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现代中国文学始终贯穿一个“人的主题”。创作主体以人文理性精神为基石形成了人本艺术思维 ,它的独特功能在现代文学文本创造过程中发挥了制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论导播创作     
电视导播创作是基于导演创作基础上的一次"再创作",是一种重要的节目创作手段,是对节目的再度修改与创新的过程,贯穿电视节目屏幕呈现的全过程,对电视节目的形成与传播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电视艺术美感的呈现和转达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视听语言一种独特的创作方式,导播创作既要具备一定的创作空间,同时还要运用相应的原则进行创作。在导播创作的过程中,处理好导播创作与导演创作、技术与艺术以及个人与节目三个方面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理性和感性是一对相互依赖而存在的矛盾概念。它们既有统一的一面,又具有矛盾的一面。这种矛盾运动贯穿于人的发展的全过程,构成了人最重要的内在特质。人离开了任何一个方面都可能使发展走向其自身的对立面。二者的最佳关系,应该在对于人的解放这一根本的观照点上来校正。据此,在最能充分表现这一矛盾的文学中,可以把创作主体划分为理性的作家、感性的作家、矛盾的作家、宁静的作家,它们在不同的底蕴上标示了不同的文化变迁的根本内涵。  相似文献   

4.
赵黎波 《晋阳学刊》2006,(4):105-109
先锋作家的历史小说创作真正体现了新的叙事手法和历史观念。先锋历史小说的内在精神更多地与海登·怀特的“元历史”理论相通,而且“元历史”理论的弊端——认为历史是文本,否认历史客观真实的存在,同样是先锋历史小说的不足所在。先锋历史小说创作存在着自身的矛盾:在解构历史的同时质疑着历史真实的存在,却又企图在自己的叙述中重新结构历史的真实。可以说,先锋历史小说的创作仍然没有摆脱“真实”的缠绕。  相似文献   

5.
台湾女作家三毛是一位本色主义作家,其创作与她的生活,尤其是与她的人生经历紧密关联,存在着某种内在呼应.若依据三毛的人生历程,综观她的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她的作品反映出不同的人生内容,也体现出不同的创作风格,而贯穿始终的是她对真、善、美的追求和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对读者产生了极大的启迪与教育作用.这正是其文学价值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贺玉庆 《云梦学刊》2006,27(3):95-97
审美创作主体是沟通艺术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过滤器",在创作过程中其主体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张爱玲这一创作主体后期因为没有克服自身内外的矛盾冲突,出现了价值观创作观的左摇右摆,演绎出了审美创作主体失落的悲剧.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的历史小说可分为前后两期,其前后期历史小说的思想脉络与郭沫若的思想脉络一致.不仅叙述者与郭沫若自我的思想历程存在着一种对应关系,而且被叙述的主要历史人物也常常与郭沫若的自我构成互文关系,郭沫若的自我形象常常隐藏在叙述者与部分历史人物的身影里,他们互为投射自我的心灵镜像.之所以如此,与郭沫若不"博考文献",更不求"言必有据",而是"借着古人的皮毛来说自己的话"这种独特的历史小说创作观念有关.  相似文献   

8.
叶文玲的创作与文化理想是借助"江南文化"建构的,江南文化作为一种话语意义链贯穿叶文玲创作始终。从江南文化视角审视叶文玲的创作,以题材选择、主题内涵和文学资源为载体,可以发现江南文化对叶文玲创作的影响以及叶文玲创作文本中对江南文化的表现与超越。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论述我国民族重视历史的传统,及这种传统在古今历史小说创作中的具体表现和历史小说在时代对古代的超越,阐明了"历史情结"在古今小说家之间的传承性和发展性,揭示了我国古今历史小说创作繁荣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是以人文主义思想为基础的 ,其中悲剧创作尤为突出。人文主义原则虽然遭到现实的挫折 ,但莎士比亚始终未能放弃 ,一直把它作为反封建的思想武器。人文主义者的理想只是把人类前途寄托在道德改善上而无力变革现实 ,因此 ,往往使自己陷入无法解决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中 ,这样的心理矛盾产生了莎士比亚的抑郁愤懑的悲剧创作。  相似文献   

11.
闵良臣 《云梦学刊》2009,30(5):37-42
1978年,钱锺书修订《宋诗选注》序言的时候,引用了1977年发表的历史文献,但他却保留了作序的时间(1957年)。序言中的时间矛盾,是众所周知的一桩文坛公案。某些学者认为,钱锺书一生无论是为人还是为文都是超然物外的。事实并非如此。既然钱锺书是以擅长讽刺而著称的作家,即证明他不是超然物外的。  相似文献   

12.
黄红 《学术探索》2012,(1):121-123
近代史学大师傅斯年以客观实证为其史学思想的核心。但傅斯年所倡导的治学理念本身及其与治学路向之间却存在一定的矛盾性。这种矛盾性,既有其学术思想执著的追求因素,也与其时代冲突影响和爱国情怀的价值取向有关。故应辩证地看待傅斯年史学思想的矛盾性,注意充分吸取其合理成分。唯有这样,才是我们对待傅斯年学术思想的正确态度。本文将对傅斯年史学思想的矛盾性表现及其根源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对其史学思想矛盾性的现实启示和局限性予以简要陈述。  相似文献   

13.
张弘 《云梦学刊》2005,26(6):22-27
研读新版《吴宓诗集》,结合吴宓的文化立场与诗歌见解进行考察,可以见出,吴宓的古体诗写作系近代诗界革新的继续努力,是他“以新材料入旧格律”的主张的自觉践履,也代表了20世纪白话诗以外的另一创作方向,文学史与诗歌史研究均不应回避。吴宓诗作表现了他在抒写感情方面的现代特征,及贯穿其中的文化理想的精神。  相似文献   

14.
朱慈恩 《兰州学刊》2008,(11):140-142
《东北通史》是研究中国东北史的重要著作。金毓黻希望通过其研究来激发国人的爱国精神。从研究方法上来看,金毓黻的研究是建立在大规模系统搜集、编纂东北地方文献的基础之上。受新史学的影响,《东北通史》体现出一种与传统史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5.
李贺诗歌之所以吸引和震撼一代又一代人,不仅因为其诗风的诡异奇谲,想象的丰富奇特,而且还因为他的诗歌里充满悖论性。这种悖论性是由于诗人生命的沉沦以及由此作出超越的挣扎而产生的,它既体现在时间意识和创作动机上,也体现在意境的营造、字法的运用和结构的安排上。  相似文献   

16.
在 2 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上 ,建国前后曾经有过两次创作高潮的作家 ,老舍大概算是唯一的一位。新时期老舍的创作情况较为特殊 ,一方面他能紧跟时代 ,另一方面 ,他又难以忘记过去的生活经历 ,毕竟好的创作需要真情实感。他试图调和二者 ,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深深地困扰着这位老作家。本文试图对建国后影响老舍创作和命运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和梳理。  相似文献   

17.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重写文学史”的呼声源于对历史形成的“二元对立”的文学史思维模式的不满。当前中国文学史观念的整合与转型意味着破除长期以来形成的狭隘、封闭的“二元对立”的文学史观 ,确立文学史写作的现代理性精神 ,从而在新的历史视野中建构文学史的新结构、新形态。  相似文献   

18.
文学史是文学时空的再现,其变动主要源于文学观念的改变;1980年代中后期“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出台本意是对过去政治意识形态干预文学史书写的反拨,它带来了现代文学史书写的历史转型与巨大飞跃,这在文学史书写中具重要历史意义;站在21世纪的今天,从时间的视角进一步反思“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会发觉它照样建筑于意识形态之上,这是一个带矛盾、悖论的文学观念,它所深具的文学史书写的历史积极意义与消极性相伴相生.  相似文献   

19.
贾诩是汉末建安时期曹操集团的重要人物,名列曹操"四大谋士"之一。《三国志》将他和著名的颍川士族领袖荀?及其侄子荀攸合传,地位甚高。然而,为《三国志》作注的史家裴松之对此提出了明确的反对意见,认为陈寿对贾诩的评价过高,对其传纪的安排不伦不类,有背史法。陈寿的安排反映了史家个人识见及好恶等因素在史著撰写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严复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人物之一,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加速了他"西学"救国核心思想的形成.他通过著书、翻译来传播西方资产阶级"天赋人权"思想,反对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批判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力倡西学"愈愚".严复的西学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亦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