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贵君轻”不是一个命题而只是一个话题,是孟轲由此出发来肯定其核心观点“得乎丘民而为天子”的由头。这种“得乎……而为……”句式,潜藏着以民为工具而以天子为本的奥秘。它与“养民”说、“诛一夫”说,与“王道”“仁政”和“与民同忧同乐”主张相表里,贯穿了《孟子》全书。作为口头禅的“民贵君轻”,就是“得乎丘民而为天子”的盲点。它遮蔽了此话题所有关于“以天子为本”的实质内容。为深入考察,本文分析了孟轲的教育背景、游说对象和心理动机,也追溯了孟轲之前“民为邦本”说、“民为君本”说和所谓的“以民为本”说之源头.指出了其间一脉相承的联系。与此同时,还将具有宗法性和皇权主义特征的“民贵君轻”说与具有现代公民社会和公民意识的“以人为本”施政理念做了比较,并说明了根本差异。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自汉代以降的古代社会中,三纲五常这一核心价值深入人心,为广大民众所认同并代代相传,成为社会各阶层的价值共识和文化传统,对保持文化传承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三纲五常从提炼到传播,建构了一套系统的大众化路径,形成了丰富的核心价值大众化经验:核心价值必须具有深厚的社会土壤,是对特定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集中反映,这是核心价值取得大众广泛认同的基础;核心价值必须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是社会各阶层思想共识的高度概括;核心价值的形成需要经过长期积淀而成,不可一蹴而就;核心价值大众化必须得到上层的大力支持与倡导,离不开选官制度的保障,要具有体现通俗化、生活化和普及化的形式。  相似文献   

3.
李春青 《河北学刊》2012,32(4):84-91
中国古代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概念,与之相近的是“文”.“文”在中国古代主流话语系统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其含义极为丰富,不仅包含着诗词歌赋之类属于现代“文学”范畴的文类形式,也包含着中国古代典章制度与文化符号体系,而且还是古代知识阶层价值取向、精神旨趣、审美趣味的话语表征.“文”的历史源远流长,原本为西周贵族阶层所建构并极力推崇,但是在春秋战国乃至西汉前期,“文”一直受到来自儒家之外的诸子百家以及执政者的轻视、遮蔽与质疑.到了西汉后期,在主流话语中这一概念才渐渐获得正当性乃至神圣性.  相似文献   

4.
"儒学与精神文明建设暨纪念朱熹诞辰880周年"学术讨论会于2010年6月5日—8日在福建省武夷山市召开。与会学者从儒家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儒学主体性地位的探究、儒学核心价值的当代阐释、朱子理学及其当代价值这四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讨。  相似文献   

5.
6.
魏晋时期,一些本来是陶器制作的术语如"熏陶"、"陶冶"、"陶铸"、"陶钧"等,被逐渐引入到古代文学批评领域,成为魏晋批评家思考文学现象的"思维模子"。治陶技艺与为文作诗的相互启发构建了富有华夏民族特色的文学批评话语,《文心雕龙》为其代表之一。刘勰继承前人思想资源,创造性地运用"陶"审美模子论文。在《文心雕龙》中,存在大量援陶论文现象及由"陶"派生的文论术语,体现出刘勰独特的文学批评个性。在《文心雕龙》研究中,这是一个新的开拓。  相似文献   

7.
虽说内圣外王是程朱理学乃至陆王心学的整体追求,但程朱理学特别是陆王心学确是偏重心性内圣之学,在工夫论上更是偏重简易工夫。船山作为宋明道学的批判反思者,对于这种偏病有深刻的认知和修正。本文即以船山《孟子》诠释为例,通过船山对朱子及其后学和陆王心学偏病的批判,揭示船山《孟子》诠释的政治哲学取向和工夫论上的"学修"内外兼顾立场。  相似文献   

8.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形态自近代以来被边缘化。人们对儒学的认知和研究存在诸多的问题。要走出中国儒学研究的困境,一是在方法上,应当继承儒学研究传统,重视经学、训诂学的价值,合理吸收西方有益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二是在价值立场上,应当以中国阐释中国,摆脱中国哲学(儒学)西方化或者是在中国的西方哲学的模式,走中国道路的学术自信之路;三是在学术态度上,应当走进儒家经典来研究儒学。  相似文献   

9.
桑东辉 《学术界》2022,(8):189-195
在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中,梁启超对孟子思想非常重视,其不仅著有《读〈孟子〉界说》等著述,还曾著有未刊稿《梁启超论孟子遗稿》。梁启超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并运用佛教和西方哲学理论,对孟子人性论、道德修养论等进行了深刻剖析。某种程度上讲,梁启超的新民思想深受孟子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孟子的性善论以及立志、存养、扩充的道德修养论为梁启超的新民思想提供了传统文化资源和理论基础。当然,由于梁启超的新民思想主要建构在斯宾塞社会有机体这一机械社会学理论之上,其局限性也是非常明显的,但深受孟子影响的梁启超新民思想对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学术月刊》2020,(11):13-20
孔子论仁,存在以成己安人为仁、以忠恕释仁以及克己复礼为仁三个不同维度,孔子的礼则包含等级名分、伦理规范、礼仪礼节等不同含义。在仁、礼关系上,孔子既"以仁释礼",也"以礼成仁",呈现复杂的面相。目前,学术界用"以仁释礼"或"仁本礼用"来理解孔子的仁、礼关系,这是不全面的。《论语》"克己复礼为仁"章,其中"克己"指克制过度的欲望,"复礼"指复兴礼乐秩序,由于礼乐秩序消除了争夺、混乱,维护了人们的生命安全和物质财产,所以可称为仁。而礼乐秩序一旦建立起来,人们便会归向、趋向之,也就是归向仁了。该章所论实际是"以礼成仁",认为好的制度即是仁。它是孔子仁、礼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继承这一思想的是荀子,而非孟子。以往学者将"克己复礼为仁"理解为修身,或者认为恢复周礼,都失之片面。只有从荀学的进路,才有可能对该章做出正确的解读。  相似文献   

11.
传记文学(尤其是文学家传记)的历史特性要求作家以学术意识投入写作。陈才生怀着强烈的学术意识投入《李敖评传》写作。他在细致地叙述了传主人生的同时,对传主的思想进行了准确地概括,对传主的精神做了定位,并且追溯了他的思想来源,展现了传主的人生矛盾,将传主的某些现象进行了理论阐述。与此同时,陈才生根据学术传记的要求以诗性语言和学术语言进行写作,以材料可靠与引文规范显示出传记文本的学术严谨。因而,《李敖评传》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江西社会科学》2017,(5):147-153
图像叙事已成为当前文化的一种基本表述方式。封面和插图作为文学期刊图像叙事的主要表意符码,能与作品形成互文关系,在为读者提供空间化视角的同时,还能便于读者进一步理解和接受文学作品。在特定的政治文化语境中,诗歌刊物更是通过封面和插图,将编辑意图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契合,这既能拓展诗意空间,又能扩大受众范围和社会影响,具有独特的诗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任现品 《齐鲁学刊》2005,(1):112-114
“胜利大团圆”是十七年小说中普遍采用的一种叙事模式。作为这种叙事模式的一个范例,《亲人》的 战争叙事以集团利益替代个人利益、以阶级爱替代血缘情,通过个体的牺牲而使“胜利大团圆”成为可能。《亲人》 的战争叙事模式体现了特定的文化语境对小说创作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4.
李凯 《齐鲁学刊》2012,(5):15-19
孟子的"推恩"说以恻隐之情为泛爱的基础,以差等之爱为追求的目标,以事亲从兄为实践的起点,这些均体现了其现实性。然而,"瞽瞍杀人"的案例却说明在亲情与公义间的两难选择前,"推恩"之法必然陷入困境,在列维纳斯的"第三方"概念的参照之下,孟子舍公义而全亲情的价值选择也充分显示出其不合理性。摆脱"推恩"困境的出路并不是"大义灭亲",而是要建构起完善的亲属回避制度。  相似文献   

15.
学界对张载思想"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多有研究,不过从张载思想结构来考察则不多。张载构建的太虚与气体用不二、体用相资关系体现了对《易传》气化万物以及万物之性伴随气化万物的过程而产生观点的发展,同时按照《中庸》"天命之谓性"的"天→人"的下行路线实现了天道与人性的合一,即实现了太虚与人性的合一。张载思想"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之间体现出逐步深入的特点,它们对张载思想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江西社会科学》2017,(10):59-65
从中国的儒道典籍以及被誉为古印度《道德经》的智慧典籍《薄伽梵歌》出发,能发现中国与印度的古代思想在人性善恶关系、利义关系、万物本源的哲学核心、人生追求的终极境界和生死轮回的观念等五个方面存在惊人的相似性。不过,由于语言、文化以及地理条件等因素的不同,中国与印度的古代思想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道与梵的阐述方式差异、人格意识差异、追求无为的动机差异和实现和谐的方法差异。  相似文献   

18.
从立法论和解释论的双重视角,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指出要适当扩大善意取得构成要件的外延,以满足随着社会的发展,制度供给多元化的需求。从善意取得制度追求的交易安全和交易效率的制度价值考量,承认交易双方所形成的利益格局是契合这一制度安排的,尽管这种交易违背了立法者意愿,但至少其不会产生明显的社会负外部性。从《买卖合同司法解释》出发,对我国物权变动模式的调衡提出采物权形式主义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孟子建构的仁心、仁人至仁政的三维一体的政治伦理思想是基于战国时期特定历史环境的政治伦理化与伦理政治化的理想化设计,是儒家伦理范式与政治实践的新结合,也是儒家德治思想系统化与理论化的新拓展。从另一个角度看,孟子的仁政思想蕴含着浓郁的乌托邦情结及精神,其价值在于为身陷战乱之苦的人们点燃了希望之光,同时也为儒家伦理哲学向政治实践转进点燃了理性之光。  相似文献   

20.
研究杨昌济的思想与日本的关系,弄清《达化斋日记》中所涉及的日本学者和日文著作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从他对日本学者和日文著作的关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与西方相关思想的冲突、共鸣与融合等相关情况和线索,可以看出杨昌济是力图将传统的儒学思想改造成为具有现代形态的以人格主义为基础的民主改良主义思想。在这种意义上也可以将他视为中国现代新儒学的先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