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第二国际时期,围绕复杂的时代问题,以卢森堡、考茨基和伯恩斯坦为首的左、中、右三派理论家形成了独特的时代观,提出了相异的时代任务.由于各派马克思主义观的差异,导致他们的时代观遭遇了不同的历史命运.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为依据,把时代划分为“大时代”和“小时代”,对于当前认清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把握时代主题的转换,进而应对“淡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发展观是新时代党在教育发展过程中提出的新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发展观生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的论述,植根于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熔铸于新时代党对“初心”的践行和教育规律的探索;其思想内涵包括以满足人民需求为目标的教育发展观、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的教育强国观和以解决人类教育发展问题为己任的教育责任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发展观具有鲜明的时代意蕴,能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提供思想指导,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为世界教育事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3.
人们在从事历史活动的同时,会对人类历史的意义、规律,对人类各种文化体系的价值进行反思,而这种历史发展观与文化价值论又总是有机结合而构成一种统一的观念,即“历史文化观”。“历史文化观”是一种价值判断,各人群因其“社会存在”不同而互有差别,无所谓真伪高下。但是,这种观念对于人们的历史实践却有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对灌输论不同对立观点的辨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韦冬雪 《学术论坛》2003,(3):153-157
当前 ,学界对于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进行了争论 ,存在几种不同的对立观点 ,如“方法观”与“理论观”、“外在观”与“内在观”、“过时观”与“发展观”。通过对这些观点的辨析 ,可以明确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在新的世纪里仍然具有巨大的生命力。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 ,并积极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理论灌输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朱娅琴  孙迎光 《学术探索》2022,(11):135-142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党的十九大基于历史方位和时代特征正式提出的“时代新人”育人思想,回答了“培养什么人”的重大命题,成为中国培育人才的主方向。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新人观的具体内涵是不同的,但也必然遵循着一定的育人规律。只有对时代新人观的学理内涵、历史演进进行探析,分析出其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才能科学地把握新发展阶段时代新人观的丰富内涵,为我党继续发展和深化时代新人学说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推动了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特别是对于实践范畴本身的研究.吴建国、崔绪治同志提出要对“那种流行的实践观进行唯物主义的‘净化’”,并主张摒实践的目的于实践活动之外,而把实践活动看做是“纯粹的客观的物质活动过程”,把实践概念理解为“客观物质范畴”。这里涉及一个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根本问题。本文仅就我们对于实践范畴本身的不同理解及其在理论上对真理标准问题的影响,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7.
论"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大提出的“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具有特定的含义 ,它指的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不相冲突和相互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提出 ,既体现了一种新的发展观———综合发展观 ,又体现了党对“三大规律”认识的深化。“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对于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对于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陈晓英 《理论界》2005,(8):15-16
本文从“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发展观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的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与社会进步相协调的发展观、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三位一体的发展观”几个方面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哲学解读。  相似文献   

9.
构建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它制约着人们对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的选择,从根本上影响着人类谋求发展的社会实践。政府绩效是指政府在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中所发挥的实际功能和作用。它是政府成本扣除后的社会总体收益的集中反映,是评判政府治理水平和动作效率的重要依据。发展观决定绩效观。用不同的发展观引导政府,会产生不同的政府行为和政府绩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对于确立正确的政府绩效观,构建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对于经济发展,20世纪以来不同时代的经济学家们赋予了不同的内涵。本文从历史发展和逻辑关系两个方面分析了经济发展观的演变过程,从而看出人们对经济发展的理解是一个随着经济发展状况和关于经济发展学说不断完善和科学化的过程。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是发展的目的,也是发展的手段。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样要实现人的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与人的发展,这是推进科学发展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核心问题,也是实践中必须解决的难点问题、关键问题。科学发展的含义,既包括我们对于事物矛盾运动和转化的哲学认识,包含对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规律与相互影响的正确判断,也包括提高自身适应环境、变革事物与促进和谐发展的功能,提高自身存在的价值。发展离不开人,人是决定性因素。必须注重人的发展对于科学发展的作用,以及发展的人对于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全面发展的人与全面发展的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学校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供了理论依据.但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理论的教育学误读不仅影响理论自身的传播与发展,更影响其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价值.只有准确把握这一学说的科学内涵和动态发展趋势,才能找到理论和实践的最佳契合点,才能既发展理论又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是在对传统发展观创新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型的理性发展观,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整体性、全面性和综合性来考虑发展问题。中国在21世纪要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必须摒弃传统发展观和发展模式的影响,更新经济发展的观念,建立以和谐为主题的科学发展观;确立“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走多节制的经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5.
在改革开放新阶段,必须更加注重处理生产力跨越式发展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应正确理解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本质内涵.作为社会结构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经济领域的存在和变化方式必然受到其他领域的影响和制约.因此,经济领域中的生产力方面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得到社会结构整体的其它领域的支持,即客观上要求社会协调发展:在发展基础、发展环境和发展目标的影响和要求下,当代中国的社会协调发展必需以生产力跨越式发展为基础,两者应有机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西部大开发刚刚掀开历史的新篇章 ,具体的做法尚在讨论之中。本文依据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思路———增长极理论 ,分析指出在西部大开发中应先从小处 (各个中心城市 )着眼 ,积极培育西部经济的增长极 ,再以梯度开发形式渐进推动整个西部区域的发展 ,从而实现整个中国的经济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来,我国基础设施产业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与可持续发展目标仍存在一定距离.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对基础设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构建了基础设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系统;然后通过分析该系统的因果关系图,得出整个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影响因素:经济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生态环境因素;最后提出实现基础设施产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战略路径.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时刻,我们应当准确把握和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深刻理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不断探索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可持续发展与西部大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立,为我们加入和应对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思路,特别是对于西部大开发在全球背景下的定位,有了比较性的模式选择.西部的"相对优势"是资源,但可持续发展不允许以牺牲资源的代价来追求经济的增长,利用资源、开发资源与保护资源、保护环境同步并举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要义.把资源、环境的充分协调作为战略前提,寻求经济效益、社会发展和生态价值的总和协调最大化,利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市场、技术、信息在世界范围内转移的有利条件,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西部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是指微观主体之间的联系超越国家的发展过程。它包括功能性全球化和制度性全球化两个方面。全球化的主要矛盾不是民族国家与全球化的矛盾 ,而是功能性全球化与制度性全球化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全球化与民族国家存在着根本利益的一致性 ,因而它们能够且必然共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民族国家应摒弃狭隘民族主义的行为方式 ,采取积极的民族主义政策 ;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以争取更有利于自己的全球性规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