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居住伦理旨在探索人居建筑之于个体和居住主体之间、人之居和居之人与环境之间的冲突与协调,及人类幸福的实质及达致的途径.其研究范畴为居住建筑、居住环境和居住方式.百年以来,中国学界对居住建筑伦理研究得最为充分、系统;居住环境伦理的研究虽已起步,但仍存在滞后现象;居住方式伦理的研究取得一些成就,然也有非独立、非系统的特征.这些局限性正是未来居住伦理研究的起点.  相似文献   

2.
城市居住空间是马克思恩格斯探讨资本主义城市空间时一个重要的微观视角,马克思恩格斯对城市居住空间的研究,关涉城市居住空间生产的社会性、城市居住空间的资本化及其后果、政府在城市居住空间生产中的角色,以及空间剥夺与空间正义问题,重新梳理和挖掘马克思恩格斯的城市居住空间思想对于我们审视当代人类的空间生产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5,(11):242-246
在艺术的分类中,建筑艺术与绘画、雕塑艺术同属于造型艺术,正因为如此,人们常常混淆了它们的界限。尽管它们在审美层面上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但建筑艺术在空间和实用性方面却与绘画、雕塑艺术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能用绘画、雕塑的艺术性去规范建筑艺术。从根本上讲,审美只是建筑艺术的一部分,建筑的艺术本性更多源自人们对居住、家园及人之存在的理解,即作为一种为人类提供"诗意居住"的空间艺术。  相似文献   

4.
居住空间是城市社会空间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化的大规模扩展,城市居住空间的结构分异已然成为不争的客观事实.通过对杭州市商品住宅面积、类型和价格分异的讨论,勾勒出目前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分异的特点.在此基础上,透过阶层分化与居住空间结构之间的关系,来探究居住空间结构分异的动力机制,以便提供一些居住融合的策略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国外城市居住空间的生态学研究历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聂娟 《兰州学刊》2011,(11):80-84
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研究一直是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的重点之一。古典人类生态学借用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对城市居住空间演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创立了同心圆模型、扇形模型、多核心模型三大经典模型。现代生态学认为社会是个生态系统复合体,文化赋予空间特质。社会生态学认为前两者割裂了生态与社会的关系,应从整体性和最根本的社会制度去研究城市居住空间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人通过“居住”建立起自己与居宅、身体、生活、家人、邻人乃至天地万物的关系。人们如何认识居住与自己的生命生活的关系以及如何看待现实的居住条件,如何追求理想的居住生活,并在居住生活中建构自己的安身立命之道,这些构成人类的居住价值与居住价值观。在这样一个赋有进阶性的价值谱系中,人们对共居、善居和美居的价值追求及其所凝结成的居住价值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共居奠定了人类社会的价值根基;善居则为生活世界的巩固与持续发展提供价值的中枢;美居则在更高的精神价值层面,将生活世界提升到一个诗意栖居的境界。三者体现并促使人类不断追求一种既浸润生活伦理要义又彰显生活伦理神韵且不断追问“生活世界”意义的居住价值体系,引领人们对美好生活不懈追求并创造富有价值的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背景下居住空间分异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城市居民阶层分化的重要表现。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建设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成为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体现了各阶层居民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其形成过程中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价值发挥了重要作用。突破人际互动的空间障碍,促进社会资源合理有序流动,实现城市空间的混合居住,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南京市目前的居住区位、居住环境、居住格局、居住质量等展开全方位、多维度、翔实的透视与分析后,发现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正在形成,而经济因素成为南京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首要因素,由此导致了城市不同收入阶层区域化分布现象.同时可以看出南京市城市居住空间分化的动因是在多方面机制作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9.
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的法定要求、住房市场化和义务教育资源空间配置不均衡三者结合,衍生出为社会所诟病的学区房现象,对教育公平、社会阶层流动等多个方面产生冲击。义务教育空间配置不均衡与居住分异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关联机制。在义务教育场域内,学生群体的“家庭资本”会转化为“学校资本”,并通过“生源—学校资本—升学绩效”的内生正反馈机制引发教育不均衡的自我增强效应。对学区房市场出清机制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义务教育空间配置不均衡与居住分异会相互加速,共同推高教育结果不公平和社会阶层分化水平。若不能实现生源均衡,仅靠投入均衡,将无法实现教育产出均衡,更无法打破教育不均衡与居住分化的互动增强机制。我国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化的最新政策尝试从打破生源与升学率的正反馈机制入手来提高生源的均衡化水平,对促进教育均衡和居住融合的共同实现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政府规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失效而产生的政府治理现代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制度安排.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环境的保持和发展,不仅直接影响当代,而且间接影响后代.目前我国的居住环境状况不尽人意,严重的环境污染已经威胁了人们生活健康和安全.而政府的城市居住环境污染规制是低效的.本文根据环境污染规制的理论依据、以及环境污染规制的目标、分析城市居住环境规制污染的现存问题、提出了城市居住环境污染规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樊萌 《中文信息》2013,(8):122-122
对于居住类环境,人们越来越追求奢华,贵气的环境设计,例如使用理石进行装修。古语讲:“家和万事兴”,这个“家”从空间上理解就是居住空间。国人在对待某一种事物上都有一种攀比和炫耀的心理,这就促成了目前居住空间设计中“不正常”发展。“平民化”设计是希望人们追求“家”的本质意义,注重它所想创造的本源的生活环境,注重“心”的感受,而不是注重“物”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城市居住隔离的危害及出路探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住隔离是我国城市居住空间在当前市场机制作用下的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从居住隔离的概念、产生的原因、潜在的危害等方面展开了分析,提出防止居住隔离扩大化、构建和谐的居住空间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葛体标 《理论界》2013,(4):106-109
在海德格尔看来,荷尔德林为虚无主义和无家可归的境况提供了元伦理居住的可能性。通过对荷尔德林的阐释,海德格尔意在寻找元伦理居住的法则。首先是命运的本质法则即本己和他异的调谐,从而重新确立开端。其次是至高者,作为天命发送的法则,恰恰是间接者的间接性。最后是柔和的法则,只有在柔和的法则中,既承纳了天命的发送,又达成本己和他异的调谐。天地神人的四方域成为了元伦理的诗意居住之地,而法则被柔和地庇护于诗人的词语中。  相似文献   

14.
基于对上海、广州等7个大城市的流动人口居住状况的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城市流动人口居住满意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个人特征"下的年龄、健康状况和"居住条件"下的建筑类型、居住面积、上班所花时间和基本设施是影响城市流动人口居住满意的主要因素,而"居住周围状况"以及"其他因素"下的变量则未见明显影响。其启示在于,增强城市流动人口居住满意感需要从户籍制度改革出发,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关注流动人口自身状况及对居住情况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5.
秦红岭 《理论界》2010,(2):192-194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住房分配制度的改革、住宅产业化步伐的推进、居民贫富差距的拉大以及社会分层的加剧,对城市居住形态产生了较大影响,主要表现在居住空间分异与隔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适度的空间分异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过度分化与隔离的居住空间分异格局,尤其是富裕与贫困阶层之间社会距离扩大并引起居住空间形态上强烈反差的社会现象,却可能隐藏诸多负面问题,影响社会和谐。达成居住空间融合的方式,除了摸索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混合居住模式以外,还应当强调符合公平正义原则的住房规划与建设政策。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大城市居住空间结构不断演化,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日趋明显,其动力机制也更加复杂.本文基于当前我国加快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大背景,对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进行深入分析,认为新型城镇化战略下各种影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进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演化与居住空间分异的形成,并由此提出今后构建和谐的城市居住空间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7.
康琪雪 《兰州学刊》2014,(11):88-93
不同收入阶层的城市空间分布构成了城市的居住空间结构,在住房市场化背景下,城市居住空间结构遵循住房竞价模型的规律。居民是社会人,在选择居住区位时根据区位的社会特性来进行,包括空间符号、社会交往特性、公共物品的消费偏好等。当居民的区位选择自由度高时形成不同的公共物品消费偏好聚落和不同的社会文化聚落,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呈现"共生"的特点。当房价过高或城市空间资源过于集中时,导致居民区位选择自由度受到限制,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居住空间出现"分异",还会导致居住地到包括就业中心在内的居民主要活动场所的"空间失配"问题。  相似文献   

18.
"环境伦理美学"基于罗尔斯顿所提出的以尊重大自然的客观价值为基础的非人类中心论观念,即"恰当地‘遵循大自然’的伦理学"。"环境伦理美学"就是探讨自然美的"正价值"。而"居住的环境伦理美学"就是从自然美的"正价值"视野,探讨如何回归中国"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居住环境伦理美学的主旨——择邻而居。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着手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本文综合阐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和谐居住环境的各种生态思路,从理论的层面上分析适宜在新农村居住环境中采用的生态技术,为新农村和谐居住环境的建设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我们不仅要加快农民工和城市郊区农民的市民化步伐,更需要着力推进居村农民市民化,因为它能短时间、低成本地转移更多农村人口.农村城镇化、农民居住集中化与农民非农化既是居村农民市民化的强大动力源,又是居村农民市民化的承受载体.中国农民市民化应该优先发展城镇化,并辅之必要的集中化和非农化.居村农民市民化是农村城镇化、集中区社区化和职业非农化"三化一体"的系统工程,其中农村城镇和农民集中区是居村农民市民化的空间载体,从事非农产业、强化社区建设和健全市场体系是居村农民市民化的重要的经济社会内容.国家政策唯有使"三化"融为一体,才能更好、更快地促进居村农民市民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