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呼兰河传》成功地将"散文化"叙述运用于长篇小说,以空间化的结构方式取代了传统的因果关系的线性情节结构,以背景氛围为描写对象取代了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强烈的抒情代替了叙事成分的主体地位,通过作者与叙述者相分离和隐性评论的方式成就了情感的含蓄表达,形成了一种结构散化、情节淡化、人物虚化和抒情含蓄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泛指叙事是中国现代乡土抒情小说中特有的叙事模式之一,其特征是在叙事中有意取消具体的叙事时间,也不针对特定的人物个体,以此造成叙事的话语跨界和功能变异,叙事抒情化,情节和人物意象化,参与文本中风俗意象的建构;而限制性视角的使用和视角越界现象的发生,在叙述者、小说人物和风俗意象之间进一步造成了复杂的情感关系,在不同文本中营造出了不同的抒情效果。  相似文献   

3.
叙述者是叙事文本的重要特征,它与叙事视角一起构成了叙述.在小说《伤逝》中,鲁迅用一个缺席叙述者的身份,代表了隐含作者的思想规范和价值判断,是一个可靠的叙述者.同时,鲁迅创造性的采用了叙事者的话语干预来表达自己的立场态度与情感倾向.《伤逝》中叙述者的独特运用体现了鲁迅对现代小说叙事技巧的革新和开拓.  相似文献   

4.
川端康成《雪国》的双重叙事声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雪国》叙事上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叙述者赋予了形式叙述者双重的叙事声音,或曰对形式叙述者的事后性话语进行了双重编码。双重叙事声音互相矛盾,在维系和暴露文本表层的不可靠叙事时保持着微妙的平衡。这种矛盾和平衡诱导着充满含混矛盾印象的阅读去面对语义和情节的复杂性,特别是潜故事形态的复杂性,极大地增加了文本中情感和思想的容量。  相似文献   

5.
不可靠叙述是当代叙事理论中一种重要的叙事策略。美国短篇小说家雷蒙德·卡佛在其短篇小说《毁了我父亲的第三件事》中,对重要情节的省略、空缺以及含混的叙述,造成了叙事和文体层面上的不可靠。作者运用不可靠叙述这一技巧,邀请读者与文本中人物、叙述者、隐含作者积极互动,以感受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彰显人物性格的异化。文本中所发生的事件对叙述者"我"的深刻影响,深化了小说主旨,于冷静疏离的叙述中,展现出生活中荒谬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6.
修辞叙事学的读者观使真实读者运用伦理标准对叙述者传递的文本信息进行阐释,而重获阐释与批评文本的合法地位,此读者观进而发展为以伦理取位的叙事伦理批评。以叙事伦理批评视角阐释小说《立体几何》,乃立足于叙事策略,对叙述者表面叙述的信息确定性进行对照式阅读。确切地说,从小说的叙述人称与视角、叙事模式与叙事时间三个角度来分析隐含作者对叙述者及其叙述内容的否定态度,以揭示小说蕴含的对男性霸权主义的伦理警示。  相似文献   

7.
迟子建的《炖马靴》叙述风格空灵纯净,小说讲述语调轻松,在平淡书写中点化出小说文本别样的诗性意境.《炖马靴》文中叙述者"我"呈现出"第一人称叙事边缘化"的特征."饥饿"作为一种独特的环境描写,成为了文本的"隐性进程",它更多呈现出一种隐匿性,隐藏于情节的叙述之中,对其进行补充和说明.文学的审美属性为历史的记录提供了更具关感的叙述形式,叙事语言本身带有浪漫色彩,其富有诗意的描写,也呈现出诗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尚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记言兼叙事的历史文选,也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散文总集,其中的叙事篇章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尤其是《金縢》。《金縢》全文调动了周公、成王和史官三种叙事视角,通过对三种叙事视角的限制和调整,造成全篇情节上的矛盾与悬念,具有强烈的小说审美效果,因而其被许多研究者视为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短篇小说。应用叙事学的视点理论,结合文化人类学的相关研究方法,从人物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两方面对《金縢》的叙事进行分析和解读,以期揭示《金縢》文本深层的思想内涵和潜在的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9.
美国作家弗·斯格特·菲茨杰拉德在他的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运用了两种 不同的戏剧化的叙述:一种是叙述者有明确的称谓,另一种叙述者没有明确 的称谓,称之为“非人格化的叙述者。”本文阐述了戏剧化的叙述方式的特点 ──情节的叙述获得了非常真实的效果;戏剧性叙述视角的可变性以及这种 叙述方式给作者提供了充分抒发情感的机会。另外,作者通过运用象征主义 的手法书写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历史,深刻地再现了“爵士时代”美国的社会风 貌。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湖南小说家用得最多的叙事视角还是传统的全知视角,也有不少作品是采用第一人称"我"叙述的,但这个叙述者"我"和作者几乎没有距离,是一个自我叙事者。叙事视角的选择是由以政治作为人生第一要义、以经世致用作为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的湖湘文化精神规约着的20世纪湖南作家创作心理定势的强力表达。20世纪湖南小说文本中的叙事关系大多可用"叙述者(作者)———人物"模式来表示,叙事语式和语态大多是作者经历、身分、思想情感的一种直接的投射。20世纪湖南小说文本的叙事视角还存在一个"隐含作者"现象。忧患的叙述情调是与20世纪湖南小说叙事视角相关的一个特点。20世纪湖南小说叙事语式和语态带有明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民间长诗分民间叙事长诗和民间抒情长诗。我国民间叙事长诗具有歌颂反抗斗争,描写爱情、悲剧;叙述曲折、抒发浓烈;塑人物形象,采用诗歌表现方法等艺术特征。一部分民间抒情长诗主要抒发世俗生活中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的情感,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民间婚丧、生产习俗、宗教活动中的情感抒发,是民间礼仪活动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雷蒙德·卡佛创作前期最具代表性的“讲述”式小说《肥》,运用讲述的方式间接表现了美国底层平民的艰难生活.在《肥》所构建的叙事世界中,文本双层结构的对比显现出叙述者“我”是作为不可靠叙述者而出现的.外视角与内视角间的视角转换则隐含着叙述者讲述故事的心路历程,暗含了叙述者“我”对第二层结构的虚构.而真实作者与隐含作者的相互作用又阐发小说文本意蕴与卡佛现实生活的内在关联,由此还原出第二层结构中隐瞒和虚构的生活真实.卡佛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底层生活的清醒认识,用小说揭示了“美国梦”背后底层平民的生活真实.他在小说中建构的双层结构既是一种叙事的修辞,又是一种对底层生活的真实讲述.  相似文献   

13.
《聊斋志异》具有很强的故事性,是名副其实的情节小说,其叙事艺术所取得的成就不容忽视。叙事艺术包括诸多因素,本文仅涉及叙事角色和叙事视角。认为《聊斋志异》是以"传奇式"叙述者为主的多种叙事角色;以全知叙述为主的多种叙事视角。  相似文献   

14.
韩少功的小说《日夜书》存在两个相对固定的叙述者:“回忆者-陶小布”和“亲历者-陶小布”。这两个叙述者的不同视角使文本出现明显的叙事分层。通过变换叙述者和叙述视角,不同叙述层之间的相互跨越形成回旋跨层的叙事结构。在这一结构下,小说的叙述语言蕴含了多样化的叙述声音,呈现出复调式的美学意蕴。同时,小说的文本内容表现出对叙述者的“隐在型反讽”,其真实意图是对过往知青岁月的反思和审视。借助回旋跨层叙事,韩少功重构了对历史的深刻记忆,抒发了对知青岁月的缱绻情怀。  相似文献   

15.
情感的抒发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进行叙说,内在地隐含着叙事的要素。抒情诗通过抒情主体 对抒情对象的情感抒发实现叙事交流,并最终实现作者与读者的交流。这种以情感抒发表现的交流,既 可针对特定的个人与群体,也可针对抒情人将之人化的自然物体,还可针对抒情人自身。无论在何种情 况下,诗人透过抒情人所意图实现的是与最广大的读者的交流,引起读者的共鸣,实现情感的共享。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与《百年孤独》对家族生存样态的深刻领悟与揭示,是以各具民族特色的叙述形式予以呈现的,它们分别在叙事结构、叙述视角、作者与叙述者,以及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等方面,显示出某些相似或相异的文本特征。通过对两部作品叙事结构特征的阐释比较,可为家族叙事小说的审美接受提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结构·主题·情感--巴金《憩园》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来对巴金小说《憩园》的分析主要是停留在现代知识者反封建的意义上。本文从小说叙述结构出发,指出文本叙述者以三种行为状态来完成叙事,由此导出文本叙述中潜在有明、暗、隐三则故事,它们不仅启示知识者开始反省原先的反封建的启蒙意向,而且它们所分别对应的情感渐增流程也多少暗示出作者思想的某种隐性转变。  相似文献   

18.
《月牙儿》的苦难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辨析《月牙儿》文本的叙事特征,笔者认为《月牙儿》的主题是抒发自我生命悲感,而非控诉社会黑暗。文章由此进一步分析抒发生命悲感主题对母亲形象塑造的影响,分析叙述者“我”的自我封闭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9.
《应物兄》在叙事上有很多富有意义的探索,它围绕一个叙事主线展开且叙事视角单一,却能借助人物的思绪、谈话及种种链接方法,形成一个驳杂丰富的文本。《应物兄》有意设置了叙述者和叙事视角的分离,用故事内人物应物兄的视角引发故事,再以超故事叙述者来解说故事,有效地规避了文本的零碎化。《应物兄》中每一节的标题设置富有深意,不仅是向《论语》的致敬,而且将整个叙事分解为众多独立的小故事,既让小说主题与诸多故事取得紧密关联,也同时让这些小故事兼有了以小见大的叙事效果。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叙事学角度对《红楼梦》做出了较为深入的阐释。作者认为,《红楼梦》是中国“天人感应”文化哲学的审美化,即天书与人书的诗意融合。从这一基点出发,本文对《红楼梦》的多元视角、非情节化描写、影子描写术、超现实叙事、预言叙事、时空结构的人文色彩等叙事特点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