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成本-效用理论为基础构建一个人口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来考察经济发展对人口生育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稳定状态下经济发展与人口生育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实证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
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一直是国际宏观经济学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热点,也是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面临的重要课题。考虑到IS曲线和LM曲线表示的行为方程在中国基本成立的实际,构建了引入经济开放度的IS-LM-BP模型,并利用1985—2007年度数据经济开放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得到:第一,在目前不完全对外开放下,我国货币政策在短期内仍具有非中性特征;第二,通过我国各层次的货币供给量(M0、M1、M2)与经济开放度和经济增长率交叉项负相关关系的实证研究,验证了理论模型中随经济开放度增加、降低我国货币政策产出效应的结论;第三,通过我国货币供应量M1、M2与经济开放度和物价上涨率交叉项正相关关系的实证研究,验证了理论模型中随经济开放度增加、降低我国货币政策价格效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通过采用统计研究和实证研究等方法,对1990-2011年间我国货币政策产出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实际货币供给增长率高于货币供给合理区间,货币政策会有效推动产出,同时会牺牲物价的稳定;实际货币供给增长率低于货币供给合理区间,会导致经济增长面临下行风险.总体研究结论是:我国货币供给的GDP产出呈现明显的持续下降趋势,表明伴随中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经济货币化程度日益加深,依靠货币供给推动经济增长的空间已越来越小,中国未来经济增长不能走单纯投资驱动的老路.  相似文献   

4.
运用误差修正模型和协整检验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二元政策目标框架下,货币供给具有较强的外生性,中央银行对通货膨胀的厌恶性正逐渐超过对经济增长的偏好性;相对于信贷渠道而言,货币渠道对货币政策传导的贡献度不高,货币政策主要通过信货渠道来影响总需求。  相似文献   

5.
运用误差修正模型和协整检验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二元政策目标框架下,货币供给具有较强的外生性,中央银行对通货膨胀的厌恶性正逐渐超过对经济增长的偏好性;相对于信贷渠道而言,货币渠道对货币政策传导的贡献度不高,货币政策主要通过信贷渠道来影响总需求.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计算区位熵指数(Location Quotient)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地理理论构建面板数据模型,运用广义矩估计(GMM)方法实证分析了中国2004-2012年24个省市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KIBS)集聚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实证结果显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出倒U型曲线关系,说明集聚能对经济增长产生正效应,但是集聚不适度时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效应.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技术创新作用的比较静态分析,阐释了集聚影响增长的理论机制,构建了空间经济增长的群峰型周期结构框架,从理论上统一了"倒U形""U形"曲线关系等不一致的研究结论。随后,在利用空间赫希曼-赫芬达尔指数(HHI)和空间集中度指数(CR2)定量测度中国25省1990-2013年省域经济空间集聚程度的基础上,借助能同时处理个体效应和内生性问题的面板固定效应工具变量模型,对提出的理论假说进行了实证分析和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在其他因素不变时,空间集聚对省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呈"倒U形"曲线关系;而当创新水平提高和其他控制因素改善时,这一"倒U形"曲线则会向右上位移,不断拓展区域经济增长的潜在上限,形成一种周期性群峰结构;而实际的经济集聚程度则影响区域增长在上限范围内的具体位置,且达致最高增长水平的最优经济集聚程度与创新水平呈正比,过高或过低的集聚程度都不利于增长。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增长中的污水排放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1998—2007年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通过综合简约化模型,研究了三种污水排放指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工业废水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呈倒N型曲线关系;人均生活污水排放量会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而增长;生活污水中的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呈典型的倒U型曲线特征。就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而言,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较低水平上就已经越过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倒U型转折点。研究结果也反映了生活污染物的排放比工业污染物的排放更加难以监管。  相似文献   

9.
在价格粘性下,包含金融资产交易的货币数量模型和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渠道均揭示了股票价格先于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而动的形成机理.基于我国月度统计数据的协整检验表明,在1999年至2010年期间,我国的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股票价格、货币政策之间存在着长期协整关系;基于SVAR模型的方差分解表明,股票价格的冲击和广义货币(m2)的冲击是我国通货膨胀波动的主要动因,通货膨胀的冲击对实际经济增长波动的贡献率在20%左右,而货币供给的冲击对股价波动的贡献率明显高于通货膨胀的冲击和实际经济增长的冲击.为提高货币政策的前瞻性和有效性,实现物价稳定和经济的平稳增长,货币政策应该高度关注股票价格波动,并及时对其波动作出适度反应.  相似文献   

10.
选取安徽省1990~2012年农业面源污染指标及经济增长数据,基于EKC理论,验证安徽省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面源污染之间是否存在"倒U型"关系。研究表明:人均农林牧渔产值与单位面积化肥流失量、单位面积农药流失量、单位面积农膜残留量之间存在显著"倒U型"曲线,且进入转折期,而畜禽粪便排放量呈现"倒U型+U型"曲线,现在处于"U型"曲线的上升阶段。最后根据研究结果,针对安徽省农业面源污染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提出有益于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宏观审慎管理与货币政策的双支柱体系能否有效实现价格、金融、经济的多重稳定有待检验。实证研究发现:(1)宏观审慎政策可以有效应对信用风险冲击,减缓波动,使经济、金融保持稳定;(2)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搭配在应对不同外部冲击时的效果不同,面临技术性冲击时放松宏观审慎政策能更好地调节经济;(3)宏观审慎政策对经济波动、金融波动的影响存在U形效应。因此,考虑宏观审慎政策、货币政策的协调搭配,更为灵活地调控宏观审慎政策幅度将有助于减少我国经济、金融波动,顺利度过经济结构转型期。  相似文献   

12.
新古典经济学将价值理论与货币理论割裂开来,此后,如何使货币具有正价值并将其同价值理论重新融合起来就成为货币理论家关注的焦点。20世纪70年代后,涌现出众多具有微观基础的现代货币理论模型,其中以效用函数中的货币模型、货币在先模型、世代交叠模型、货币搜寻模型及新兴古典货币模型最为典型。尽管这些模型还远没有完全洞悉货币与实际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但它们的货币经济分析,对于我们更好地研究货币和进行货币的政策效应分析非常重要,特别是新兴古典货币模型,它较好地将货币理论和价值理论统一起来,为货币经济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通过选取1998年1季度至2011年4季度间共56个季度的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基础货币增长率来验证麦克勒姆规则对实体经济变动的解释能力。结果表明,中国基础货币的增长基本与麦克勒姆规则模拟值趋势大体一致,虽然在部分期间,实际值与模拟值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但是总体趋势没有太大变化。这说明中国的货币政策总体上是遵循麦克勒姆规则的,且对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松紧程度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货币供应量的大小是影响国民经济能否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 ,是经济学者热衷于探讨的话题。在建立了总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函数关系模型的基础上 ,在模型通过各种检验的情况下 ,采用适应性预期的预测方法 ,作者估计了未来 1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及增长率 ,并以此为前提 ,计算出 2 1世纪头 10年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增长率 ,指出了从货币供给的角度来稳定经济的方法是按单一规则控制货币供应量。  相似文献   

15.
扩大内需中的货币政策效应--1996-2003年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是有效的,但效果有限;近期内,依然存在利用货币政策影响实际经济的可能性.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取决于执行货币政策的方式以及扩张(或紧缩)的力度.在通货收缩时期,如果只有货币数量扩张,而没有鼓励公共或私人投资的配套政策,或者数量扩张的力度不够,经济增长率就可能下滑.货币供应量的变化难以解释价格水平的变动,价格水平的波动除受总需求变化的影响外,还受总供给变化的影响.我国正经历从总供给能力不足向总供给能力相对过剩的经济转型,来自总供给方面的影响就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6.
基于均衡信贷配给理论及影子银行体系,理论分析二元结构信贷配给下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机理。选取我国2007—2015年的月度数据,运用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进行验证。研究发现,不同类型影子银行业务的流动性供给对商业银行主导的信贷配给有不同程度的弱化;扩张性货币政策下影子银行体系对经济有正效应,对扩张性货币政策实施效果起到正向促进作用;紧缩性货币政策下影子银行体系对经济的正向刺激作用显著,抑制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相比较于扩张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下影子银行体系对经济贡献度更高,对紧缩性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冲击更显著。  相似文献   

17.
关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不如人意,表现出许多非有效性方面的问题。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都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关。通过我国货币政策与经济活动的关系阐述了两者的相关性,指出了我国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方面与健全市场经济国家的差异,并分析了原因,如利率和银行信贷渠道传导不畅,货币供应量比较高等。提出了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存贷款计息方式,协调商业银行与各类利率之间的关系,深化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发行系统内票据,代理客户投资商业银行间市场等建议,以利于我国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发挥更大的效用。  相似文献   

18.
货币政策规则的稳健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货币政策规则做了大量有学术价值的研究工作,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性使得稳健性成为学术界有关货币政策规则研究的焦点。文章首次从参数不确定性、模型不确定性以及其他方面对货币政策规则稳健性的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等进行了系统地归纳与概述,以期能够为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提出建设性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