北省江汉平原西部、荆州地区境内,是我国荆楚文化湖山景观旅游带中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明珠。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特別是行政管理体制的原因,荆沙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一直处于割裂状态,丰富的旅游资源未能得到协调、充分、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为了促进荆沙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走向一体化,取得更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的综合效益,笔者拟提出荆沙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初  相似文献   

9.
20世纪20-30年代山东的植棉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无论是从种植面积、产量、棉质,还是从品种、市场运销上都形成了良性经济循环。棉种的改良和棉花运销检验机制的完善是促使植棉业发展的两个重要原因。植棉业的发展在促进农业进步的同时,也使产棉区或临近地区的经济结构发生改变,棉农的收入有所提高。同时也有很多不利因素阻碍了棉花生产及运销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近代地方民族商人发展崛起过程中对滇西北多民族地区农业的商品化渗透为研究基点,探讨并梳理了滇西北民族乡村农业商品化浪潮下的发展表征和具体变迁内容.研究表明,在以滇西北为缩影的近代西南边疆民族乡村地区的农牧业商品化发展的过程中,本土民族商人扮演着重要的推动者角色,而且其实际的发展状况也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区域特色,这是这个特殊的边疆多民族地区近代乡村社会发展变迁的一个重要景象.  相似文献   

11.
运河江南段是中国近代以面粉、棉纺织、缫丝、丝织为核心的民族轻纺工业的发祥地与分布中心,在中国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常州作为运河沿线的工业名城之一,工业遗产丰富。文章梳理了常州的工业遗产信息,分析了其不同于其他城市的文化内涵,并从视觉隐喻的视角对常州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提出了建构意见。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在国家鼓励植棉政策的引导和商品经济发展条件下,山东西部地区,特别是运河沿线地区的植棉业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山东西部三大棉花生产区域——东昌、济宁和曹州地区。棉花种植面积大,棉产量和商品率高。  相似文献   

13.
由于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早期沙市商会通过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在清末民初动荡的政治环境中,具有着特殊的地位,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近代荆沙商人团体的发展和演变,理应成为我们研究中国近代商会史和湖北地方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现代化是当今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的社会变革。在近代以前,中日两国都处于封建社会,但几十年后,日本成功地克服了殖民化危机发展成为独立工业国,而中国却丧权辱国,走上了半殖民地化的扭曲发展道路。探究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发展缓慢的原因及深刻启示,对于加速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电报业是晚清社会的新生行业。晚清社会引入电报后,清政府按照近代中国的社会条件建设发展电报业。电报业诞生后,形成官方主导的运行机制。在官方的推动下,晚清电报业逐步进入民间社会,开始其社会化进程。随着电报业的发展及其优势的体现,民间社会开始接受、认同,并开展建设民族电报业的讨论与思考。电报业本身的特殊性及其发展的社会需要,决定了晚清电报业国有化的最终归向。在晚清电报业的社会化进程中,官方高度重视、全程参与、顺势引导,这一特殊现象表明了清廷对电报业的民族性"改造"。晚清电报业的国有化过程,亦是电报业民族性改造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口岸城市崛起后,对周边地区近代交通邮电业的引领是直接的,而以其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交通邮电等多渠道的沟通,推进了这一地区的近代化进程,加强了它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并对中国其他地区的社会发展也有促动.  相似文献   

17.
植棉与棉纺织的生产技术并不是中国自古就有的东西,而是从今之南洋及越南南部,新疆吐鲁番,南北两个方向传入中国的。从南方传入中国的称为南道棉,来自北方的称为北道棉。由于社会自然条件的限制,南道棉和北道棉以及随同而来的棉纺织生产技术,在传入中国内地的时间上有着先后的很大差别。  相似文献   

18.
1900—1930年芜湖对外贸易实际值一直增长,直到1931年后才开始急剧下滑。在这一过程中,芜湖及安徽其他主要城市的商业过度繁荣,导致工业投资过低,产业结构严重失调,近代工业化进程迟滞,在全国处于末流。1930年代,芜湖随着商业尤其是米业的衰败而衰败。工业是商业发展的基础,但芜湖及安徽经济的发展却违背了这一原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20年是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期,但芜湖及安徽其他主要城市的近代工业化却因商业的过度发展,仍然扮演着区域性商品集散中心的角色,未能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大力发展近代工业,走向衰落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9.
票商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出现 ,是近代中国银行业的先导。它诞生于鸦片战争前夕 ,因与清政府的特殊关系得以迅速发展。在长达一个多世纪里 ,票商建立全国汇兑网 ,服务工商钱户 ,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便利 ;兼营存放款业务 ,为民族工业招商融资 ,经营股本。它既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积极参与者 ,又是社会转型的最直接的见证者 ,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成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诞生的助产士和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期民间推动力的中坚  相似文献   

20.
1900—1930年芜湖对外贸易实际值一直增长,直到1931年后才开始急剧下滑。在这一过程中,芜湖及安徽其他主要城市的商业过度繁荣,导致工业投资过低,产业结构严重失调,近代工业化进程迟滞,在全国处于末流。20世纪30年代,芜湖随着商业尤其是米业的衰败而衰败。工业是商业发展的基础,但芜湖及安徽经济的发展却违背了这一原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二十年是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期,但芜湖及安徽其他主要城市的近代工业化却因商业的过度发展,始终扮演着区域性商品集散中心的角色,未能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大力发展近代工业,走向衰落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