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粹主义运动源自19世纪后半期俄国“民粹派”和美国“人民党”的社会政治实践,但是直到20世纪60年代。由于拉美国家在政治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性受到世人关注,与其相关的民粹主义问题才开始成为政治学家们关注的话题。此后,学者们将民粹主义与现代化、民主化、经济与政治发展等研究主题联系在一起.对民粹主义进行了系统研究,他们在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和民主化理论等不同范式的指导下解读了民粹主义,反映了西方学术界对民粹主义的认识历程和基本判断。  相似文献   

2.
西方视野下的民粹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粹主义运动源自19世纪后半期俄国"民粹派"和美国"人民党"的社会政治实践,但是直到20世纪60年代,由于拉美国家在政治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性受到世人关注,与其相关的民粹主义问题才开始成为政治学家们关注的话题.此后,学者们将民粹主义与现代化、民主化、经济与政治发展等研究主题联系在一起,对民粹主义进行了系统研究,他们在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和民主化理论等不同范式的指导下解读了民粹主义,反映了西方学术界对民粹主义的认识历程和基本判断.  相似文献   

3.
林红 《学术论坛》2007,(1):51-55
一直以来,民粹主义在拉美地区的表现十分引人注目。拉美民粹主义弥补了寡头阶层和大众社会之间的裂痕,确立了追求民族经济独立、打破半封建社会结构、促进社会公正的目标,成为现代拉美社会控制的主要政治形式;民粹主义在这一地区的发生与盛行,代表着一种对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结构性危机的激烈政治反应,而庇隆主义则是它的经典注解;尽管庇隆主义不能完全被解释为民粹主义,但其民粹倾向极其清晰;就独特性而言,拉美民粹主义以城市劳工为主体,具有卡里斯马型权威政治倾向和经济上的改良主义取向。  相似文献   

4.
韩家炳 《兰州学刊》2007,50(12):162-164,32
加拿大少数民族为加国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长期以来他们在教育、就业和住房等方面仍遭受各种歧视.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少数民族开始强烈表达平等分享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利诉求,多元文化主义在加拿大逐渐兴起.  相似文献   

5.
民粹主义是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产物。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网络民粹主义迅速兴起并在我国政策制定中起着双重作用。一方面,它追求政策制定的公平正义,激发大众积极参与政策制定、监督政策合理有效制定等;另一方面,它以真实民意自居影响政策制定,反对社会多元主体参与政策制定,诉求直接民主破坏政策制定程序,以非理性行为影响政策方案选择等。网络民粹主义在现代转型过程中难以根除,只能通过加强民主制度建设、建设法治体系、培育现代化公民、培养理性文化等方式,在长期的政策制定实践中实现对网络民粹主义的规范驯导。  相似文献   

6.
林红 《社会科学论坛》2013,(11):163-173
现代国家建设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进程,会有困顿与挫折,会有反复与迷失。其中,民粹主义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干扰因素。对于转型时期的国家建设来说,民粹主义的破坏性在于,它可能是民主崩溃和法治危机的根源之一,是阶级对立、精英与大众尖锐对抗的根源之一,它的非理性和不宽容会破坏民主政治的文化与价值基础。民主的国家政治不得不努力消弭这些破坏性,为此,法治体系建设、公民教育与政治制度化是值得努力的方向。同时,由于民主与民粹之间复杂的伴生关系,对民粹主义生成的条件与存在的合理性进行反思,可以发现国家建设中潜藏的问题,找到民主政治发展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7.
网络民粹主义是近年来在互联网上兴起的一股政治思潮。它由两种力量所构成,一种是网络批判现实主义,另一种是网络民族主义。前者以国家内部的社会矛盾为主要关注点,以反权威、反精英主义的底层姿态出现;后者则以反对全球化、反对西方国家为内容,以极端排外性的情绪表达为形式。尽管网络民粹主义表达了来自社会底层的诉求,强调了对改革公平性的关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由于它利用极端的、偏激的,甚至暴力性的语言对社会转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进行非理性表达,加剧了不同群体之间的对抗,激化了不同阶层之间的不信任和仇视,并不时地与现实中的集体性事件结合起来,试图推动民粹主义社会运动的形成,这在客观上造成了激化社会矛盾、分裂社会的后果。消解网络民粹主义的滋生和蔓延,最根本的方法在于促进经济良性发展前提下的社会公平、公正。一方面,应完善普通民众和底层社会政治参与的途径,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最大限度地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畅通利益表达渠道;另一方面,在保持经济稳步发展的基础上,积极缩小贫富差距,加强社会保障建设,改善底层民众的生活条件,在经济领域实现分配正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当代流行文化风起云涌的现实原因很多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政治文化心理。正是在特殊环境中产生的特殊政治文化心理 ,为流行文化的兴起与“繁荣”提供了心理能量 ,为排解因特殊“政治事件”造成的特殊文化心理提供了有效的形式。从流行文化与政治文化的关系而言 ,流行文化是一把真正的双刃剑 ,在积极意义方面 ,它有效地弱化了中国人过于浓厚的政治意识 ,但同时流行文化注重感官享受 ,消解了文化应有的深度和意义 ,特别是消解了人们对国家、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感 ,具有明显的消极性。  相似文献   

9.
汉代教育是汉代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受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制约,但随着教育的发展,它又反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汉代教育对社会影响的最主要表现是:汉代官吏的群体知识化和由此导致的儒者官吏对儒家政治、经济、文化理想的自觉实践;落后社会习俗的改变;全民共同心理文化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马学友 《南方论刊》2006,(9):46-46,52
社会稳定是指整个社会处于稳固、安定、和谐的状态,它包括政治稳定、经济稳定、治安稳定和社会心理稳定等方面,是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社会稳定的这一特点,要求充分认识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复杂性,总揽全局,把握规律,善于运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手段,统筹社会各种资源,选择与形势相适应的维护社会稳定体制,综合解决社会稳定问题.  相似文献   

11.
贵州威宁石门坎苗族社会的历史、自然政治地理、社会环境、文化状况等状况及其造成的边缘性;石门坎苗族社会的物质短缺和心理短缺形成他们自强的动因,从而激发了已久的民族、文化振兴潜力正是基督教在近代西南少数民族中迅速兴起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中世纪城市兴起后,具有越来越多的新品质,在经济、社会、文化、思想和政治等方面孕育着近代文明的诸多因素;这些因素在适宜的环境和气候中进一步发展,最终促成了近代西欧文明的诞生.总的来看,中世纪城市孕育的近代文明因素至少包括新的经济理念、新的经济方式、新的社会力量、新的文化教育、自由平等观念和新的政治形式等方面.在某种意义上,近代西欧社会是这些文明因素的直接后裔.  相似文献   

13.
一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各种科学知识及其在各种交往活动中产生并影响着人们行为的精神,社会心理的总称。作为科学知识的文化,是文化的表层构造,或者称显型结构;作为精神,社会心理的文化,是文化的深层构造,或者称隐型结构。 由于科学知识和精神,社会心理渗透于古往今来人类的政治、经济、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对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均可以进行文化的分析。例如,面对一座埃及金字塔,即可以进行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及其政治结构的分析,也可以进行古埃及科学发展状况、审美心理等方面的文化分析。同样,对一尊商鼎也可以进行文化与非文化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田悦芳 《河北学刊》2012,32(2):96-98
作家特有的文化心理往往会使作品呈现出其独有的观照世界的方式,从而影响着作家的创作风貌。由于家庭环境、政治信仰等文化因素和社会现实因素的影响,巴金的文化心理在经过1934—1935两年的创作沉默期后有了一个明显的变化。而巴金文化心理的变迁,对作家在文学与革命的选择、英雄与普通人的塑造、社会与家庭的题材书写等方面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反映出巴金将文学创作作为一种宣泄政治热情的代偿性行为向有意识创作转变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5.
论民粹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红 《学术界》2006,(6):189-193
民粹主义是一种反现代化的现代化产物,形成于社会转型时期,以中下层大众为诉求对象,坚持反精英的、反体制的社会批判立场。从产生根源上分析,民粹主义由以下三种因素“化合”而成:只有文化接触而缺乏文化认同的社会转型为民粹主义的萌芽准备了社会前提;民族主义在特定的外部或内部事件的演变中与民粹主义有所交融,近乎一种“助燃剂”;而精英主义则是隐藏在民粹主义背后的逻辑,民粹主义在思想上的成型和实践上的展开决定于精英阶层的自觉与设计。  相似文献   

16.
《江西社会科学》2013,(9):26-30
卢梭和海德格尔的民粹主义是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的转型过程中产生的,他们都出身自中下层阶级,反对科学技术和现代文明,并拒斥普遍性。卢梭与海德格尔的极端民粹主义还崇尚非理性主义和卡里斯玛型的政治模式。极右翼的民粹主义事实上是法西斯纳粹主义思想的一个来源,也是纳粹德国反犹政策的民粹主义根源。民粹主义还与宗教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17.
政治信任研究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政治信任研究的兴起一方面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这一社会背景包括当时美国信念激情期批判型公民的成长、经济大衰退对政府绩效的困扰、暴露政治中媒体对政府的揭短和世界角色衰落中自信心的减损等因素;另一方面又有着深厚的学理基础,政治文化理论的铺陈、政治系统理论的激发、社会交换理论的启示和社会资本理论的会通是其兴起最重要的理论源泉。这些理论的引入为政治信任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促使政治信任的研究迈向了新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8.
农民政治认同不仅是农村社会政治稳定的保证,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农民政治认同的基本状况是:对我国的政治制度、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执政党及政府有较强认同;对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认同是分层次的;农村社会中一些不和谐现象影响农民的政治认同。农民政治认同主要受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因素影响。提升农民政治认同,需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切实保障农民权益;规范基层政权的政治权力运作;保证农民制度化的政治参与;推动农民政治心理的现代性变迁。  相似文献   

19.
乡镇市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劲松 《文史哲》2004,1(2):161-168
随着乡镇市场经济的发展,乡镇市民社会及其利益代表组织也快速兴起。政府主导型现代化模式在农村的终结、政府因管理失灵而从乡镇市场中淡出以及国家权力退出导致乡镇公共服务真空是其兴起的时代背景。乡镇市民社会的阶层主要有:乡镇私营企业主阶层、乡镇个体工商户阶层、乡镇农民精英阶层、乡镇外来务工人员阶层和外出务工的农民阶层,其利益组织既有体制内的非政府组织,也有体制外的组织,其兴起的特点主要有过渡性、非农性、脆弱性和连接性。乡镇市民社会对于乡镇政治和经济生活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乡镇政府对于乡镇市民社会的治理有四个方面的路径:放权又树威;推动其自治与自律;确认其利益诉求;促进其文化转型。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也逐步走向广泛和深入。这种影响不仅限于技术层面,而是引发了广泛而深刻的中国社会结构变迁。这种变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互联网经济兴起与发展推动的经济结构转型;以普通网民为主体的网络权力建构带来的社会政治结构变化;以感性网络符号承载的互联网文化创造与传播引发的文化结构变迁。网络社会崛起引起的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异常复杂,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更加明晰准确地理解当今中国社会出现的各种新现象、新问题,有利于更清晰地了解和把握未来社会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