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台山是佛教之名山,早在南北朝至唐初时代,即盛传为文殊菩萨之道场.维摩诘的化迹也因文殊而远涉五台,并成为五台山佛教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雏摩诘相关的圣迹(石像)、讲诵、礼忏、禅修等方面,对五台山的维摩诘现象进行了考察,着重讨论了它在当时最兴盛之佛教山林背景下所形成的信仰特征.  相似文献   

2.
作为世界遗产地与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的山西五台山,之所以能传入佛教并将佛教文化保存发展下来,与其地形、气候、气象等地理环境密不可分。作为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也一步步被描绘为文殊菩萨的形象或载体。本文通过对地理要素与佛教要素的相互关系分析,深度探讨佛教文化的传入和发展与五台山自然地理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吐蕃统治时期的汉文写经,由吐蕃皇室、寺院经坊、职业经生、僧尼和信众几大主体组成。借助佛经抄写,吐蕃政权得以推广佛教、管辖敦煌、保障自身的政教权力;各寺院通过佛经的藏写转请,体现其宗教资源和社会地位;职业经生依靠写经得以谋生;僧尼和信众由此获得精神信仰的满足。因此,佛经抄写是承载宗教功德与各主体社会文化动因的综合行为。  相似文献   

4.
对北京居庸关云台回鹘文《建塔功德记》偈语所见uday一词从语言学和历史学角度进行细致的考证。该词指代的当为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 ,而敦煌吐鲁番出土的回鹘文文献也实证了文殊信仰在回鹘中的流行  相似文献   

5.
唐宋时期是龟兹佛教的另一个重要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由于中原和龟兹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紧密,汉传佛教对龟兹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一时期龟兹地区的汉传佛教菩萨信仰不仅包括弥勒、地藏、观音、大势至和文殊等菩萨信仰多种类型,而且内涵有所发展和演变,并与中原地区保持一致。艺术风格上,既有中原艺术的因素,又具有龟兹艺术传统的延续,更体现了回鹘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6.
奝然是北宋时期第一位来华的日本僧人,他对于五台山文殊信仰在日本的传播有着重要的影响.来华前,奝然所在寺庙虽与五台山有着较深的渊源,但奝然却经历了一个从并未将志向定位为五台山到志在五台山的过程;来华期间,在五台山的朝礼给了他心灵的冲击,终于使其下定决心建立日本五台山;回国后,奝然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由他的弟子建立了日本的五台山.文章通过对裔然来华前、来华期间、回国后的考察来分析奝然对五台山文殊信仰在日本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文殊信仰在唐代达到顶峰与王权推动有直接关系。从政治角度入手探析其在唐代兴盛的原因。首先,唐初开放性的宗教政策促进了佛教的发展,为其兴盛奠定先机;其次,皇室对文殊道场的推崇在全国范围内强化了文殊信仰的传播和深入;再次,武则天的支持使文殊信仰盛行全国;最后,具护国护王性质的密教文殊信仰顺应"安史之乱"之后的政治需求,获得代宗朝的全力支持而达到信仰顶峰。  相似文献   

8.
灵性资本、精神资本与佛教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经济学认为,宗教信徒因信仰或参与宗教活动能从中获得一些收益和效应,他们把这种效应称之为"灵性资本"。佛教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且在宗教市场中占有殊胜的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灵性资本来源,人们信仰、参与佛教活动的同时,佛教也满足了他们的收益所需。  相似文献   

9.
在佛教世俗化的背景下,宋代各阶层有很多信仰佛教的妇女。她们信仰佛教的实践方式多种多样,有出家为尼,虔诚参与各类佛教节日活动,营建佛寺、捐钱造像、饭养僧尼,烧香念佛、刻写经书,死后葬于佛寺、火葬,研佛书、通佛理等。这些佛教实践的原因有自己或至亲疾病和死亡、受家庭影响、弘法僧尼的引导、看破红尘、妇女守节、求子和求富贵等。她们信仰佛教给自身、周边人和社会带来了许多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1989年夏天,佛教圣地五台山中台顶,在修复"说法台"的过程中,施工人员从旧殿宇基础下,突然挖出了大量金币。在场的几十名施工人员,从土砾中将金币哄抢一空。当管理人员得悉此情后,立即向五台山宗教管理处和五台山公安派出所报告。宗教处在派出所干警协助下,对参与施工人员,宣讲国家法律法规,当场追缴回五百余枚金币。但据知情人反映,尚有四五百枚已被人们悄悄带走。  相似文献   

11.
弥勒信仰是中国佛教信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弥勒信仰中包含着深厚的"人间净土"情怀。中国弥勒信仰中体现的大度、忍耐、逍遥,将入世与出世完美统一的精神,对于在中国传统人本主义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古代知识分子而言,具有极强的吸引力。由于历史的原因,弥勒信仰较之其他的佛菩萨信仰———如弥陀净土信仰、观音信仰、文殊信仰等,显得更为复杂,甚至在某些历史阶段,出现讳言弥勒信仰的状况。从古代文人与弥勒信仰之间的关系角度入手,对弥勒信仰在中国古代的演变轨迹作视角比较独特的考察,可以揭示中国佛教弥勒信仰的某些独特内涵,为当代佛教建设提供宝贵借鉴。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国民政府开发西北战略的实施,西北地区民众的宗教生活也发生了某些变化,具体表现为佛教信仰衰而复振,基督教信仰趋于兴盛,伊斯兰教活动与时俱进,道教信仰的衰落与留存;民间诸神信仰并行不悖。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西北地区民众的精神状态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  相似文献   

13.
五台山是全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 ,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目前游人接待量和旅游收入不仅位于四大佛教圣地之末 ,而且在本省也落到绵山之后 ,究其原因主要是该区旅游形象笼统模糊、并缺乏相应的宣传口号。文章分别从自然环境、佛教文化、民俗文化、古代建筑四个方面对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做了基本形象设计 ,并提出了“清凉佛国五台山”的宣传口号  相似文献   

14.
早期佛教与表演艺术的关系可以从教内和教外两个角度来加以考察。由于教内稳定的需要,早期佛教引入表演艺术用以调节僧尼在男女之情和娱乐艺术两方面的欲望。由于吸引世俗信众的需要,早期僧伽内部的诵经和面向在家信众的说法仪式中伎乐成分逐渐增加。由此揭开了佛教表演艺术发展的序幕。早期佛教表演艺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僧尼参与世俗化的伎乐表演的情形愈加习见;二、供养仪式音乐的戏剧因素逐步增强。以上事实,确立了佛教的通俗化趋向,这对佛教由部派阶段发展到大乘阶段可能存在重要影响,并且也规定了许多大乘经典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5.
莲花崇拜(或莲花信仰)为佛教早期崇拜之一。佛教借助莲花形象以宣传佛教理论,借助莲花生物特征以阐述其义理,提供了引导教内僧众和教外信众追求的理想目标。佛教和其它宗教一样,要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形势,认真审视其发展轨迹,挖掘其基本理论中与当代社会现实有价值的精神内核,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社会主流文化实现新一轮的融合。  相似文献   

16.
五台山的胜景在佛文化的笼罩下有其独特的意蕴:山形、菩萨的发髻和松树的外形都呈独特的螺旋状,昭示着五台山是一个天然的佛教圣地;山间随处可见的龙的形象,象征着龙守护佛法的忠诚;灿然开放的金芙蓉与闲逸的野鹤象征着僧人超然于世外的情怀;僧人诵唱佛经的声音伴随着钟磬声以及山间的松涛声和谐地共鸣着,响彻山谷,震人心魄,是在让人从尘世的梦境中惊醒。解析这些元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弘扬五台山文化。  相似文献   

17.
寺院经济是佛教发展的经济基础,中国寺院经济形成于南北朝时期。政权对汉唐之际的寺院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以政权为代表的上层社会对寺院认可是寺院经济产生的前提,政权、信众的赠赐施舍是寺院经济财富积累的基础,寺院所从事宗教文化活动承担着社会教化和慈善事务。寺院经济的发展壮大与世俗地主经济矛盾加剧,产生了种种限制寺院经济的措施,其极端就是"三武一宗"灭佛。至唐代中叶后,寺院、僧尼的免税特权逐渐消失,寺院经济的经营模式也向禅林制度发展。  相似文献   

18.
北京人有自己传统的信仰,有出自本土的道教,还有由国外传入的佛教、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五大不同的宗教长期以来和谐共处、相互宽容沟通,是中国首都北京宗教和谐共存与发展的特性。北京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大舞台,北京的宗教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在多样性中也有同一性,那就是信教与不信教的民众、信仰不同宗教的信众,在尊重各种宗教信仰的同时,共同为构建一个既有特殊性又有共性、既有多样性也有同一性、充满活力与生机、"和而不同"、多元共存的和谐社会而达成共识。从整体上和主流上看,作为首都,北京宗教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世界罕见的"五大宗教共荣"的和谐局面。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现代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游人对五台山佛教文化的认识基础上,提出五台山要想具有活力和竞争力,必须提高旅游品位和文化层次,应重点发展文殊文化旅游,以文殊智慧体现时代精神为依托打造旅游品牌,将无形的文殊智慧以有形的旅游产品为载体来象征和展示,促进五台山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隋朝佛教造像题记是民众群体意识与信仰心态的真实写照.通过对目前收集整理的203则造像题记的分析,总结出隋朝民众的佛教信仰具有五个突出特点:其一,地域性.民众信仰的空间主要集中在北方中原地区,尤其是山西和河北,且不同地区的造像形式与信仰内容各有特色.其二,多样性.信众阶层较广,以平民为主.造像组织形式多样,家庭合作和"拟血缘群体"的邑义合作相当普遍.其三,集中性.民众信仰的对象主要是观音、释迦佛、阿弥陀佛、思惟菩萨和弥勒佛等.其四,家庭性.民众祈愿的核心对象是其家庭成员.其五,功利性.祈愿是民众信仰功利性的行为折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