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八大明确把城市化作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只完成了农民进城这一步,没有完成农民向市民的身份转变。城乡二元体制、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以及各级地方政府的推动力不足、社会组织缺失和农民工自身的诸多制约因素、城市居民较低的认可度等都严重阻碍着农民工的市民化。因此,从宏观、中观以及微观三个层面入手,多种措施并举,才能彻底改变农民工在城乡之间"候鸟式"的迁徙,使其真正成为市民、留在城市中。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河南省农民工经济生活、受教育状况、权益保障、政治参与等农民工市民化的意愿情况调查,发现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和市民化程度较低,农民工个人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急需进一步提升和培养,当前的制度设计仍然存在严重缺陷,影响着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提出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应当实行分层分类的差别化战略、分类型实行差别化的推进战略、积极引导农业人口有序转移的总体思路;指出增强就业服务、实行制度创新、加强教育提升、加大社会融合等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从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角度分析了其社会权益保障的缺失,表现为:政治参与权得不到尊重,参与渠道不畅;劳动就业权保障不到位,存在就业歧视;文化教育权重视不够,再教育机会匮乏;社会保障权实施不全,权益缺失严重.究其原因,既有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的制约和新生代农民工相关法律法规的缺位等制度因素的阻隔,也有劳动力市场中社会管理的滞后和新生代农民工自身人力资本存量的障碍等非制度因素的羁绊.提出应从新生代农民工基本特征着手,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平等的社会管理模式;加大立法、执法力度,进一步规范劳动力市场;注重技能培训,增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能力;创新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参保率等对策.  相似文献   

4.
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对宁夏在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因失地而造成生活水平下降,就业和其它权益得不到保障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维护失地农民利益长效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以合肥市滨湖新区为例,基于对某回迁居民小区的田野调查资料,分析失地农民市民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农民向市民转变的障碍性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失地农民市民化的两种途径:物质层面如户籍、住房、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硬性指标,即外在资格的转换与实现;社会文化层面如生活方式、社会交往、社区参与以及市民意识的培育乃至价值观念转变等软性指标,即内在素质的市民化。软硬两种途径并行不悖,同时重视软性层面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城乡户籍制度的逐步放开,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加快。然而面对当前城市居高不下的房价和住房保障的边缘化,一种有别于传统住房形式的回迁式购房成为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理性住房选择之一。采用埃弗雷特.李的"推力—拉力"理论就该种回迁式购房选择从制度性因素、中小城镇拉力因素、大中城市推力因素以及个人因素等四个维度进行了阐述。此外,还就回迁式购房选择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在增强住房稳定性、促进城镇发展的同时也增强了就业流动性、带来房屋的大量闲置。最后就该种购房选择进行了小结并提出几点建议:将农民工纳入廉租房保障体系,规范农民工居住条件,探索针对农民工群体的房租补贴或便携式住房公积金,规范中小城镇租赁市场,探索房屋券式抵押,减少房屋闲置浪费等。  相似文献   

7.
利用问卷调查方法,从个人、城市社区以及农村社区三方面分析影响进城农民工城市化进程的原因,并从社会工作的角度提出推动进城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适应城市化的要求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问题根植于我国特殊的社会发展变迁的历史过程之中,制度的粗疏甚至缺失是导致农民工权益保护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制度变革以实现农民工权益的有效维护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有益思路,但在强调制度变革必要性的同时,应对制度变革所需要的其他法律制度的支撑、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之间的契合程度以及路径依赖和意识形态对于制度变迁的影响等问题保持清醒的认识,以避免走入单纯强调制度变革的误区。为此,农民工权益的维护理应选择一条制度与观念并进、立法与执法并重的路径,而在具体层面上则可以采取以政府为主导,多组织参与,同时对相关法律制度进行全面渐进变革的方法,以实现农民工问题的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9.
通过涪陵的个案分析,发现: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业转移人口仍以沿海就业为主,但本土就业、本地就业的比例逐年上升;转移人口返乡流趋势明显,新一代农业转移人口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本土落户、就近落户意愿,但过高的房价、就业困难与不稳定、教育资源不合理及各类入学限制、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随迁父母不愿意舍弃乡土等制约了意愿的达成.基于此,欠发达地区应该统筹推进就地城镇化、就近市民化、产业集群化、农业现代化,化解欠发达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困局.  相似文献   

10.
11.
人口城市化的核心是市民化,市民化的主体是农民工。在我国快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中,如何获得人口城市化的最大收益,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基于此,将人口城市化分为两个阶段,通过构建数理模型,求出市民化最佳开始时间的判断标准,并在此标准下进行理论分析。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我国市民化开始时间推迟,导致市民化收益较低。  相似文献   

12.
正由冯虹、叶迎、魏士洲、汪昕宇撰著的《在京农民工就业待遇公平与首都和谐问题研究》(中国书店出版社2010年7月版)一书,集中对在京农民工就业待遇公平与首都和谐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一、就业待遇不公平是在京农民工问题的关键北京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需要大量的劳  相似文献   

13.
我国城镇化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推动以市民化为 目标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市民化的本质是生活方式和观念的改变以及不同市民群体之间的社会融合.我国大城市内部的居住空间分异现象和政府主导的行政社区管理体制为社区治理促进市民化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条件;社会资本在居民社会网络和社区认同感方面的作用机...  相似文献   

14.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急剧的社会转型期,也是现代化建设和民主化进程的关键时期,乡村治理是我国民主化进程发展最缓慢的一个基层治理单位。推进我国的民主化进程,乡村的治理是必须要面对的重大课题。当前乡村民主化进程主要面临着乡政府与村委会、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不顺;选举中的民主程度不高;乡村公共事务决策不公、民主监督不力和宗族势力死灰复燃等方面的困境,针对此,从理顺三种关系;完善选举制度;建立、健全村民代表会议制度与村务公开制度和合理引导乡村中的宗族势力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推进乡村治理中民主化进程的对应之策。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权益受损损害的决不仅仅是几个农民工,也不只是整个农民工阶层,其最终影响的是整个社会利益。行政机关代表公权力,公权力的本质意义和作用之一就是保护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私益。但行政部门似乎成为一方利益实体加入到经济政治的博弈中来,这无疑于其担负的行政职能目的有所背离。所以身为政府和政府官员,在市场经济中应是管理者、协调者和监督者,而不应作为一方经济实体参与到市场经济中的博弈,尤其不能对经济发展过度干预以谋求自身利益。  相似文献   

16.
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作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城市的客人又是未来城市的主人。在一些基本维权尚未解决的情况下,农民工的休闲需求被忽视。基于英国工业革命的经验教训,农民工休闲的缺失与应对,关系到社会的动荡与繁荣。从公共管理、人文关怀和道德关注的角度,使其更好地参与并融入到城市生活和工作当中。休闲活动是城市居民相互联系的纽带,倡导农民工积极参加各种休闲活动,以缩小城乡文化心理的距离,并分享现代化城市发展带来的成果。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一系列社会制度变革和社会结构的转型,从而为人口迁移和流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资源以及机遇。在这个过程中,城市化步伐加快,伴随着人口城市化发展,也就不可避免地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农民市民化就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城镇化发展不仅对自身而且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都意义深远。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指出:"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有两件事:一是美国高科技产业,二是中国的城市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导致了大批农民失去土地,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成为城市化进程的核心问题。本文通过对江西省FL县的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的实证调查,揭示了该镇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养老保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新型城镇化是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重点讨论的议题之一。新型城镇化突出了绿色、环保和积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两大课题,积极发展小城镇实现农村人口就地市民化是解决这两大课题的重要选项。实现农村人口就地市民化最核心的问题是经济问题,除解决就业这一常规举措外,还需另辟蹊径。保留他们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并籍此参与商业开发共享土地收益是行之有效的措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26条为这一措施的实施提供了充足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进程涌现大量失地农民,失地农民市民身份转变的关键是非农就业技能的获得和就业.合肥市调查数据表明,失地农民非农就业能力较低.提升失地农民就业能力需要加强制度性安排,需要加强失地农民自身主体性构建和社会支持网络的拓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