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腐败的本意是指有机物质的腐烂和变质,引申入政治学,腐败则指权力的质变,亦即权力的异化。它是一种利用公共权力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腐败的产生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主观条件,掌权人有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心理和欲望;二是客观环境,掌权者有能够谋取私利的机会和条件。这两个条件同时具备,腐败便由此产生。从上面可以看出,腐败是由三个要素构成:一是腐败的主体,即指与权力相联系的组织和个人;二是腐败的行为,即指以权力被滥用来谋取私利为特征的社会行为,主要表现为违反党员、干部的行为规范的、违法违纪的堕落行为;三是腐…  相似文献   

2.
羡腐现象     
公众羡腐心理容易对腐败行为形成激励机制,它的存在和蔓延必将导致社会环境的恶化,在它的刺激下,极易出现腐败行为的正常化、大众化、社会化甚至合理化,  相似文献   

3.
社会环境是影响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产生与提升的重要因素。在分析社会环境内涵的基础上,从聚落环境、社会阶层与社会流动、社会集体认知与集合行为、教育政策与社会保障四方面探讨了社会环境对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影响,旨在优化社会环境以促进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产生与提升。  相似文献   

4.
文化交流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文化交流的表现形式是文化遗传。文化遗传有纵向遗传、横向遗传和逆向遗传三种形式 ,分别构成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三种主导文化交流样式。三种交流样式在功能上各自不同 :纵向遗传使人类获得有别于动物界进化的发展 ,横向遗传使人类社会获得加速度发展的动力 ,逆向遗传推动人类社会超高速发展。文化交流是通过个体认知成果的社会化和社会认知成果的个体化这一双向互动过程实现的 ,其内在机制是社会记忆系统。符号是社会记忆的载体 ,符号的出现是社会记忆产生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儿童社会技能是个体在特定社会情境中,运用已有的社会知识,有效而适当地与他人进行积极交往,以实现自己或他人互动目标的行为方式,它包括行为、认知和情绪三种成分。儿童社会技能缺失是造成其同伴群体关系不良的一个重要原因,会引起儿童的一些问题行为。所以采取有效的、科学的、适用的干预措施来提升儿童的社会技能,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对环境行为的研究涉及心理学、建筑学等领域,伴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不断涌现和社会学学科建设的日益成熟,环境行为逐渐进入环境社会学的研究视野。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文献较为系统的整理和回顾,梳理环境行为的概念与内涵,归结了环境行为的适应性、社会性、双重性和策略性特征,并对环境行为进行类的分析,构建了态度变量、社会结构变量、社会人口统计变量三种与环境行为关系最为密切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揭示了目前环境行为研究中的概念混乱、研究方式单一以及缺乏对环境行为形成的社会互动机制的详尽分析等问题与不足。  相似文献   

7.
陆敏 《金陵瞭望》2006,(20):31-31
腐败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社会群体在心理认知和社会文化上出现偏差变异.把腐败看作是一种令人羡慕的行为.客观上为腐败活动提供了土壤。所以.以倡廉为主题深入推进“文化反腐”与抓“制度反腐”、“监督反腐”、“法制反腐”同样重要.探索出一条具有六合特色的廉政文化建设之路.从而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是六合区纪检监察机关要认真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就哲学渊源而言,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包括行为论、认知论和交互论等。文中简要分析这些主要的二语习得理论及其局限之后,运用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对二语习得重新进行阐释,认为二语习得是学习者自身心智发展、目的语的社会文化环境、教育者及理论家的协助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借用博弈论对二语习得诸多因素间的作用关系进行了简要分析之后,认为二语习得是在这些因素互相博弈的过程中产生发展的。由此在社会文化理论和博弈逻辑思维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二语习得的互动博弈假说。  相似文献   

9.
腐败是将“公权力”蜕变成为个人或个别集团牟取私利的工具,是社会生态系统要素变动所形成的公职人员“利益冲突”的结果。对待腐败零容忍,就是要在社会生态要素中对任何轻微腐败行为都不允许其存在,以净化公权力施行的社会生态环境。构建腐败零容忍机制,需要通过社会生态系统的相互制约、相互调节,将其纳入社会生态要素,以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形成惩腐倡廉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反腐实践的深层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腐败社会化与官员腐败的互动问题,由于偏执崇高而造成现实道德危机问题,因价值观错位而出现的反腐观念上的困境问题,非法制、非原则的人伦关系造成的腐败链问题,官员的腐败心理与腐败行为问题,因市民意识欠发达而未形成普遍的市民意识与反腐败的艰巨性问题,均与社会文化因素相关联。因此,解决中国的腐败问题,除了需要加强政治制度层面的管理之外,还需要加强文化层面的管理。  相似文献   

11.
从微观社会学的视角切入,采用网络民族志的研究方法,结合半结构化的访谈文本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微信朋友圈存在一种由家庭圈、挚友圈、共事圈、师生圈和陌生圈共同营造的"圈文化",并且其使用者在此语境下呈现出不同的角色形象。从态度、认知与行为三层维度对微信朋友圈使用者的角色扮演行为进行审视,探讨这一行为对现实世界中社会互动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对厦门大学300名本科生进行有关社会焦虑的问卷调查,并以“风险社会”为研究背景,从认知的视角,考察大学生的社会焦虑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大学生的社会焦虑主要集中在发展问题、情感问题和物质问题上,且对发展问题表现出普遍焦虑;风险认知对大学生的社会焦虑有显著影响,风险认知越强烈,社会焦虑程度越高;社会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的情感焦虑和物质焦虑有显著影响,将先赋性因素作为人生发展决定性因素的大学生体验到更多的情感焦虑和物质焦虑;行为应对方式对大学生的社会焦虑有显著影响,积极行为应对方式作为一种中介因素能够缓解大学生的社会焦虑。  相似文献   

13.
从社会不良风气降低村官道德水准、留守人员素质影响村民自治水平、乡村宗族势力阻碍基层民主进程、政府监管不力制约农村反腐成效等方面分析当前农村腐败现象愈演愈烈的原因,提出"三个结合"预防和治理村干部腐败的新思路,即教育管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制度建设与惩处腐败相结合、科技反腐与民主监督相结合,营造村干部不愿腐、不敢腐、不能腐的村级权力运行新环境。  相似文献   

14.
学科交叉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抓手,教师是学科交叉创新的主体。本研究聚焦“双一流”高校教师的跨学科研究行为的影响机制,从外在环境、个体因素和二者的互动三方面构建了分析框架。结果表明,教师跨学科研究行为的微观机制契合“认知—态度—行为”中介模型,且多由内在满足所驱动。外在环境中,组织支持和学者生态都对“认知—行为”和“态度—行为”路径分别存在负向和正向的调节作用,期刊生态则正向调节“认知—态度”路径。作为互动因素的潜在风险感知则对“认知—行为”路径存在正向调节。最后,可从教师、学院和学科入手制定激励措施。  相似文献   

15.
社会治理作为一种群体行动,经常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要提升医患关系治理中“治、转、提”的成效,就要重点考察作为认知心理基础的群体效能以及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互动效能,重视起动机作用的认知闭合需求。医患群体效能影响群体团结和群体工作绩效;互动效能能够提升对医患内外群体规范的认知水平,降低群际焦虑的,并形成外群体自我。认知闭合需求对那些与刻板印象相关的社会认知变量均有影响,并通过冲突管理影响着领导决策,对医患个体态度和行为产生积极或消极的作用。未来提升医患群际关系的研究,需要从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展开,为医患关系治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通过将农户对宅基地的内在认知细分为流转政策认知、经济价值认知和产权认知三个方面,进而构建“社会网络—内在认知—宅基地流转”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基于合肥市1121份农户调研问卷,实证分析农户社会网络对其宅基地流转意愿和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社会网络提升农户的宅基地流转意愿并促成其流转行为,且对流转意愿的影响效应高于流转行为。异质性分析表明,社会网络对宅基地未确权农户的流转意愿和行为的正向作用更强;对于青年和中年农户,社会网络能够提高其流转意愿,但对流转行为并不产生影响,对于老年农户,社会网络能够促成其流转行为,但对流转意愿不产生影响。机制分析表明,社会网络可以通过提升农户对于宅基地的流转政策认知和经济价值认知间接提高其流转意愿并促成流转行为,而产权认知的间接效应未发挥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7.
官员腐败的内在演化机理是当前反腐败工作的要点,如何实现对一把手的有效监督是共有难题,为了探究官员腐败诱因、腐败动机以及腐败能力,特采用内容分析法,以中国司法裁判网2009—2017年的283个镇街一把手腐败案例为研究样本,借助QSR NVivo 11质性分析软件,聚焦于腐败行为视角,研究镇街一把手腐败行为特性,为从源头上遏制腐败行为提供对策建议。研究发现,镇街一把手腐败案例存在共有的逻辑特征: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与领导干部理想信念缺失形成反差,工作中的能人形象与生活中的堕落行为并存,职务行为公开透明与贪腐行为复杂隐蔽对应,反腐的高压态势与贪腐的侥幸心理的反差,严密的纪律制度约束与贪腐行为团伙化的应对,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与权力使用任性的落差等,是镇街一把手想腐败、敢腐败、能腐败的具体外在表现。应该从筑牢“不想腐”的思想堤坝、建构“不敢腐”的惩戒机制、扎紧“不能腐”的制度笼子三个方面遏制镇街一把手腐败蔓延。  相似文献   

18.
大众传播动力学是分析环境新闻社会效应的重要理论框架。环境新闻报道要产生良性社会效应,要在三种动力机制作用下实现预期目标:通过环境新闻报道,推动社会问题化的实现(问题呈现层面);迅速形成社会动员态势(公众认知与态度层面);获得及时有效的社会回应(实际行动层面)。社会问题化、媒体驱动型社会动员、媒体驱动型社会回应的形成与效果,是评价环境新闻报道质量与社会效应的三个重要的实践维度。  相似文献   

19.
腐败的本质是公职人员利用公共权力或公共资源,为了谋取个人或小集团私制,而侵犯公众利益,腐蚀,破坏社会有机体即现存在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腐败最大量的表现在经济领域,最严重的危害在政治领域,反腐败是严重的政治斗争,任何腐败行为均是腐败主体,腐败对象和腐败机会三大基本素的结合,其中腐败主体是主观人为因素,腐败对象和腐败机会是客观因素,腐败机会是关键因素。惩戒腐败,要根据腐败发生的机理,对症下药,综合治理,形成“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科学机制。  相似文献   

20.
亲师关系的存在是以学生为纽带的,所以,亲师之间不同的社会行为对正在成长的学生必然会产生影响。本研究以400名家长、40名教师、400名初中学生为对象,运用问卷法试图考察亲师不同互动特征变量与学生心理健康和学习品质不同维度的关系。运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多层协方差结构模型等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发现:(1)家长亲师互动认知和情感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有影响;(2)认知和情感因素对学习兴趣和学习外归因有影响;(3)教师亲师互动认知、情感和策略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有显著的影响;(4)认知、情感和策略因素对学习兴趣、学习信心、学习情绪、学习外归因和内归因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