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河洛文化研究首先以地域文化研究的面貌呈现,其所延伸出来的河洛文化定义也多半参照于此。在长期的文化观念中,与河洛文化产生联系的是“河图”“洛书”神话,这种说法具有很大的合理性。但是,河图洛书并非单指与“河图”“洛书”相关的神话,因为,河图洛书并不是以神话面貌出现的。河洛文化的发展过程与河图洛书的嬗变过程有在时间上的吻合,也有在文化理念和思维上的共通点。河图洛书与河洛文化作为两个文化符号,两者之间有文化联想,有河、洛地名联想是十分自然且合理的。  相似文献   

2.
河图、洛书在易学中争辩最多。《系辞传(读去声)》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之语,后儒从而附会,不胜支离。孔安国云:“河图者,伏羲氏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洛书者,禹治水时,神龟负文而列于背,有数至九,禹遂因而弟(次弟)之,以成九类。”刘歆云: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而画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锡洛书,法而陈之,九畴是也。河图洛书相与经纬,八卦九章(即九畴)相与表里。郑玄云: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壮地符。河龙图发,洛龟书成。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书  相似文献   

3.
郭雍是程颐的再传弟子,与朱熹生活在同一时代。郭雍认为《易》是圣人为明道而作,汉代以来的象数之学皆为附会。朱熹认为《易》本为卜筮之书,以《河图》、《洛书》为象数本原,认为大衍之数以及九六七八均源于《河图》、《洛书》,并在此基础上推演蓍法。两人在不同的易学观产生了不同的揲蓍法,郭雍主张过揲法,朱熹主张挂扐法,二人就此进行了往复辩论。这场辩论引起了历史上很多学者关注,对宋代以后的易学史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对黄钟、律本、度母及十二平均律的释解,诠释了朱载堉新法密率与《河图》、《洛书》的内在关系。《河图》内函方而圆其外之图解,详细标出了十二律之数据长度,并对《洛书》九数与十二律相配之法作了通俗的释解,文中引《周礼·大司乐》及《明实录》为证,将《洛书》九数、十二律吕、十二支辰、六代乐舞相配及祭祀应用作了详细的说明。  相似文献   

5.
依据历史唯物论观点,把握我国远古无文字时期主要以图形与形象化数描述事物的基本特点,用图示形式分别论证《洛书》、《河图》与伏羲八卦的关系,揭示中华文化起源问题上的千古之谜。  相似文献   

6.
河图、洛书是远古时期产生于河洛地区的一项重要文化成果,是河洛文化乃至整个华夏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正因为如此,两千多年来人们对河图、洛书的浓厚兴趣一直不曾稍减,许多人采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它们进行研究和探讨,试图作出合理的、令人信服的阐释和解说。然而,由于文献的匮乏、实物的缺失,以及缺少文物考古的有力支撑,人们对《周易》、《尚书》等先秦文献有关河图、洛书记载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解经的范畴和推测的层面上,而很难在此基础上再向前推进一步。前人的许多相关研究成果,尽管就其本身而言很有价值,对人们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7.
周易自然哲学具有数理的客观基础,王介南发现洛书数字模式正是"自然数的自发自组织结构",李曙华将其中两个定理修正推广为"消减归元术"与"乘方增长术",说明中国古代数学的思想与方法之源在周易,而其关键正是吴文俊所提出的中国数学的基本特征——机械化算法体系。从而进一步证明中国数学不属于公理化演绎体系的西方代数、几何,而是中国的数字算法与数字图像的统一。随着计算机的产生与发展,中国数学的优越性日益明显,吴文俊正是直接继承中国数学传统,一举突破计算机机器证明问题,为中国数学开辟了自主创新之道。王介南先生《洛书.终极理论——一个单独的公式》一书发掘并发展了河洛、周易所蕴含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不仅为我们理解中国数学之渊源,而且为解决当代科学问题提供了独到思路与启发。  相似文献   

8.
仔细梳理河图、洛书在古文献及考古材料中的出处,发现先秦文献中只有河图名称;河图内容、洛书名称和内容均出于西汉初期。辨析八卦与河图、洛书的关系,证明河图、洛书并不存在不同版本,二者与八卦间也没有演化关系,河图、洛书的内容是确定的。在此基础上分析周秦及秦汉间的文化传承,得到河图、洛书的两条传承途径:一条是经由周、秦至西汉朝廷的官方传承,另一条是经由卢生、谶纬学说至陈抟的民间传承。  相似文献   

9.
"皇图"即"河图"和"洛书",是<易>的数理表达式,是古人制作历法的两种工具.古河图洛书刻录在璧玉、龟甲之上,原称"录图",只有天子才能拥有,故又通称"皇图",古之天子禅位时要举行一个"河出图,洛出书"的交接仪式,尧舜禹禅位的河、洛非指今黄河、洛水,而是指古刘河和渌水,是古都长沙南北的两条湘江支流,湖南南岳一带为上古政治及天文历法中心,今攸县有皇图岭、禹门洞,浏阳有首禅山等即其遗迹.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哲学史上,“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划分,是人性二元论确立的一个显著标志,然而,对于“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划分是否为张载所独创,目前尚无定论。本文就此进行初步考证,认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划分是张载本人所独创,在理学创立时期,理学思想影响到了道教。笔者相信,这一事实一经确立,将有助于对理学大师思想原创性的认识,也将有助于对儒、佛、道三教思想互相影响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1.
河图洛书并非天书,而是中华文明史上两部渊源有自的杰作。河图洛书之所以能把天文、地理和人事间的万事万物都涵盖其间,应是中华先民术数崇拜的产物。古代的河洛地区、京都洛阳和河图洛书,都可简称为“河洛”。这种名称的混同和内涵的牵连,不但说明河图洛书发祥于古都洛阳,而且还说明它们既是河洛文化的产物,又是古都洛阳的标志。  相似文献   

12.
胡应麟在《诗薮》中继承了严羽、明代前后七子等前人的诗学理论并加以改造,将学诗的过程概括为“法”、“悟”、“化”三个阶段,极大地丰富了这些范畴的内涵,形成自己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基本上完成了对明代主流诗学的整理和集成,为我们以新的视野来审视明代文学复古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河图洛书在我国流传最广,但先秦典籍中只有文字记载而无图案,加上文学的想象,把它作为神秘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致使历代学者争论不休。本文摒弃了它的神秘色彩,以辩证的历史观和自然观,从古代哲学、数学、天文历法等去审视解读,河图洛书是古人在长期生产实践中,观察探索宇宙规律,将天文历法、数学和阴阳五行等汇集起来的综合系统,是我国最早的纵横图和宇宙结构模型,简明朴素而内蕴博大。  相似文献   

14.
关于林纾的《韩柳文研究法》,学界至今未给予足够重视,学者也多只在论及林纾的古文理论或赏析韩柳文艺术时加以引用论证。事实上,《韩柳文研究法》虽残留有传统古文评点的痕迹,却深受近代学术思想的影响。该书以韩柳文并重,是对自宋迄清争论不休的韩柳优劣论的反驳,同时也标志着林纾对桐城派古文理论的修正,更是其毕生"力延古文之一线"主张的具体实践之一。更重要的是,它是第一部独以韩柳文为整体加以研究的理论著作,其研究视角与命名方式的独创,在韩柳文研究史上具有道夫先路的学术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天问》一诗,从"昆仑县圃"到"乌焉解羽"一段内容,并非多个异闻传说的组合,而是属于一个共同体——昆仑神话。将《天问》中的昆仑神话与《山海经》和《淮南子》等书的相关记载相比较,并逐句释读,可揭示《天问》中昆仑神话的真正面貌。在此基础上研究《天问》的结构,发现《天问》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应划分为问天、问地、问昆仑三个段落,其结构整饬,极有条理。  相似文献   

16.
敖包祭祀是与萨满教有着密切联系的原始信仰形态。敖包祭祀起源于天地自然崇拜,并与祖先墓冢崇拜有很深的渊源联系。敖包的三重圆锥形结构和绕行三周的祭祀方法均源自萨满教“三层环型宇宙”观。敖包石堆上的树枝和木鸟分别代表萨满教神山、神鸟。敖包祭祀的黑白两色牺牲和“血祭”仪式,蕴含着天白、地黑原始理念和以血祭天的“血魂”观。  相似文献   

17.
严羽《沧浪诗话》评论“以盛唐为法”,但我们并不能据此简单推定汉魏诗歌在严羽的评价中逊于盛唐。他在高度赞赏汉魏诗歌的艺术成就的同时,积极地寻求,并最终在盛唐诗歌中找到了自己的诗歌理想。汉魏诗歌在严羽的诗歌评价体系中.起着参照作用,即其作为高古真纯的诗歌类型,与盛唐诗歌做对比,并验证后者在内容与艺术结合方面相对更高的合理想度。  相似文献   

18.
借由庄子《天地篇》的文义辨析,本文讨论庄子学派的政治哲学思想,并追究其合理性。《天地篇》批判儒家德性政治、法家刑罚政治、名家无谓的诡辩,对历史上的儒家圣王尧、舜、周武都置辞批评,理由是他们并不真正爱民,而是为了自己需求在表演而已,并且同置曾史与桀跖,理由都是失其本性,其所追求就是上位放任,则下民自适,实际上是对现实政治完全无力的立场。本文认为,现实之不堪,各学派所共知,至于追求何种价值,是各家自己的选择,庄子学派无须攻击他家立场,除非找到真正的宇宙规律、历史规律,才能论断高下,但这就要进行各家意旨的正确理解、准确诠释的工作了,完成了这一步,才能真正解决生命的意旨以及政治的根本的大哉问问题。  相似文献   

19.
张载的心性论以太虚与气为基础,在此基础上,他将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将心分为性心和知觉心.太虚、天地之性和性心是其心性论本体超越一维的,气、气质之性和知觉心是其心性论现实关怀一维的.张栽该双维向度的心性论对传统儒家心性论是一个"极有功"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