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博士论文题目:《中国农村土地制度与效率研究》导师:福建师范大学陈征教授一、博士论文提要农村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村经济活动的基础。因此,农村土地制度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制度改革和建设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效率则是一种土地制度存在和变革的决定因素,是评价土地制度是非功过的首要标准,也是构建未来土地制度的依据。研究农村土地制度及其效率问题,旨在以效率为标准,科学地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的经验教训,探讨农村土地制度进一步改革的思路,以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达到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  相似文献   

2.
契约配置与制度配置:功能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交易与契约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 ,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不仅依靠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各种制度配置 ,而且依靠微观的契约配置。我国体制转轨时期的准契约配置是影响市场经济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因素。本文着重于两者的功能比较与关系分析。  相似文献   

3.
契约的不完全性导致契约执行效率的缺失,作为典型的不完全契约,在劳动力供过于求、资强劳弱的谈判能力配置情况下,劳资契约自我实施的结果并不均衡,劳资双方专用性投资的最佳效率与事实上的投资不足之间存在着效率损失。作为契约实施的另一种方式,以政府为第三方则可以通过硬性的制度约束和具有偏向性的制度安排,在不损伤资方专用性投资动机的前提下,提高劳动者契约剩余份额、确保劳资关系的长期存续,矫正劳资契约剩余分配的不均衡状态,从而优化劳资契约的执行效率。  相似文献   

4.
经济体制转轨是一个动态变迁过程,很容易造成路径依赖,难以顺利进入市场经济体制轨道。因此,在有限理性、交易成本、沉淀成本等因素的影响下,不仅仅需要分析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风险条件下的资源配置效率,更需要考虑根本不确定性条件下动态转轨的适应性效率。在市场配置资源起决定性作用下,采取恰当的非正式和正式规则,以加强根本不确定性和沉淀成本管理,突破经济体制转轨的路径依赖,全面深化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的制度创新。这对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国有经济存在的逻辑: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分工理论、契约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为国有经济存在刻画一个逻辑机制.国有经济作为一种特殊的契约结构,是合作剩余获取与交易成本之间的两难冲突的产物,其本质上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并强调国有经济在提供公共产品、削减竞争失效、弱化分配不公、宏观调控以稳定经济、国家安全和实现战略目标等合作剩余获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国有经济作为一种不完全的契约结构,也面临着"政府失灵"等的威胁.因此,国有经济的规模也应依具体条件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6.
体制转型与国企公共关系决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为基础.以自由的价格制度、企业制度和契约关系为核心,这是市场经济从古典到现代的共同本质所在。我国正在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市场经济无疑会具备市场经济的一般特点,即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是政府调节和市场机制共同作用下的混合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国有企业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  相似文献   

7.
乡镇企业的高速增长共近似于私有企业的经济绩效,成为中国渐进式增量改革成功的基石。由于农村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控制相对松弛的环节,往往成为各种新型制度安排和新生经济交易的滋生地和试验田。但中国社会经济体制总体变迁的时序性,也为农村经济活动以及乡镇企业在各个时期的制度安排设置了外生的制度空间。因此在农民、企业、社区政府这三者的契约关系上,仍保持着与社会主导制度结构的基本一致,具体表现为:农村基层政府拥有所辖地域内一切资源的产权,并进行集中的资源配置和收益分配,承担社区成员的就业和生活保障。一国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8.
资本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是有效率的产权长期得到保护的结果。只有在产权清晰  界定并得到法律保护的制度环境中 ,旨在降低交易费用的信用和金融制度才可以确立起来 ,资本交易也才可能是有利可图的 ,长期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低成本资本供给才可望得到保证。本文提出“产权——资本市场——效率”假说 ,认为只有先界定产权 ,才有真正的资本市场 ,社会经济资源配置才是有效率的  相似文献   

9.
经济全球化与21世纪中国经济伦理的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新文 《河北学刊》2001,21(3):28-31
经济全球化同样意味着伦理的全球化。中国加入 WTO并参与经济全球化 ,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中国对全球伦理的认同和承诺。这种全球伦理以契约伦理为典型特征 ,因而对以德性伦理为特征的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构成了冲击和挑战。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基础带来的变革 ,2 1世纪的中国经济伦理必须以契约伦理为基础 ,进而吸收儒家德性伦理的合理方面。在中国经济伦理重建的过程中 ,企业界、政府界和学术界都应发挥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经济增长的"黑洞",是一种吸噬力无穷大的奇异现象。中国经济一方面是在快速增长,成就瞩目;另一方面这个增长的"可持续性"面临断裂的威胁,正是来自这增长自身的力量。探究经济增长"黑洞"的成因,重点放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政策上,侧重研究"效率"与"公平"的实际关系。并认为:"效率优先"是发展经济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但"效率优先"的负面品质就是非公平的资源配置。非公平的资源配置隐含着吸噬其他对象发展能量的本能,这个本能就是形成"黑洞"的主因。抑制"效率优先"的负面力量,破解增长的"黑洞",惟有增强制度的公平性和正义性。国家的基本职能就是维护公平。发达国家的事实表明,"效率"与"公平"并非一对不可磨合的矛盾。单纯追求公平的资源配置,谈不上"效率优先",难以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如此低效率的"公平"增长就是"效率优先"应该控制的下线;而突破公平与正义的"效率优先",必然产生"黑洞"效应,最终可能导致走向增长的反面,如此高效率的"非公平"经济增长就是"效率优先"应该警惕的上线。基于此,在促进经济增长,如何落实"效率优先"与体现"社会公正"之间形成最佳取值范围,这个取值范围也就是最佳值。"效率"与"公平"的下线与上线之间形成的函数关系,理论上推想可以建立一个数理模式,为国家的制度安排和制定经济政策提供最佳取值的参照。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中国转型式经济增长道路的理论描述和概括正越来越呈现理论的贫乏和无效率。过去的体制外改革、增量改革和成本最小化改革已不能适应今天中国转型式经济增长进程的新发展,现在体制内改革和攻坚改革已进入关键时期。那么,如何刻画中国转型式经济增长的内在逻辑?中国的体制改革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在现阶段又如何概括?这是很多学者感兴趣而又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的重大问题。体制柔性,即体制适应性及体制活力,是转型式经济增长的内在支撑条件。体制柔性能更好地刻画和表述中国的转型式经济增长的进程,更好地解释中国经济的转型之路,并对以后的改革进程和经济增长给予阐明和指导。  相似文献   

12.
浅析我国转型期经济高增长背后的资源配置低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巍 《学术论坛》2005,(8):88-91
在我国转型经济中,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伴随着资源配置低效率。西方经济学的“市场失灵论”和“政府失败论”为我国资源配置效率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解析框架,而我国的特殊国情无疑也是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因素。今后欲在保持经济高增长的同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必须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处理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的关系,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充分、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有限、高效和法制的政府。  相似文献   

13.
剩余索取权的演变与现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资本雇佣劳动制度下 ,剩余所有权由资本所有者所独享 ;在人力资本理论方兴未艾的今天 ,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突出 ,于是 ,正视劳动力产权特征 ,并赋予人力资本所有者剩余索取权 ,将是激励劳动积极性与提高生产效率的必经之路。体现劳动者分享企业剩余收益的形式被称为分享经济 ,在我国 ,实现这一分享特征的制度是股份合作制  相似文献   

14.
网络经济条件下的垄断与传统工业经济中的垄断是不同的,在网络经济条件下,垄断结构更有利于技术进步,更能促进竞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当前中国反垄断的核心是保护竞争秩序、规制企业的垄断行为,激励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参与国际范围的垄断竞争。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的建立开启了我国企业产权资源配置的新篇章,逐步建立起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的产权制度,探索出了以政府计划安排为主的企业产权资源配置模式。通过采取将官僚资本没收为国家所有、将在华外资企业资源转归国有、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产权资源实行“赎买”、借鉴苏联集中优势产权资源发展基础工业及重工业等有力举措,优化配置产权资源,为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夯实了经济基础。实践证明,企业产权所有制性质的改变客观要求产权资源配置模式演进,传统资源配置思想影响制约企业产权资源配置模式的优化,科学选择并运用企业产权资源配置模式是促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核心,企业产权资源配置模式的变化影响决定资源配置效率,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积累了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6.
随着企业理论的演进先后出现了四种不同内涵的效率概念:资源配置效率、交易效率、核心能力效率和适应性效率。德布鲁的效率分解理论仅仅区分了“经济效率”和“技术效率”,而事实上现实企业经济实践中还普遍存在着某种“动态效率”,对该现象的解释需要拓展现有的企业理论。可以认为,企业制度不仅作为交易关系的规制结构发挥着节约交易成本的功能,而且还具有培育和塑造企业异质性核心竞争力从而使企业具有持续动态优势的激励功能。  相似文献   

17.
产权管制理论范式把“产权管制一公共领域—租金耗散”和“信息约束—管制放松—经济增长”这两个定律作为内核,并以原因、过程和绩效三个假说作为保护带.该范式把经济体制转轨理解为一个产权管制不断放松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围绕交易费用的内生性、外生性和内外均等化三条逻辑构建产权管制的契约范式,从而相应得到“剩余权利全面管制的工资契约”、“剩余权利无管制的定租契约”和“剩余权利均衡管制的分成契约”三个命题,最终构成一个基于产权管制契约范式的国家理论.该理论强调不同的产权管制契约类型分别对应着不同的产权管制制度结构,从而形成不同的国家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18.
经济转型、市场秩序与非正式制度安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济转型的实质是一个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过程。在经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秩序也在形成之中,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作用是不同的。中国经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秩序混乱的关键不在于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变迁滞后是根本原因。要促进市场经济秩序的形成,不仅要加强正式制度的转变与创新,而且要促进非正式制度的变迁,强化非正式制度的供给。针对当前中国以市场化为核心的制度变迁过程中非正式制度变迁严重滞后的问题,在经济转型后期,我们应以非正式制度供给为重点,通过非正式制度安排的创新来促进市场经济秩序的形成。在非正式制度安排的创新中,要重点培养契约与信用意识、市场经济精神,加强市场道德建设,加快关系经济向契约经济的转型。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中国城市现代化路径及其变局为视角 ,考察辛亥革命后新政制生态下扮演推进中国城市现代化角色的两个新政权 (一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南京临时政府 ;二是以袁世凯为首的传承了共和政体的北洋政府 )对于中国城市现代化具有正面效应的所为 ,以及它在经济和社会整合中所产生出的对于城市现代化颇具变革性的推动作用 ,以此证明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城市现代化与清末城市现代化是两种性质不同制度架构下的现代化运动。辛亥革命不仅开创了中国政治变革和社会改造的新时期 ,而且开辟了中国城市现代化的历史新纪元和新境界 ,其在该领域内的成就和影响是十分重大的和极为深远的。  相似文献   

20.
农地新政与国民经济运行格局的重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地流失是一个普遍的事实,但失去土地的农民却未能分享到发展的成果。关键在于,模糊的农地制度安排提供了农地流失的制度供给,政府主导经济增长的体制机制则提供了农地流失的制度需求。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奇迹"在相当程度上是地方政府谋求经济增长及其"土地财政"而以农地资源的广泛流失与浪费为代价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的精神实质与政策指向,旨在通过以土地为核心的制度变革及其政策硬约束,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国民经济运行格局的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