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文献对鄯善国的社会历史,尤其是经济方面的记载甚少,所幸20世纪初以来新疆地区出土了大量的佉卢文简牍,其内容涉及魏晋时期鄯善国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货币、土地制度等诸多方面,可以看出,这一时期鄯善国的社会制度已由奴隶制迈入封建制或农奴制。佉卢文简牍的发现,对于构建魏晋时期鄯善国的经济史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借由这些文献,西域历史上的很多难解之谜可以得到更透彻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以佉卢文书为主,梳理古鄯善国诸种法律形式及其相应内容,探索古鄯善国的法律体系,发现这一时期的塔里木盆地区与中原王朝律令形成时期的法律体系,尽管有着一定程度的契合,但更多地呈现出独特的内容与相对区分于中华法系的特点。随着陆上丝绸之路文化交融的深入,此种差异性则日渐不明晰。可见丝绸之路亦是一条律令之路,是中华法系一体多元性特征的重要促成因素。  相似文献   

3.
7世纪初,可萨汗国兴起于伏尔加河下游、北高加索地区以及里海北部草原地区。8世纪中叶,可萨人改奉犹太教,但仍实行宽容的宗教政策,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商人来此经商贸易。可萨汗国利用其有利的地理位置,有力地沟通了东西方世界的经济贸易往来,商贸事业日趋繁荣,逐渐成为东西方世界重要的贸易中转站,也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北道的必经之地。然而到了10世纪,由于可萨汗国经济单一性的弱点日益暴露,国内政局不稳,以及基辅罗斯公国的崛起等因素,可萨汗国国力日益衰落,商业贸易日趋萎缩。本文在梳理可萨汗国的商贸事业兴衰发展历程的同时,探讨可萨汗国商贸繁荣的内外因素,以及商贸衰落的原因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从贸易角度考察,中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国家,尤其是对一些经济规模较小国家已经初步发挥了贸易带动作用,成为这些国家产品出口的重要市场,但与这些国家的贸易规模还较小。通过贸易引力模型实证研究发现,国家经济规模是影响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国家贸易规模的最重要因素,也成为制约贸易规模进一步拓展的最重要因素。中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发展中,要将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经济规模较小国家视为重要的利益攸关方,而不仅仅是产品出口的市场,并且依托巨大国内市场扩大进口。通过承担更多责任,成为带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经贸发展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5.
一般认为,在大航海之后,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就逐渐衰落了.也有学者通过对毛皮之路、茶叶之路以及欧亚大陆南北商贸路线的研究,力图纠正这种衰落论.实际上,衰落首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大航海之后的世界,随着白银在全世界的流通和全球贸易的发展,的确使得大宗海洋贸易更加有利可图.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陆上丝绸之路的全面衰落.16-19世纪中亚穆斯林从中亚经伊斯坦布尔的朝觐之路,应该被视为丝绸之路西段的一部分.朝觐不只是宗教功课,也同时伴随着一定规模的人员流动和贸易活动.在这个意义上,考察穆斯林的朝觐之路也可以扩大我们对传统丝绸之路的认知.  相似文献   

6.
中亚粟特人曾是"丝绸之路"上最活跃的商业民族之一,他们不惮艰险,致力于"丝绸之路"长途贩运贸易,辉煌一时。北朝隋唐时期沿"丝绸之路"入华的粟特人不断向东方开展贸易与移民扩张,并陆续进入中原内地,或从事贸易,或以技艺、军功入仕。因久居内地,渐染华风,不断华化。本文结合文献记载、国内粟特考古资料等,主要利用固原粟特史姓人墓地考古资料,梳理由丧葬习俗的变化所反映的入华粟特人的逐渐华化,及其葬俗变化背后所包含的中华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7.
在面临国际国内发展的新形势新格局的今天,我国政府领导人用战略性的思维提出了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际倡议,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作为具有悠久的对外海洋贸易历史的浙江舟山,如何更好地积极投身于这一新的全球发展机遇,重现群岛新区在新时期海上丝路建设中的灿烂辉煌,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本文着重从新区建设及贸易角度提出了努力将舟山打造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枢纽港的积极主张。  相似文献   

8.
福建自贸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始发点"和"支撑点",要充分利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广阔市场空间与机遇助推自身的升级发展,更好地服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但福建自贸区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存在竞争优势不够明显、资源配置不尽合理、与沿线国家合作不够顺畅等问题。提出了福建自贸区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对策:完善福建自贸区港口航运功能,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深化金融创新,试行高标准的国际投资贸易规则,发挥华侨华商优势,将福建自贸区打造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物流枢纽以及经贸合作、资金融通、制度创新和人文交流的前沿平台。  相似文献   

9.
草原丝绸之路是欧亚文明交流的最主要通道,形成时间长,沿线范围广。10—13世纪是草原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各民族文明交流和互鉴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移民是活跃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时期,草原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政权之间的人口迁徙促进了西域和中亚等地区农业、手工业、商贸的发展,推动了中原、西域、中亚地区的技术进步,极大地丰富了东西方民众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彰显了移民沟通东西方的桥梁纽带作用。移民在带来草原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文明交流的同时,也推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发展,对东西方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唐以前 ,丝绸之路上 ,中国与西方的纺织技术交流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中国丝织品与纺织技术的西传 (约公元前 10世纪~公元 6世纪 ) ,西方从拆解丝织品获取丝线 ,织造胡绫开始 ,到公元 4世纪的下半叶后 ,萨珊波斯的丝织业兴起 ,开发了斜纹纬锦的新品种 ,西方丝织技术逐渐成熟。第二阶段为西亚纺织技术的发展与东传 (约公元 6世纪~公元 10世纪 ) ,公元 7世纪后斜纹纬锦开始在中国流行 ,中国织工在束综提花机上制作斜纹纬锦 ,织锦技术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丝业的起源地,在历史上,丝绸成为中国在世界上的名片,故有“丝国”之称。宋代以后,中国的丝业中心转移到了江南,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江南成为了世界丝和丝织品市场的主要供给者。但是明清时期,江南丝和丝织品的输出情况不断发生变化,到19世纪末,丧失了之前长期享有的支配地位。  相似文献   

12.
西夏与丝绸之路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西夏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与作用、西夏时期的丝绸之路交通、西夏与丝绸之路贸易、西夏对丝绸之路的经营等方面回顾、分析20世纪初至今国内外学者关于西夏与丝绸之路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16到17世纪,俄罗斯经济有所发展,国内市场趋于形成,外国商人在俄罗斯市场中占优势地位。由于本国商人阶级崛起、政治需要、重商主义影响等一系列原因,俄罗斯政府从17世纪30年代开始逐步实行保护主义贸易政策。在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下,俄罗斯商人于17世纪末逐渐在国内市场取得竞争优势,以英国和荷兰为代表的外国商人则逐渐丧失了原有的市场地位和贸易特权。  相似文献   

14.
T ii D 94号粟特语地名文书记载了从拜占廷到薄骨律(灵州)等一系列地名。该文书所提到的地名除英国学者亨宁(W.B.Henning)进行过释读外,还有学者对其进行了补正。文章对前辈学者的成果进行了比对订正,并在此基础上指出该地名反映了9—10世纪粟特人在丝绸之路沿线从事国际贩运贸易的活动轨迹,同时对薄骨律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进行了考察,认为在唐后期到五代宋初时期,灵州成为中原西通西域的西北门户,也成为粟特人东来贩贸的最后中转站,这实际上反映了当时丝绸之路走向的变迁。  相似文献   

15.
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讨伐匈奴的胜利和西域屯垦促进了丝路贸易,而由政府主导的对外贸易、丝绸作为传统商品的优势,以及中转贸易的桥梁作用和兴盛的国际市场,带来了丝绸之路在西汉走向繁荣。这些因素对我国新时期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自公元前2世纪开通了横贯亚洲的“丝绸之路”到中世纪,在这条通道上中西商旅川流不息,这不仅加强了汉族和西域各民族的联系,也促进了古代中国和亚洲欧洲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贸易上的交光互影和友好往来.“丝绸之路” 在中西交通史上铭刻下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如玄奘天竺求经、马可·波罗东方之行等等早已闻名中外,只是在中世纪以后因海上交通兴起,加上中原战乱不息,“丝绸之路”才逐渐冷落下来.但其盛况却世代相传,深深地留存在人们美好的记忆里,至今仍对亚洲的文史研究工作有着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地域文化的研究逐渐趋热,产生了一批令学界重视的成果,然而作为同国内其他地域文化齐名的又一典型地域文化,陇右文化的研究却相对薄弱。陇右地区位于青藏、内蒙、黄土三大高原的结合区域,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自然、人文地域单元。这一区域既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也是历史上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统御西北边防的前沿地带和中西文化与商贸交流的通道——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对陇右区域文化的研究无疑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05—2018年的面板数据,引入拓展的贸易引力模型,对陕西省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12个国家的贸易潜力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双方的市场规模、人口数量、贸易结合度、贸易距离等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双边贸易潜力;陕西省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的贸易结合度及贸易潜力也不尽相同,潜力释放具有明显差异。为进一步提升陕西省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贸易潜力,可采取如下措施:分类施策,挖掘贸易潜力;加快发展经济,增强自身辐射力、影响力;加快互联互通,缩小交易成本。  相似文献   

19.
越南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沿线国家,其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对外投资贸易法律体系比较健全,但与我国相比有一定的差异性。中越两国在社会主义人文理念、对资本的控制、传统文化的保护等方面有诸多共性。越南在贸易领域仍然存在外贸依存度过高问题,国内经济受大国经济发展影响较大,而我国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国内立法则落后于现实经济发展。中越投资制度、贸易制度、交通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涉外法律制度的比较研究及相互吸收借鉴,利于更好地促进贸易自由化与投资便利化。  相似文献   

20.
工程机械贸易对于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互联互通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在分析2005~2016年期间中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工程机械出口动态变化基础上,利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对中国工程机械的出口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8年之前中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工程机械出口效率呈现上升态势,此后呈现波动变化,2015年出口效率甚至出现了小幅下降趋势。2016年中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工程机械出口效率的总体水平为0.54,处于中等水平。中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未实现的工程机械潜在出口量的70%是由人为的、制度方面的贸易非效率因素导致,沿线国家可拓展的工程机械市场潜力十分可观。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贸易自由化水平、基础设施水平、劳动力市场的成熟度、中国对外工程承包以及汇率波动等因素都会对出口效率产生显著影响。中国应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就贸易畅通方面加强政策沟通与协调,积极推进与沿线国家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进程,进一步发挥对外承包工程的出口带动作用,建立对沿线国家劳动力市场风险评价体系,并防范人民币汇率波动风险,从而推动中国工程机械企业进一步开拓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